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12:54: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奇美好的世界,使人类对未来充满________。
②家家户户门楣上挂着艾草,植物的草香________着艾叶的芬芳,萦绕在五月乡村的上空。
③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我们毕节有着________的资源优势。
④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________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了观众一致好评。
A.憧憬  融合  独一无二  扣人心弦
B.幻想  融合  得天独厚  触目惊心
C.憧憬  混合  得天独厚  扣人心弦
D.幻想  混合  独一无二  触目惊心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用词不当,“增强”换为“增加”)
B.××中学的学生讨论并听取校长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意见。(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C.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前后矛盾,去掉“能否”)
D.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使我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经过”或“使”)
3.对《贾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B.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可怜,即可惜。不用感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河中石兽》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5.一词多义
(1)一老河兵闻之   
然则天下之事   
(2)是非木杮   
如是再啮   
(3)众服为确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三.默写(共1小题)
6.理解型默写:
(1)《贾生》(李商隐)和《泊秦淮》(杜牧)均有借古讽今批评统治者的诗句。《贾生》中“   ”一句,写统治者漠视人民疾苦:《泊秦淮》则是借商女“   ”之举,批评晚唐统治者不思进取,寻欢作乐。
(2)《贾生》中借古讽今批评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诗句是:“   ,   ”。
(3)李商隐《贾生》一诗中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   ,   ”。
(4)李商隐《贾生》中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是:   ,   。
四.翻译(共1小题)
7.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五.古诗词赏析(共3小题)
8.阅读《赤壁》和《泊秦淮》,完成下列各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结合原诗具体内容,分别谈谈作者是如何借“东风”和“商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2)诗评,即对诗歌的评论。以下几则诗评,评论《赤壁》的一项是①   ,评论《泊秦淮》的一项是②   。(在答题卡上填涂选项的字母序号)
A.意致缠绵,语调谐婉。
B.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C.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
D.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
(3)除了《泊秦淮》首句以外,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很多写到“月”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一句是“   ”。
9.【诗词赏析】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早春 B.暮春 C.夏季 D.秋季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这首七言绝句写得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形象,请从“赚”“错”“放”“拦”等词语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六.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悲剧》节选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管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 福尔肯 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繁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廉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基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选文第一段写到:“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你认为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
(2)联系上下文看,文中加点的“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3)文中的画线句子“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4)选文最后一段写到:“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结合文章说说这句话的含义。此句强调“在一切时代”有何作用?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奇美好的世界,使人类对未来充满________。
②家家户户门楣上挂着艾草,植物的草香________着艾叶的芬芳,萦绕在五月乡村的上空。
③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我们毕节有着________的资源优势。
④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________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了观众一致好评。
A.憧憬  融合  独一无二  扣人心弦
B.幻想  融合  得天独厚  触目惊心
C.憧憬  混合  得天独厚  扣人心弦
D.幻想  混合  独一无二  触目惊心
【解答】解答此类题目,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意进行辨析。整体阅读掌握大意,抓住最有把握的空排除其他选项,第(1)句“憧憬”是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向往。“幻想”虚而不实的思想;没有道理的想象;无根据的看法或信念;以理想或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是贬义词,根据句意,应该是“憧憬”锁定AC,第(2)句“融合”意思是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混合”意思是 搀合,合在一起,根据句意,在这里选“混合”。第(3)句“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显然与事实是不相符合的。
故选:C。
【点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注要学会结合语境仔细辨析,选择合适的词语。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用词不当,“增强”换为“增加”)
B.××中学的学生讨论并听取校长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意见。(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C.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前后矛盾,去掉“能否”)
D.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使我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经过”或“使”)
【解答】A.成分残缺,“增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上“意识”;
B.语序不当,“讨论并听取”语序不当,改为“听取并讨论”;
C.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
D.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经过”或“使”。
故选:A。
【点评】主语残缺。
1、偷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例如: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改为:“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例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主语因介词结构的掩盖而残缺了。
3、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例如: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去掉“通过”或“使”。
3.对《贾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B.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可怜,即可惜。不用感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对文帝求贤的歌颂”说法错误,从后两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知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歌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
故选:C。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河中石兽》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解答】文章中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即“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对文言文的内容、写作特色等把握清楚。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5.一词多义
(1)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讲学家所说的话 
然则天下之事 助词,的 
(2)是非木杮 代词,此、这 
如是再啮 代词,这样 
(3)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
【解答】(1)前句句意: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之:代词,指讲学家所说的话。后句句意:那么天下的事;之:助词,的。
(2)前句句意:这(石兽)不是木片;是:代词,此、这;后句句意:照这样再次冲刷;是:代词,这样。
(3)前句句意: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动词,认为;后句句意: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为:介词,被。
答案:
(1)代词,指讲学家所说的话;助词,的。
(2)代词,此、这;代词,这样。
(3)动词,认为;介词,被。
【点评】为:
成为,变成(此何遽不为福乎)
做(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被(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三.默写(共1小题)
6.理解型默写:
(1)《贾生》(李商隐)和《泊秦淮》(杜牧)均有借古讽今批评统治者的诗句。《贾生》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句,写统治者漠视人民疾苦:《泊秦淮》则是借商女“ 隔江犹唱后庭花 ”之举,批评晚唐统治者不思进取,寻欢作乐。
(2)《贾生》中借古讽今批评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诗句是:“ 可怜夜半虚前席 , 不问苍生问鬼神 ”。
(3)李商隐《贾生》一诗中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 可怜夜半虚前席 , 不问苍生问鬼神 ”。
(4)李商隐《贾生》中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是: 宣室求贤访逐臣 , 贾生才调更无伦 。
【解答】答案:
(1)不问苍生问鬼神 隔江犹唱后庭花(注意“庭”的书写)
(2)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注意“苍”的书写)
(3)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注意“苍”的书写)
(4)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注意“伦”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四.翻译(共1小题)
7.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答】①句中重点词有:物理:古今异义词,事物的道理;为:被。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②句中重点词有:于:在;啮:冲击。句意为: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③句中重点词有:然则:既然这样;其一:表示其中一方;其二:另一方面。句意为: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答案:
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②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③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五.古诗词赏析(共3小题)
8.阅读《赤壁》和《泊秦淮》,完成下列各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结合原诗具体内容,分别谈谈作者是如何借“东风”和“商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2)诗评,即对诗歌的评论。以下几则诗评,评论《赤壁》的一项是① B ,评论《泊秦淮》的一项是② C 。(在答题卡上填涂选项的字母序号)
A.意致缠绵,语调谐婉。
B.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C.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
D.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
(3)除了《泊秦淮》首句以外,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很多写到“月”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一句是“ 明月几时有 ”。
【解答】(1)本题考查是的对诗人思想情感把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作者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历史是具备偶然性的,不以成败论英雄),告诫统治者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泊秦淮》中作者通过对商女演唱的描述,写出当时只图享乐而“不知亡国恨”的浮靡风气,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怀。
(2)本题考查对两首诗内容及诗人情感的把握。①《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作者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历史是具备偶然性的,不以成败论英雄),告诫统治者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这与“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的诗评一致。
故选:B;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在此用了曲笔,“不知亡国恨”的不是商女,而是听歌的这帮家伙。意在告诫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明日有可能自己上演亡国的悲剧。《玉树后庭花》被喻为亡国之音,这正与诗评“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相和。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对有关写“月”诗句的积累。示例一:明月几时有。示例二:我寄愁心与明月。
答案:
(1)示例:《赤壁》中作者认为如果没有“东风”,赤壁之战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借此表达对历史(或“功业”“机遇”“自身遭遇”等)的思考。《泊秦淮》中作者通过对商女演唱的描述,写出当时只图享乐而“不知亡国恨”的浮靡风气,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怀。
(2)①B;②C。
(3)示例一:明月几时有。
示例二:我寄愁心与明月。
译文:
《赤壁》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泊秦淮》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9.【诗词赏析】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A.早春 B.暮春 C.夏季 D.秋季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意境的把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意思是: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黄梅时节”写出了地域指的是南方,季节是夏季,“处处蛙”指的是能听到青蛙的叫声并且处处都有,没有其他声音这里以动衬静可见应是夜晚。诗人是在“约客”,这句是客人来前环境的描写,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处处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故选:C。
答案:
(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C
译文:
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全面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以及重点字词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这首七言绝句写得通俗易懂而又生动形象,请从“赚”“错”“放”“拦”等词语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赚得行人空喜欢”,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赚”,即骗;带有明显的自嘲调侃的色彩,幽黙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实际的艰难形成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点而不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也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空”字不仅包含了表明“喜欢”是一种错误,还突出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空落落一片惘然的失落神态,形象感更强。“一山放出一山拦”的意思是:一座山刚放过你,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诗人把山当作人来写,“放”“拦”二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作手法的运用以及哲理的理解能力。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同时,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答案:
(1)“赚”,即骗;带有自嘲调侃的色彩,幽黙风趣。行人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因此说“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也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示例一: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寓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示例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点评】诗歌炼字技巧:
1.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六.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悲剧》节选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管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 福尔肯 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繁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廉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基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选文第一段写到:“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你认为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
(2)联系上下文看,文中加点的“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3)文中的画线句子“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4)选文最后一段写到:“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结合文章说说这句话的含义。此句强调“在一切时代”有何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斯科特是一名高尚的探险者,他能够坦然地面对失败,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这也是他能够得到别人尊重的原因。
(2)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结合“心中的海市蜃楼”后面一句话可知,在这里指的是斯科特对美好往事和对祖国、亲友的怀念,它们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这个美好的比喻,让故事更具有悲剧色彩,给人的震撼力更强。
(3)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需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作答。“像亲兄弟似的搂着”,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说明斯科特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还不忘保护着对方,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团结精神。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及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分析时要注意前后两层意思。“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是指斯科特的肉体倒下了,他失去了生命;“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是指他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伟大”指的是斯科特一行表现出的精神,“悲剧”是就他们探险而死来说的。“在一切时代”包括之前经历的时代,也包括这以后即将经历的时代,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在一切时代”强调了这种精神的可贵。
答案:
(1)因为他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正因为这一行为,他的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指斯科特临死前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比喻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3)斯科特在死亡面前依然给同伴以关爱,烘托出斯科特伟大的人格魅力。
(4)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高尚。“在一切时代”用于强调斯科特等人身上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不会因时代的流逝而磨灭,它将成为人类永久的精神财富。
【点评】理解句子的具体方法:
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
4.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
5.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