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1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1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08:5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 了足足十五年!
(2)她冒着生命危险尽力 和营救狱中难友。
(3)因为得不到当朝者的赏识,林冲空有一身好 却得不到施展。
(4)只是我得跟您预先 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
A.挟制 庇护 功夫 声明
B.挟制 庇佑 工夫 申明
C.辖制 庇护 功夫 声明
D.辖制 庇佑 工夫 申明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国内成品油降价问题沸沸扬扬之时,燃油税的改革问题也成为了焦点。
B.不法书商假出版社之名疯狂盗版,主编决定向法院起诉,与不法书商对簿公堂。
C.得知本班获得学校春季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的消息,同学们高兴得一个个弹冠相庆。
D.两个贪婪的家伙以为法院没有掌握他们鲸吞公款的罪行,利用机会订立城下之盟,企图继续负隅顽抗。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动词,准确恰当的一项是(  )
(1)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 得一条絮被。
(2)(林冲)把被卷了,花枪 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3)(林冲)把被 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4)(林冲)劈胸只一 ,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
A.拽   挑   扯   提 B.摸   担   拽   拉
C.扯   戳   拉   拽 D.拽   挑   抓   扔
二.填空题(共3小题)
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的是双线结构,明线是    ,暗线是    ,明暗线交汇地点是在    。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的是第    人称、   视角,使用这种叙事人称与视角的最大好处是能突破叙述者的所见所闻,不受    限制,自由、灵活地反映生活,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    。
6.判断对错。
(1)一个人动辄宣称自己是“正人君子”,听的人反而会怀疑他是不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才会如此刻意表白。   (判断对错)
(2)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刊登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上的一则通告,成为又一个让外逃贪官局促不安的消息。   (判断对错)
(3)管忠翠是南京“中六线”公交车上一名普通售票员,她十年如一日,战战兢兢坚守工作岗位,同时又对重病的丈夫不离不弃。   (判断对错)
(4)经历了这么危险的事,看到你安然无恙,我就放心了。   (判断对错)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吴组缃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的小说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乎翰藻”。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传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各个朝代的人们写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的再创作。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有删改)
(1)下面关于“小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B.小说是指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C.小说是讲求用虚构和想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D.小说是以描写情节场面和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一种文学体裁。
(2)对文中“但作为史传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这句话的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志怪志人小说”同“传奇小说”并存。
B.唐“传奇”并没有彻底成为文学创作。
C.唐“传奇”中仍保留着“志怪志人”的因素。
D.唐“传奇”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内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史上凡是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都是失败的。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记》等史传文学“实录”的传统,并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
C.我国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发展、进步大都是由优秀的文人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D.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和《红楼梦》属于同一阶段的作品。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迫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搬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酒葫芦冷酒近日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使用了“瑞雪”一词,是因为初春的雪是应时的好雪,保护庄稼,预兆了丰年。
B.“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是正面描写当时的天气状况。
C.“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是侧面描写。
D.接管草料场本是一个陷阱,可结果却出人意料,故事发生如此转化是有客观原因的。
(2)上面的文字主要刻画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内容简要概括分析。
(3)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前后照应,使得文章上下勾连,浑然一体,指出下列细节描写分别与什么内容相照应。
①大雪压倒草厅,林冲到古庙安身。
②林冲怕火盆内余火延烧,探身去摸,知道火种全被雪浸灭了。
③林冲到古庙安身时,搬过大石头抵了庙门。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
9.仿照下面的示例,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元素另写三个句子。
示例:祥林嫂,你的门槛,如绳索,勒住生命的咽喉;鲁四婶,你的呵斥,如针尖,刺向惶恐的魂灵;鲁迅,你的杂文,如投枪,投向罪恶的心脏。
六.解答题(共1小题)
10.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回答问题。
请根据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并梳理出林冲的心理发展历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 了足足十五年!
(2)她冒着生命危险尽力 和营救狱中难友。
(3)因为得不到当朝者的赏识,林冲空有一身好 却得不到施展。
(4)只是我得跟您预先 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
A.挟制 庇护 功夫 声明
B.挟制 庇佑 工夫 申明
C.辖制 庇护 功夫 声明
D.辖制 庇佑 工夫 申明
【解答】(1)挟制:倚仗势力或抓住别人的弱点,强使服从。辖制:意思是管束,相比管制范围大些。句中意思是学校被小人物管束了十五年,所以用“辖制”。
(2)庇护:包庇;保护。庇佑:一般指神明保佑。句中重在保护,所以用“庇护”。
(3)功夫:①本领、造诣;②时间;③特指武术。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指空闲时间;表示时候。句中指武功、武术,所以用“功夫”。
(4)声明:指公开表态或说明,庄严声明,另指声明的文告,发表声明。申明:表示郑重说明、公开发表。句中指公开表态或说明,用“声明”。
故选:C。
【点评】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国内成品油降价问题沸沸扬扬之时,燃油税的改革问题也成为了焦点。
B.不法书商假出版社之名疯狂盗版,主编决定向法院起诉,与不法书商对簿公堂。
C.得知本班获得学校春季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的消息,同学们高兴得一个个弹冠相庆。
D.两个贪婪的家伙以为法院没有掌握他们鲸吞公款的罪行,利用机会订立城下之盟,企图继续负隅顽抗。
【解答】A.沸沸扬扬:多形容议论纷纷。正确。
B.对簿公堂:指在法庭上受审问。句中意思是双方打官司,望文生义,错误。
C.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句中是说同学们因班级获得学校春季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而高兴,不合语境,错误。
D.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句中是说两个罪犯订立盟约,望文生义,错误。
故选:A。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动词,准确恰当的一项是(  )
(1)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 得一条絮被。
(2)(林冲)把被卷了,花枪 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3)(林冲)把被 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4)(林冲)劈胸只一 ,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
A.拽   挑   扯   提 B.摸   担   拽   拉
C.扯   戳   拉   拽 D.拽   挑   抓   扔
【解答】从林冲作为一武人的风格看,动作应稍为鲁莽,“摸”不合适,排除B;“戳着酒葫芦”明显不合情理,所以排掉C;根据后句“丢翻在雪地上”,不能再用“扔”,所以排除D。
故选:A。
【点评】辨析同义词方法指点
  1、辨析词义的轻重程度
“哀求”是哀告请求,“恳求”是恳切请求:“哀求”语意较重,“恳求”语意稍轻。“懊悔”指做错后,省悟到不该这样做,于是感到懊恼:“后悔”指在事后回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悔恨自己不该那样做。“懊悔”的语意比“后悔”重。
“悲痛”表示内心充满悲伤的情绪,侧重指内心的悲伤和痛苦,比“悲哀”的语意重些:“悲哀”侧重于内心的哀愁,语意稍轻。“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
  2、相异的语素再如“协同、偕同”两个词,重点是区分“协”“偕”两个语素:协是协力的意思;偕是一起的意思。
  3、辨析词的感彩“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
  4、辨析词语的使用对象(语体)
“病人”是生活用语、口语,“患者”是医疗专业用语、书面语。“措施”是针对某种具体情况而采取的办法,多用于较大的事情,书面语:“办法”则指一般的方法,口语和书面语都用,但多用于口语。“表扬”可由上级组织提出,也可由个人提出,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表彰”只能由组织领导部门提出,多用于书面语,有庄重色彩。“吓唬”是口语,“恐吓”是书面语“黎明”是一般用语,“拂晓”是特殊军事用语。
  5、辨析词语的搭配关系
“爱好”可用于具体的事物,比如“集邮”,也可用于抽象的事物,比如“和平”;“喜爱”只能用于具体的事物。“摆脱”掉的可以是人和事,后面常与“状态”“羁绊”“灾难”等:“解脱”的只能是事,后面常和“苦难”“厄运”等表示抽象意义的词语搭配:“挣脱”掉的是物,后面常与“枷锁”“束缚”等表示禁锢、捆绑意义的词语搭配。“辨别”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鉴别”只用于物,不能用于人。“履行”与条约、合同、义务等词搭配:“执行”常与命令、任务、协定等词搭配。
二.填空题(共3小题)
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的是双线结构,明线是  林冲被逼上梁山 ,暗线是  陆虞候设计陷害 ,明暗线交汇地点是在  山神庙 。
【解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双线结构分析:
在叙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时,施耐庵根据小说的矛盾使用了双线叙事的方法。小说矛盾冲突的双方分别是以林冲和陆谦为首的两派势力,双方在沧州草料场展开了一场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因此,林冲和陆谦就成为两个线索人物,一个线索人物领起一条线索,从而形成本文的双线结构。
林冲这条线索是一条明线,林冲的活动自始自终都在舞台的前方,贯穿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林冲沧州城遇旧友,闻听仇人到来买刀寻敌,寻敌不着接管草料场,御寒买酒路遇山神庙,草厅倒塌暂住山神庙,草料场火起欲救火,山神庙邂逅仇人明真相,忍无可忍手刃三人。最终林冲被逼上梁山,林冲运动的轨迹就这样画出了一条明线。
而陆谦这一条线索是暗线。陆虞候设计陷害林冲。林冲前脚到了沧州,陆谦后脚就跟来了。陆谦和富安在沧州李小二酒店跟管营和差拨接头,商议如何谋害林冲。到了林冲接管草料场,陆谦和富安在幕后指使安排,陷害林冲。等到火烧草料场,陆谦、富安和差拨到山神庙躲避风雪,三人的谈话被林冲听到,真相败露,双方就有一场血腥拼杀。这时明暗线就交织在了一起,因此明暗线交汇地点是在山神庙。
答案:
林冲被逼上梁山 陆虞候设计陷害 山神庙
【点评】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环境、情节、主题。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应注重对情节的概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的是第  三 人称、 全知 视角,使用这种叙事人称与视角的最大好处是能突破叙述者的所见所闻,不受  时空 限制,自由、灵活地反映生活,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  客观性 。
【解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全知视角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简言之即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传统作家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答案:
三 全知 时空 客观性
【点评】叙事视角: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零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2.内视角
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3.外视角
叙述者<人物。这种叙述视角是对“全知全能”视角的根本反拨,因为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
6.判断对错。
(1)一个人动辄宣称自己是“正人君子”,听的人反而会怀疑他是不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才会如此刻意表白。 √ (判断对错)
(2)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刊登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上的一则通告,成为又一个让外逃贪官局促不安的消息。 × (判断对错)
(3)管忠翠是南京“中六线”公交车上一名普通售票员,她十年如一日,战战兢兢坚守工作岗位,同时又对重病的丈夫不离不弃。 × (判断对错)
(4)经历了这么危险的事,看到你安然无恙,我就放心了。 √ (判断对错)
【解答】①正人君子:品行端正的人,有时也用来讥讽假装正经的人。句中用其讽刺义,使用正确。
②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不平静。句中修饰贪官的忐忑、恐惧,使用错误,应用“忐忑不安”。
③战战兢兢: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句中用于修饰坚守工作岗位,使用错误,应用“兢兢业业”。
④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句中用于表达人很平安,使用正确。
答案:
(1)√
(2)×
(3)×
(4)√
【点评】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吴组缃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的小说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乎翰藻”。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传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各个朝代的人们写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的再创作。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有删改)
(1)下面关于“小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小说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B.小说是指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C.小说是讲求用虚构和想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D.小说是以描写情节场面和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一种文学体裁。
(2)对文中“但作为史传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这句话的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唐代“志怪志人小说”同“传奇小说”并存。
B.唐“传奇”并没有彻底成为文学创作。
C.唐“传奇”中仍保留着“志怪志人”的因素。
D.唐“传奇”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内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中国小说史上凡是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都是失败的。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记》等史传文学“实录”的传统,并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
C.我国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发展、进步大都是由优秀的文人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D.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和《红楼梦》属于同一阶段的作品。
【解答】(1)B.偷换概念,原文第三段为“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选项将“历史领域”变为“历史”。
(2)A.于文无据,句子只是说“怪志人传统没有中止”,不等同于“志怪志人小说”还存在。B.与题干无关。D.原文第三段说的是“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可见“仍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内容”曲解文意,且“大量”扩大化了。
(3)A.“凡是……都……”说法绝对,原文第四段是“后来各个朝代的人们写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答案:
(1)B
(2)C
(3)A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迫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搬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酒葫芦冷酒近日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作者使用了“瑞雪”一词,是因为初春的雪是应时的好雪,保护庄稼,预兆了丰年。
B.“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是正面描写当时的天气状况。
C.“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是侧面描写。
D.接管草料场本是一个陷阱,可结果却出人意料,故事发生如此转化是有客观原因的。
(2)上面的文字主要刻画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内容简要概括分析。
(3)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前后照应,使得文章上下勾连,浑然一体,指出下列细节描写分别与什么内容相照应。
①大雪压倒草厅,林冲到古庙安身。
②林冲怕火盆内余火延烧,探身去摸,知道火种全被雪浸灭了。
③林冲到古庙安身时,搬过大石头抵了庙门。
【解答】(1)A.“是因为初春的雪是应时的好雪,保护庄稼,预兆了丰年”错误,作者使用了“瑞雪”一词,是因为他认为这场雪是林冲幸免于难的吉兆。故选A。
(2)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透风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已经淡漠了,忍辱含垢、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说明他安于现状、随遇而安。
草厅被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说明他做事很缜密,考虑细致。
(3)第一个:文中第二段林冲去沽酒的路上,“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等到他回来的时候,草厅已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天色又黑了,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所以大雪压倒草厅,林冲到古庙安身,照应上文林冲沽酒途中见一古庙,而且还许了心愿,祈请保佑。
第二个:“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一个细节表明草料场的大火决非无意间失火,而是有人故意纵火。下文林冲在庙里听到三人说话,才知道是他们故意放火烧了草料场。所以照应后来草料场火起,让林冲知道是出于奸人的诡计。
第三个:“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搬将过来靠了门”,照应后来“三个人脚步响,且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林冲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搬石头顶住庙门这一个细节将陆谦等人阻于庙门之外,使林冲能从他们的对话中得知其阴谋,从而下定杀死仇敌的决心。
答案:
(1)A
(2)随遇而安,细心谨慎。
(3)①前边写林冲沽酒途中见一古庙,而且还许了心愿,祈请保佑。②后来草料场火起,让林冲知道是出于奸人的诡计。③后来陆谦等推门不开,只得在庙门外谈话,让林冲听了个明白。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
9.仿照下面的示例,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元素另写三个句子。
示例:祥林嫂,你的门槛,如绳索,勒住生命的咽喉;鲁四婶,你的呵斥,如针尖,刺向惶恐的魂灵;鲁迅,你的杂文,如投枪,投向罪恶的心脏。
【解答】仿写时,要注意使用比喻的修辞,采用第二人称表述,并且本体要与《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关;前两个人物为作品中的,后一个人物为作品的作者。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别里科夫,你的各种各样的套子,如一堵又一堵墙,围住了自己和别人的春光;卡瓦连科,你的一句又一句的反问,如一把又一把锤,砸出了迎接自由的窗口;契诃夫,你的犀利的文辞,如一个又一个药方,治愈逐渐麻木僵硬的心灵。
答案:
别里科夫,你的思想,如套子,套住小城的活力;华连卡,你的笑声,如七首,刺穿了别里科夫的胸膛;契诃夫,你的小说,如猛药,医治迂腐的人们。
【点评】仿写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地考查孩子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
六.解答题(共1小题)
10.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回答问题。
请根据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并梳理出林冲的心理发展历程。
【解答】高俅的养子高衙内欲霸占林冲的妻子,高俅设计陷害林冲,使林冲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刺配沧州路上高俅父子指使两个公差百般折磨、暗害林冲,甚至在野猪林要结果林冲的性命,幸得鲁智深相救活命。林冲到了沧州看守草料场后,高俅父子又派陆谦等人赶来杀害他,并一把火烧了草料场,侥幸脱难的林冲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死了陆谦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林冲冒着漫天飞雪奔向梁山。
答案:
开端:沧州遇旧。发展:买刀寻敌,管草料场。高潮、结局:杀仇上山。林冲心理发展: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反抗增强——苟安求生——大怒杀敌——逼上梁山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