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_
一、 选择题
1. 西周分封制的对象是( )
① 王族 ② 功臣 ③ 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 诸侯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 (2012·江苏学测)《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 朝议裁决 B. 集权独断 C. 世袭传承 D. 政务繁忙
3. 《史记·太史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话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4. 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御史大夫的是( )
① 负责管理军事 ② 负责国家监察事务 ③ 执掌群臣奏章 ④ 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5. 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筑,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______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
A. 皇帝 B. 太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6. 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先河,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郡守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B. 郡守县令是地方行政长官
C. 造钱币是郡县的任务之一 D. 是秦中央集权制的一部分
7. (2012·苏州模拟)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朝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至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行省制代替郡县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8. 下列是古人对秦王朝短期而亡的评论,最准确的是( )
A. “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 “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 “所以殄灭而降辱着,六王之后也” D. “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9. 导致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交通的发展 B. 疆域的拓展
C.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0.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除分封制 B. 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C. 设置中朝和外朝 D. 推行郡县制
11.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 完善中央集权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扩大民主权利
12. 关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 分工非常明确 ② 既相互牵制又相互配合 ③ 因相互牵制降低了行政效率 ④ 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3. 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行机制是( )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 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14. 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 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 ②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 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 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15.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D.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6. (2012·江苏学测)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
A.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17.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镜头一: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镜头二: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门下省审核后,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镜头三: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唐、明
18.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
A. 激化了阶级矛盾 B.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 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19. (2012·南京模拟)南宋宝祐四年科举考试录取人员的材料,共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祖上连续三代没有当官)417人。该材料可以看出( )
①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② 世家子弟可以依靠门第录取 ③ 孝和廉为录取主要标准 ④ 官员文化素质得到一定保证
A. ①④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②③
二、 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20. 为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缘地区,扩大统治区域,西周实行了郡县制。( )
21. 秦朝的“三公”中,丞相既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又负责监察百官,极易对皇权构成威胁。( )
2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其中一个趋势就是相权趋于削弱直至废除,君权趋于加强,到清代雍正时期达到顶峰。( )
23. 明成祖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作为法定一级中央机构。( )
24. 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
三、 非选择题
25. 中国古代最具有特色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秦朝在中央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什么?在地方上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 唐朝在中央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是指什么?上述制度分别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3)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4)上述秦、唐、元、清四个朝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什么特点?
26. 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中,政治文明的演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
——《韩非子》
材料二 三省,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中国历代“三省六部制”演变》
材料三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屠(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举一例说明秦始皇是如何采用了该主张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意义。
(3)根据材料一、三,指出黄宗羲与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分别持什么态度。在明清时期这两种主张哪种进步?为什么?
必修1
自主练习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B 2. B 3. B 4. B 5. A 6. C 7. B 8. D 9. D 10. B 11. A 12. D 13. B 14. A 15. A 16. A 17. D 18. D 19. A20. B 21. B 22. A 23. B 24. A
25. (1)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郡县制。
(2) 三省六部制。三省的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 军机处的设置。
(4) 相权和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
26. (1) 主张君主专制。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或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监督。意义: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 区别: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
黄宗羲的主张更进步,因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中国的发展(或答君主专制这一时期违背历史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