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18 20:0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
_一、 选择题
1. 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
2. 20世纪中叶,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
A. 抗战胜利洗雪百年耻辱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 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4.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下列哪对关系制定的(  )
A. 祖国大陆与台湾 B.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
C. 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区 D. 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
① 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 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 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D. 民族区域自治
7. 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 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 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 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8. (2012·江苏学测)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 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 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 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9.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一文件(  )
A.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 主张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
D. 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分裂状态
10. “一国两制”最初提出所针对的问题、最初成功运用解决的问题分别是(  )
A. 香港问题、台湾问题 B. 台湾问题、香港问题
C.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D. 台湾问题、澳门问题
11. 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最根本不同是(  )
A. 台湾问题是现实问题,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B. 台湾问题是不同政党的问题,香港问题是两国间的问题
C.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香港问题是国与国间的外交问题
D. 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问题,香港问题是中英间的问题
12. 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是指(  )
A. 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
B. 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荣誉
C. 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越大
D. 英国霸权地位丧失
13.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C. “三民主义、国共合作” D. “一个中国、高度自治”
14. 新时期我国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是(  )
A. 完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健全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D. 大力培养农村青年干部
15.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 “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B. 台独势力
C. 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 “冷战”格局
16. (2012·苏州模拟)新中国成立后,“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做普通侨民对待,不当做外交代表对待”。这体现出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一边倒”
C. “另起炉灶”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 某同学构思撰写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拟定的标题没有史实错误的是(  )
A. 《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 “一国两制”: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保证 D. “和平统一”:《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18.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这一原则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 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 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③ 它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④ 它仍然适用于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A.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9.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外交方针,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有(  )
① “求同存异”方针 ② 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 “不结盟政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0.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有(  )
① 中国领导人总结了建国以来对外政策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② 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工作重心 ③ 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 ④ 世界形势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1. 胡锦涛主席的“和谐世界”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外交工作的经验总结。以下外交政策和方针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是(  )
①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② “求同存异”方针 ③ “一边倒” ④ 反对霸权主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 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22.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中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23. (2012·江苏学测)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果。中美两国一致认为遵循“不结盟”原则是改善关系的基本前提,这一前提最终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  )
24. (2011·常州模拟)1992年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在20世纪90年代,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
25.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同属于国家统一问题。“一国两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它有利于保持台港澳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并且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  )
26. 2001年,中国、苏联、哈萨克斯坦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达成“上海共识”。(  )
三、 非选择题
27. 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章 总纲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三章 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 临时大总统 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右图是某一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材料三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这部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人民日报》报道的会议召开于哪一年?这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具有怎样的性质?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 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什么内容写进宪法,从而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材料二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
材料三 近年来中美关系大事摘录
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
自主练习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 C 2. B 3. D 4. B 5. A 6. D 7. D 8. B 9. A 10. B 11. C 12. C 13. A 14. C 15. C 16. C 17. D 18. D 19. C
20. A 21. D 22. B 23. B 24. B 25. B 26. B
27. (1) 三权分立。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丰碑。
(2) 1954年。社会主义。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8. (1) 特征:对抗。原因:意识形态的矛盾;国家利益的冲突。
(2) 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发表《联合公报》。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 态势:合作与冲突交织。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