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最苦与最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2.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删掉“使”字)
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3.读《最苦与最乐》回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课文第5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C.课文第5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4.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二.综合读写(共1小题)
5.写作技法:列举生活情境,充分论证论点。
《最苦与最乐》多处列举生活情境来论证论点,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举这样的例子来论证论点,既具体生动,又能使读者感同身受,从而充分地论证论点。请你写一段文字,通过列举生活情境来论证自己的某个观点。100字左右。
三.解答题(共1小题)
6.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对这个话题,能不能谈一些你自己的想法?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最苦与最乐》,回答下列问题。
( 1)作者说的“海阔天空,心安理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2)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志士写下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请你写出这类名言中的任意两句。
(3)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8.课外类文阅读
快乐是一种能力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庭。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从身边的事做起,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与他人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人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严谨,从提出中心论点,到围绕几个分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再到小结全文,一气呵成。
B.下面这个事例可作为事实论据用于第④段中: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以无可比拟的快乐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成功发明了炸药,他因此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C.本文全篇语言通俗明白,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第⑥段中的“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中心。
(3)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的作用。
(4)结合本文,说说你对第④段中“沙中有金、玉中有石”的理解,并举一例谈谈你的感悟。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最苦与最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解答】本段现提出论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后提出“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的正确做法,最后加以总结。B项内容是“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以苦为乐做法的总结。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过渡和衔接,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2.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删掉“使”字)
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解答】D.前后矛盾,“整整”和“左右”相矛盾,应去掉“左右”或“整整”。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要明确病句的类别,并学会辨析修改,此外还要做练习加以巩固。
3.读《最苦与最乐》回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课文第5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C.课文第5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解答】A.正确;
B.正确;
C.孟子和曾子的话都用作论据;
D.正确。
故选:C。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注意论点与论据的把握。
4.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有误,《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正是梁启超。
D.正确。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二.综合读写(共1小题)
5.写作技法:列举生活情境,充分论证论点。
《最苦与最乐》多处列举生活情境来论证论点,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举这样的例子来论证论点,既具体生动,又能使读者感同身受,从而充分地论证论点。请你写一段文字,通过列举生活情境来论证自己的某个观点。100字左右。
【解答】答案:
示例:撒谎很累,因为一旦撒一个谎,就需要撒更多的谎来圆这一个谎。周末贪玩没有完成作业,老师询问原因时,你说自己生病了,老师关心地问,什么病?好了吗?还在吃药吗?需要打针吗?结果,这些问题又让你编出更多的谎话。然后,会有更多的人询问,也许老师还会和家长沟通。于是,你发现撒谎真累,还不如实话实说。
【点评】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三.解答题(共1小题)
6.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对这个话题,能不能谈一些你自己的想法?
【解答】本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和语言表达能力。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学生针对痛苦与快乐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表述时,需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有序,不出现错字和病句即可,不设统一答案。
答案:
痛苦与快乐就像是一对双生子,没有无数次失败的痛苦,哪有一朝成功时的快乐呢?
【点评】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弄清题意,注意要求。首先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的句式或使用修辞等准确作答,以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②合理发挥,见解独特。这类表达观点的题答案不局限于一个,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写出独特的答案。③语言精炼,简洁明了。语言要精炼,简洁,得体,紧扣题意来写。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最苦与最乐》,回答下列问题。
( 1)作者说的“海阔天空,心安理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2)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志士写下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请你写出这类名言中的任意两句。
(3)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围绕作者的发表的观点来分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找到“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的位置﹣﹣第三段,从尽到责任的感受这点来理解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的积累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抓住题干中提示信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根据平时的积累写出能体现“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名言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题的把握能力。认真阅读原文,根据“最苦与最乐”“苦与乐”两短语意义的区别,结合作者所阐述的“负责任”和“尽责任”进行分析。
理
答案:(1)尽责任之后的快乐。
(2)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3)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点评】理解句子含义类问题的解答方法: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8.课外类文阅读
快乐是一种能力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庭。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从身边的事做起,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与他人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人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文结构严谨,从提出中心论点,到围绕几个分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再到小结全文,一气呵成。
B.下面这个事例可作为事实论据用于第④段中: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以无可比拟的快乐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成功发明了炸药,他因此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C.本文全篇语言通俗明白,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第⑥段中的“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中心。
(3)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的作用。
(4)结合本文,说说你对第④段中“沙中有金、玉中有石”的理解,并举一例谈谈你的感悟。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课文内容可知,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是:快乐是一种能力。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文中没有分论点,也没有通过摆事实,只是通过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来论证的;分析不正确。
B.这一事实论据放在第四段中不合适,因为第四段的内容是与“世界中的万物都有一利一弊”而这个事实论据只说明了利的一方面。;分析不正确。
C.通俗明白指的是语言理解起来没有难度,但这篇文章运用较多的名言,不够通俗明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分析不正确。
D.分析正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作用。首先仔细阅读第五段,我们发现有“缺失信仰…有信仰…”的对比论证,突出信仰对能力的重要性;有“面对乌云飘来…”的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揭示信仰的重要意义。
(4)本题考查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悟。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沙中有金,就是卑微的东西中也有好多东西,玉中有石指的是好东西中也可能掺杂着不好的东西,也就是看待事物要从两方面来看;结合第四段的内容,其实这句话正好是世界中的事物都有一利一弊这个观点,也是说明失败和成功是辩证的。
答案:
(1)快乐是一种能力。
(2)D
(3)对比论证,“缺失信仰……以持其志”将两者进行比较,突出信仰的重要性;道理论证,“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突出立志的重要性;比喻论证,“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将立志过程中的种种情况比作上述内容,生动形象地揭示信仰的重要意义。
(4)“沙中有金、玉中有石”的意思是事物都是辩证的(有利就有一弊)。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就会走向成功。
【点评】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道理论证也包括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情况,作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