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
_一、 选择题
1.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A. 中外合资 B. 承包经营(承包责任制)
C. 私有化 D. 公私合营
2.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A. 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 “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 “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 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3. 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图中的“社”指的是( )
A.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 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4. (2012·南通模拟)右图反映出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基本实现工业化
D. 三大改造正在进行
5. 右图是新中国建立后某一时期的漫画(《摘棉花》),它应该出现在( )
A. 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 “大跃进”期间
D. “文革”期间
C. 改革开放后
6. 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 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 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 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 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7.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 最早传唱于20个世纪60年代 B. 富有地域特色
C. 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 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8. 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 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 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 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9. (2012·镇江模拟)右下图是某部歌谣短诗集的部分目录,其主题是关于( )
A. 人民公社化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农业合作化
D. “大跃进”运动
10.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这首诗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的农村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11. (2012·南京模拟)“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权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最早阐述这一观点的文献是( )
A. 1957年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B. 1993年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C. 1984年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 1958年 《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在全国普遍推进,根本原因是( )
A. 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 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 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 D. 适应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
13. 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下列两幅图片所示两个特区最主要的区别是( )
A. 文化传承不同 B. 政治体制不同
C. 经济模式不同 D. 生活方式不同
14. 有专家指出:“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下列措施中属于“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是( )
A. 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 决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决定上海为对外开放城市
15.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
① 苏俄新经济政策 ② 苏联斯大林模式 ③ 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 中国的改革开放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6. 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
A.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C. “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D. “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17.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1的取消以及后来图2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A. 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 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 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
A. 经济特区的创办 B.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 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 内地的开放
19. (2012·南通模拟)为了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江苏省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以不到全省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3的地区生产总值,吸纳了全省3/4的实际到账外资。这里的“一定区域”是指( )
A. 沿海港口城市 B. 经济特区 C. 经济技术开发区 D. 沿海经济开放区
20.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下列关于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 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吸收外资发展外贸 B. 对福建、海南最早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C. 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D. 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按反映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感谢毛主席” ② “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③ “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④ “大锅饭年年亏款,承包后岁岁余钱”
A. ③①④② B. ④③①② C. ①③②④ D. ①②③④
二、 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2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含义是改变所有制形式,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
23.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24. 我国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改变了所有制,实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
25. 经济特区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经济上不再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 )
2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
三、 非选择题
27. 2011年是建党九十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胜利的取得离不开共产党历次会议的正确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民主革命时期,由于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和博古、李德等人“左”倾错误的干扰,中国革命陷入绝境。请分别指出中共力挽狂澜纠正这两次错误路线的重要会议名称和时间。
(2)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探索,大会提出的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分别是什么?
(3)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为我国改革开放揭开了序幕。请问大会关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是如何规定的?
(4)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中共的哪一次会议?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又是中共的哪一次会议?
28.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 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 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 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自主练习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D 2. A 3. A 4. B 5. B 6. D 7. D 8. B 9. C 10. D 11. C 12. B 13. C 14. C 15. B 16. C 17. C 18. A 19. C 20. B 21. C 22. A 23. B 24. B 25. B 26. A
27. (1) 八七会议,1927年;遵义会议,1935年。
(2) 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 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4) 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
28. (1) 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 不真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3) 安徽、四川。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或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4) 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