(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12 祝福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12 祝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08:5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2 祝福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杂文贵真。①_______鲁迅所指出的,它应是“心的直写”。一篇杂文一般②_______千把字。③_______没有大爱大憎,真喜真愤,很难落笔。写杂文的人最忌说假话,说假话的人原也用不着写杂文。④_______,真话不等于真理。⑤_______,探求真理的起点永远是心口如一的真话,⑥_______心口相违的假话。
A.恰如 只需 即使 的确 当然 并非
B.正如 只需 倘若 当然 然而 并非
C.恰如 只有 即使 的确 当然 决非
D.正如 只有 倘若 当然 然而 决非
2.“画眼睛”是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其作用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是“顺着眼”,侧重表现她安分耐劳的特点。
B.写祥林嫂再到鲁镇时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则是她人生路上受到重大打击,内心痛苦而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C.写“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只见她“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的迫害、打击下精神已经麻木。及至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希望的结果。
D.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详细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二.填空题(共3小题)
3.《祝福》的线索是    ,属于    线。
4.结合学过的小说《祝福》,填写如表。
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身份    
地位    
经历    
性格    
心理    
5.《祝福》中的“我”是一位    ,采用的是第    人称叙述,好处是增强小说的真实性与亲切性,便于展示“我”的心理描写。采用的是    视角,而且是主副视角,主视角是“我”,主要叙述    ;副视角是    ,叙述祥林嫂在娘家和贺家埃的情况。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6.阅读《祝福》选段,完成各小题。
文段一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文段二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选自《祝福》鲁迅)
(1)对鲁四老爷的话“可恶!然而……”理解正确的是   
A.指卫老婆子光天化日之下结伙劫走祥林嫂可恶,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逃出来。
B.指祥林嫂被劫走损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还给他家生活添了麻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C.指卫老婆子一伙人劫走祥林嫂太不人道,还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跑出来。
D.指祥林嫂光天化日之下被劫走竟无人敢阻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2)仔细阅读文段二,选出对文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嘲弄鲁镇的人们沉浸在迷信的、落后的、麻木的生活状态中。
B.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C.暗示这种虚伪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会维持多久的时间。
D.悲愤地控诉祥林嫂的死在鲁镇活着的人们中没有引起一点反响。
四.语言表达(共2小题)
7.如图是鲁迅小说《祝福》的插图。请为这一幅画拟写一则解说词,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8.点评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请你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仿照示例的点评对祥林嫂的另一处微笑进行点评。
五.解答题(共1小题)
9.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个夏日的下午,正是我异常繁忙之时,前行的车突然被堵在半路上,此时无事可做,只好定下心来,反正进退不得,又何必心烦气躁?眺望车外,两边都是树。平时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注意绿叶的,也只有此时此境的我,在暑热逼人时又恰好身处冷气车厢,才会这么_____地欣赏起来。那一树树的叶子,繁茂而细小,在风中翻腾起伏,日光照耀下,向阳处一闪一闪,仿佛千百面小镜在争艳竞丽。平时路过多少次了,却总是视而不见。人啊!拥有的一切,既不懂得要如何珍惜,也不觉得会瞬间失去。总以为凡事都是必然的,今天有的,明天会照旧有;等到刹那间失去了,才_____为何当初不曾好好把握。
这一片绿让我想起了年少时光,那时候物质实在太匮乏了_____器具用坏修了又修;手表是要戴一辈子的;衣服只有三两件,哥传弟,姐传妹。尽管如此,日子还是过得很开心。那时候,一个大杂院里住好几家人。院子中间是公用的空地,养鸡的养鸡,养狗的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公用厕所旁有一棵夹竹桃,叶子尖_____长,叶面深绿,叶背浅绿,在晨曦夕照中摇曳生姿,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和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好整以暇 察觉 。 却
B.怡然自得 惊觉 : 而
C.怡然自得 察觉 。 却
D.好整以暇 惊觉 : 而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有人养鸡,有人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不起眼的花花草草”,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2 祝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杂文贵真。①_______鲁迅所指出的,它应是“心的直写”。一篇杂文一般②_______千把字。③_______没有大爱大憎,真喜真愤,很难落笔。写杂文的人最忌说假话,说假话的人原也用不着写杂文。④_______,真话不等于真理。⑤_______,探求真理的起点永远是心口如一的真话,⑥_______心口相违的假话。
A.恰如 只需 即使 的确 当然 并非
B.正如 只需 倘若 当然 然而 并非
C.恰如 只有 即使 的确 当然 决非
D.正如 只有 倘若 当然 然而 决非
【解答】“恰如”和“正如”都有正好像的意思,“只需”强调需求,“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②指一篇杂文篇幅短小,一般仅有千把字左右,故选“只有”,排除AB。“即使”一般与关联词“也”并用,表示让步,“倘若”则表示假设,③只是表示一种假设情况,故选“倘若”,排除C。
故选:D。
【点评】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彩;可以从语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
2.“画眼睛”是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其作用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是“顺着眼”,侧重表现她安分耐劳的特点。
B.写祥林嫂再到鲁镇时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则是她人生路上受到重大打击,内心痛苦而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C.写“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只见她“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的迫害、打击下精神已经麻木。及至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希望的结果。
D.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详细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解答】D.“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并不能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真正揭示根源的是对鲁镇其他人的态度和鲁四老爷家的“规矩”。
故选:D。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填空题(共3小题)
3.《祝福》的线索是  “我”的见闻 ,属于  人 线。
【解答】《祝福》的线索从结构线索分析,“我的活动是小说的结构线索,将“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串接起来,构成一条以“人”为主的线。依此可得答案。
答案:
“我”的见闻 人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4.结合学过的小说《祝福》,填写如表。
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身份  寡妇、佣工、乞丐 
地位  社会最底层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 
经历  一寡,再寡;丧夫,失子;在鲁四老爷家两次帮工,最后被赶出门,沦为乞丐 
性格  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不断挣扎与抗争 
心理  希望、恐惧、迷惑、质疑 
【解答】由“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可知,祥林嫂的身份:寡妇、佣工、乞丐。由“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可知,在封建卫道者的眼里,祥林嫂被视作不祥之人,连劳动的权力都被剥夺,可见祥林嫂的地位:社会最底层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故祥林嫂的经历为:一寡,再寡;丧夫,失子;在鲁四老爷家两次帮工,最后被赶出门,沦为乞丐。由“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气是不惜的”“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可知,祥林嫂的性格: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不断挣扎与抗争。
答案:
身份:寡妇、佣工、乞丐
地位:社会最底层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
经历:一寡,再寡;丧夫,失子;在鲁四老爷家两次帮工,最后被赶出门,沦为乞丐
性格: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不断挣扎与抗争
心理:希望、恐惧、迷惑、质疑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5.《祝福》中的“我”是一位  归乡的知识分子 ,采用的是第  一 人称叙述,好处是增强小说的真实性与亲切性,便于展示“我”的心理描写。采用的是  有限 视角,而且是主副视角,主视角是“我”,主要叙述  祥林嫂在鲁镇的生活 ;副视角是  卫老婆子 ,叙述祥林嫂在娘家和贺家埃的情况。
【解答】《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讲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鲁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我”的形象,这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我”是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文中除了从“我”的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还通过“卫老婆子”讲述了祥林嫂改嫁的情形,这是副视角。
答案:
归乡的知识分子 一 有限 祥林嫂在鲁镇的生活 卫老婆子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6.阅读《祝福》选段,完成各小题。
文段一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文段二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选自《祝福》鲁迅)
(1)对鲁四老爷的话“可恶!然而……”理解正确的是 B 
A.指卫老婆子光天化日之下结伙劫走祥林嫂可恶,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逃出来。
B.指祥林嫂被劫走损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还给他家生活添了麻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C.指卫老婆子一伙人劫走祥林嫂太不人道,还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跑出来。
D.指祥林嫂光天化日之下被劫走竟无人敢阻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2)仔细阅读文段二,选出对文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B 
A.嘲弄鲁镇的人们沉浸在迷信的、落后的、麻木的生活状态中。
B.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C.暗示这种虚伪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会维持多久的时间。
D.悲愤地控诉祥林嫂的死在鲁镇活着的人们中没有引起一点反响。
【解答】(1)B.鲁四老爷是站在维护他自家尊严和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上说这句话的。
(2)A.“嘲弄”的感情错误,而是作者对这封建势力弥漫天地间无力改变的无奈。
C.“暗示这种虚伪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会维持多久的时间”过度解读,没有此意。
D.“悲愤地控诉”有误,应该是反映鲁镇人们的麻木、愚昧,以及作者对该社会现状的无奈之情。
故选:B
答案:
(1)B。
(2)B。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四.语言表达(共2小题)
7.如图是鲁迅小说《祝福》的插图。请为这一幅画拟写一则解说词,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解答】本题要求根据插图写解说词,首先要注意题干要求:“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然后回忆课文《祝福》的内容,抓住插图中人物的突出特征加以描写。要把画面解说得生动一些,突出祥林嫂的遭遇的悲惨。注意她的面孔,异常的苍老,而此时她年龄其实不大,生活将她折磨成了这样。眼镜没有精神,放空了的,她此时唯一的念想阿毛也被狼吃了,所以此时的她如同行尸走肉一样。眼睛间或一轮,树皮似的面庞。还有她手里拿的破了的竹竿,是她乞讨时柱的工具,手里挎着一个破篮子,穿着破旧的衣服等等。
参考答案:那木刻般凄然的面孔,像是被死神重重地击了一掌;那微微下垂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无边的苦痛和对生命的无奈。(其他,如苍白的头发、空洞的双眼、破烂的衣衫、僵硬的手指、开裂的竹竿等也可。
【点评】高考图(表)文转换题特点如下:
1.考查的综合性明显
图文、表文转换看似只是两种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更涉及考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2.考题选材生活化突出
近几年图文、表文转换题的选材非常生活化,内容涉及亲情、节约水资源、网络语言等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由此可见,该题型走向生活,体现实用性、人文性、情趣性的趋势较为明显。
表文转换和图文转换是高考图表题的两大类型,是一种综合性、技术性较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表面上是“看图说话”,实际上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准确、鲜明、生动、连贯等多个考点,其实是对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而这两个类型又包括多种考查形式。
表文转换:表格文字转换、柱形图表文字转换、曲线图表文字转换、饼式图表文字转换、结构图表文字转换。
图文转换:徽标文字转换、图片文字转换、漫画文字转换。
在媒体信息交流和传递中,图表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能直观鲜明、简洁明了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的图表形式有公司单位的报表、企业厂家的生产增长图、工艺生产流程图、实验研究变化曲线图等。简洁的图表包含着大量的文字和数字信息,涉及不同的知识领域。
其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文字转换题,即将图表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信息推断题,即针对图表数据作结论或提建议。
8.点评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请你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仿照示例的点评对祥林嫂的另一处微笑进行点评。
【解答】可以联系作品中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时,她笑了,“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情,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她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笑”可以看出其虽然辛苦但是心满意足,反衬出在婆家的非人遭遇。
答案:这是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
【点评】点评法的好处:
在阅读时,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勾画出精彩词语、句子、段落、修辞方法等,这样就能把书读活,能够深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真正地进入文本中,与文本展开交流。学生在评点文本的时候,其实也是与作者交流,与作者的思想交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领会了作者的创作风格,甚至是作者的人品。
五.解答题(共1小题)
9.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解答】文中写到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属于肖像描写。还写到“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祥林嫂年轻,死了丈夫,很能干,勤劳朴实。“顺着眼”说明她是一个温顺之人。还写到“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说明其勤劳能干。变化: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一切反映出她对生活容易满足,要求极低,说明在婆家原来的遭遇有多么的不好。她本想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换得最起码的生存,有一条活路,鲜明地揭示了她勤劳、质朴、善良的品格以及命运的不顺。
答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新寡,穿着朴素,“脸色青黄”说明遭受婆婆虐待,“只是顺着眼”,说明善良、安分。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个夏日的下午,正是我异常繁忙之时,前行的车突然被堵在半路上,此时无事可做,只好定下心来,反正进退不得,又何必心烦气躁?眺望车外,两边都是树。平时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注意绿叶的,也只有此时此境的我,在暑热逼人时又恰好身处冷气车厢,才会这么_____地欣赏起来。那一树树的叶子,繁茂而细小,在风中翻腾起伏,日光照耀下,向阳处一闪一闪,仿佛千百面小镜在争艳竞丽。平时路过多少次了,却总是视而不见。人啊!拥有的一切,既不懂得要如何珍惜,也不觉得会瞬间失去。总以为凡事都是必然的,今天有的,明天会照旧有;等到刹那间失去了,才_____为何当初不曾好好把握。
这一片绿让我想起了年少时光,那时候物质实在太匮乏了_____器具用坏修了又修;手表是要戴一辈子的;衣服只有三两件,哥传弟,姐传妹。尽管如此,日子还是过得很开心。那时候,一个大杂院里住好几家人。院子中间是公用的空地,养鸡的养鸡,养狗的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公用厕所旁有一棵夹竹桃,叶子尖_____长,叶面深绿,叶背浅绿,在晨曦夕照中摇曳生姿,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和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好整以暇 察觉 。 却
B.怡然自得 惊觉 : 而
C.怡然自得 察觉 。 却
D.好整以暇 惊觉 : 而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有人养鸡,有人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不起眼的花花草草”,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解答】(1)第一处,“好整以暇”,既严整有序又从容不迫。用于形容军队,也可用于个人。“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语境是“此时此境的我,在暑热逼人时又恰好身处冷气车厢,才会这么从容地欣赏起来”,此处强调的是得到闲暇的从容,而不是强调高兴满足,故选“好整以暇”。第二处,“察觉”,是主动发现、了解;而“惊觉”,指因受到惊动而有所察觉;警觉。语境是:等到刹那间失去了,才惊讶地发现、察觉为何当初不曾好好把握。故此处用“惊觉”。第三处,应用冒号提示下文,这句话还没有结束,不能用句号。第四处,也是选关联词,“却”表转折;“而”多表并列,句子中讲夹竹桃的叶子的特点,显然是“尖而长”。
(2)画线句“那一树树的叶……仿佛千百面小镜在争艳竞丽”为比喻句,分析其所具有相似性特点,需要结合本体和喻体来分析。本比喻句的本体是那些日光照耀下的树叶,喻体则是千百面小镜子,分析其二者的相似性时结合“繁茂而细小,在风中翻腾起伏,日光照耀下,向阳处一闪一闪”等句子,可以看出它们都细小,向阳处一闪一闪的。本比喻句的作用是:它能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夏日里“平时路过多少次了,却总是视而不见”,而在偶然发现时的惊喜,同时也为后文“人啊!拥有的一切,既不懂得要如何珍惜,也不觉得会瞬间失去”等人生感悟的抒发做铺垫。
(3)本题要求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原句“养鸡的养鸡,养狗的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主要运用的反复的修辞手法,既显得口语化,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对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而改后“有的人……有的人”,少了这种韵律和口语化的气息。另外,原句“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采用的是倒装句,强调的是“不知道是谁种下的”。总之,原句比改写的句子更能表现大杂院的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和谐的特点。
答案:
(1)D
(2)画线比喻句的本体是日光照耀下的树叶,喻体是千百面小镜子,二者的相似点是繁多,细小,一闪一闪的,本体和喻体外形极其相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夏日里偶然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美时的惊喜之情,为后文抒发人生的感悟做好铺垫。
(3)运用反复,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放在最后,单独成句,起到强调作用。原句更能表现当时人们轻松惬意的生活状态。
【点评】词语使用中的不合语境:
词语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语境不合,自然造成误用,成语的意思必须与句意相合,否则会错误。
例如: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相濡以沫”用于困难环境中相互救助,而句中所给的环境却洋溢着幸福气氛,与语境不相吻合。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