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14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14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18 20:1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_一、 选择题
1. 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 “仁者,爱人” ② 贵贱有“序” 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 “有教无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2.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3. (2012·扬州期末)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出了这样一道题,“□□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问□□应该是哪位思想家(  )
A. 孔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4. 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B. 都主张礼法并用
C. 都主张“性本善”
D. 都主张“性恶论”
5. (2012·徐州模拟)孟子曾恰当地打个比方: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救助这个小孩。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这反映了孟子(  )
A. 仁政学说 B. 人性善说
C. “民贵君轻”说 D. 崇礼重法说
6.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有(  )
① 汉武帝的政治改革 ② 汉武帝的教育改革 ③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形成新儒学 ④ 王国问题的解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 (2012·扬州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这里“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主要是指(  )
A. 三纲五常 B. 民贵君轻
C. 天人感应 D. 罢黜百家
8. (2012·苏州期末)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社会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 从矛盾对立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原出发 D. 从民主观念出发
9. 下列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全盘否定
B. 两者对“理”的认识有巨大差别
C. 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D. 都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0.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这说明李贽(  )
A. 赞扬商鞅、吴起的改革精神 B. 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C. 尖锐批判封建道学家的虚伪性 D. 否定孔子和儒学的权威性
11. (2012·宿迁模拟)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在这个(明清)时期……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C.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已丧失 D.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12. 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的是(  )
A. 黄宗羲 B. 顾炎武 C. 王夫之 D. 李贽
13. 下列反映中华民族写照的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②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④③
14. (2012·扬州期末)近代某书内容丰富,记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乃至宗教、文化等情况,并附有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和分国地图等。此书旨在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此书最有可能是(  )
A.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 魏源《海国图志》
C.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D. 严复《天演论》
15.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4月)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维新变法”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行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在文化上行动。”材料中的国人在器物上感觉不足后的想法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维新变法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16. (2012·无锡期末)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 李鸿章 B. 薛福成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17. 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内容丰富,观点纷呈。下列作品体现了维新思想中的“进化史观”的是(  )
① 《海国图志》 ② 《孔子改制考》 ③ 《天演论》 ④ 《敬告青年》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8. (2012·扬州期末)下列有关李大钊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B. 主张多解决问题,少谈些主义
C. 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D.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二、 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19. 儒家思想从战国以来一直作为古代专制社会的正统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还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  )
20.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家庭子弟世代为官的陈规。(  )
21.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佛教、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  )
22.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保国”“保天下”思想,总结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2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持绝对肯定态度。(  )
三、 非选择题
24. (2012·苏州学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 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 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
(3) 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根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 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与朱熹相比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5)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 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学派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4)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必修3
自主练习十四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 B 2. B 3. C 4. A 5. B 6. A 7. A 8. C 9. A 10. D 11. A 12. A 13. B
14. B 15. A 16. D 17. C 18. B 19. B20. A 21. B 22. B 23. B
24. (1) 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 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商品经济繁荣(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5) 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25. (1)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洋务派。
(2) 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3) 民主和科学。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 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