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_
一、 选择题
1. 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
A. 商品经济 B. 小农经济
C. 市场经济 D. 计划经济
2. 《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
A. 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 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结合的小农经济形态初步形成
C. 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D. 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3.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
A.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 井田制的瓦解
C. 人口膨胀的压力 D.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4. 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垄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
A. 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 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 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 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5. 以下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公有的井田制
B. 春秋时期秦国首先实行按亩收税,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C.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 北魏到唐前期,曾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6. 古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式至少可以追溯到( )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7.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8. (2012年·南通模拟)据侯家驹的《中国经济史》记载:“乾隆二十年,英国兵船至宁波港,清廷为恐宁波成为澳门第二,乃于二十二年关闭一切商馆,停止厦门、宁波、定海等港口的贸易……并规定外商不准和官府直接交住。”该材料反映了清朝( )
A. 国门已被英国打开 B.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9. (2012·镇江模拟)图为唐三彩胡人执犁陶俑。从中可以了解的信息包括( )
① 唐代农业工具 ② 唐代的制瓷业 ③ 唐代的艺术 ④ 唐代的商业繁荣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10. 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在该船上发现的是( )
A. 粉彩瓷 B. 铜钱
C. 唐三彩 D. 白瓷
11.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一工具,时人评价“用力少而见功多,百姓便之”,在当时它是( )
A. 用水力作动力的冶炼工具 B. 用水力作动力的交通工具
C. 用人力作动力的运输工具 D. 用畜力作动力的耕作工具
12. 某老师上课展示了一幅有关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教学图片,你认为它反映出的最主要历史信息是( )
A. 描绘了大运河两岸繁华景象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B. 反映“夜市”出现和白银广泛使用的情景
C. 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采矿业
D. 这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的风俗生活画
13. 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
A. 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 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 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 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14.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 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 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 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 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5.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 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② 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③ 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④ 元代大都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6.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 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 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17. 下列对我国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B.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和专制统治
C. 在封建社会初期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D. 有利于土地兼并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解体
18. 明清时期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
A. 玉米、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统治者奖励农耕,发展生产
19. 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商品经济相对发展
20. (2012·无锡模拟)“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以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戒。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也。”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有利于官府剥削百姓 B. 主要目的是发展商业
C. 当时商业已比较发达 D. 规劝当时的百姓重农
21. (2012·徐州模拟)清政府1759年颁布的条例规定: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佣中国仆妇。这可以说明清政府( )
A. 准备断绝中西贸易往来 B. 高度关注西洋商人的安全
C. 对西洋商人有防范心理 D. 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二、 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22. (2012年·江苏学测)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辉煌,劳动者创新发明了众多生产工具。右图所示的冶铁技术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
23.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
24. 商周时期,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现象日益严重。于是,国家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25. 春秋战国时期,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迅速发展起来。( )
26. 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其根源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实施该政策后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 )
三、 非选择题
27. (2012·江苏学测)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王朝的政策相关,而政策的变化又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画像砖市井图
材料二 燕、赵、秦、晋、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明]李鼎《李长卿集》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四 《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市”的发展状况。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呈现什么特点?联系所学,举两例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商人群体。
(3) 材料三作者如何看待工商地位?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4) 材料四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一说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诗经》
田里不鬻。
——《礼记·王制》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四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据材料指出其所有制方面最突出的特征。
(2) 材料二反映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材料三反映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模式最早产生于何时?
(4) 根据材料四分析,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必修2
自主练习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B 2. A 3. A 4. B 5. C 6. A 7. C 8. C 9. A 10. A 11. A 12. D 13. D 14. B 15. C 16. D 17. D 18. C 19. D
20. B 21. C 22. A 23. B 24. B 25. B 26. B
27. (1) 汉代有集中贸易的“市”;“市”设立官署,政府严格管理“市”。
(2) 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晋商和徽商。
(3) 工商皆本。理由:工商都是统治者的利益需求。
(4) 唐朝(或隋唐)。关系:相辅相成(即农业经济是商业繁荣的基础;商业活跃也有利于农业发展)。
28. (1) 井田制。土地国有。
(2)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或答铁犁牛耕)。
(3)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
(4)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评价: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阻碍了工商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