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寒食》
唐代·韩翃
作者介绍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翅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知人论世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仪式用意: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借此给臣子官更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解题
《寒食》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02
03
注意生词
注意语音语调
感受诗人的情感
目录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朗读指导
LOGO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LOGO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LOGO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LOGO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唐荤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LOGO
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LOGO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LOGO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意
提问?
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唯独这些近臣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
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近臣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近臣,近臣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
赏析
通过描写寒食节时皇宫里的情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官得宠特权的腐败现象。诗中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情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