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真题检测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
1.(2022 莒县)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走出黑暗
①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群熙熙攘攘。八点三十分,载满乘客的地铁 缓缓启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中间地段时,突然车厢内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了下来。始料不及的人们一下子被搞蒙了。黑暗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人们纷纷掏出手机与外界联系,却都没有信号。车厢里一下子像炸了锅似的,哭声、喊声、叹息声不绝于耳。
②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这位母亲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各自想着心事。
③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也问:“谁有药?”人们开始纷纷问着,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终于有人说有。接下来就听到急急忙忙的翻找声。“找到了!找到了!”那人边说边把小药瓶递给挨着他的人,这人接过药瓶又传递给下一个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来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
④不知又过去了多长时间,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但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万一引起火灾一个人也别想跑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人们重新回到黑暗的深渊。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过黑暗,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过光明。这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话音刚落,人们就主动地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那人又问有没有没牵手的,当确认都牵好手后,那人就带头向下一出站口走去。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绊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⑤终于从黑暗中走出来了。“我们得救了!”人们喊着、笑着、拥抱着……这时才发现,原来领头人就是列车司机,他的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但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1)这篇文章按体裁分属于 ,文章是按照 顺序记叙的。
(2)联系上下文,以下对第④段中“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过黑暗,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过光明“一句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今天以前人们没有认识到黑暗的恐怖,光明的重要性。
B.今天以前人们不憎恨黑暗,不渴望光明。
C.今天人们特别憎恨黑暗,渴望光明。
D.将“憎恨黑暗”和“渴望光明”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人们走出黑暗的强烈愿望。
(3)结合文本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这位母亲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这位母亲的做法对稳定慌乱中人们的情绪起了一定的作用。
B.“黑暗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黑暗给人带来的极度恐惧,营造了恐怖的氛围。
C.从第④段,“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但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人们很惊慌。
D.“这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之所以要“手牵手”,是为了避免有人掉队。
(3)下面是四位同学读文章后获得的启示,不符合文章所表述内容的一项是
A.面对灾难要勇于创新。
B.面对灾难应团结一致。
C.遇到灾难要保持镇静。
D.应对灾难要互相帮助。
(4)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5)文章结尾才揭示领头人是列车司机,这样的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2.(2022 开州区)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最美的书包
乔叶
每当看到现在的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七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上哪块花布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一天,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我们一年都没做新衣服,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过多少艰难的开口,也不知道遭受了多少次羞辱和拒绝,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碎花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一抬头,我忽然看见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好好学习。”她依旧平静地说。
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妈妈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妈妈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只书包,虽然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但是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选自《美文阅读》(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寡言少语:
(2)选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请用“_____”画出与“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妈妈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相照应的句子。
(4)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①书包做好了以后,“我”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 → → 。
②“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我”家的窘境,写下来。
③“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这句话是对妈妈的 描写,写出了 表达 。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虽然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但是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6)下列是作者为写作“回忆母亲”收集整理的一些资料,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母亲为我亲手缝制的花格子书包
B.“我”上小学时获得的奖状
C.“我”十岁生日时和母亲的合影
D.母亲用过的针线盒
3.(2022 平度市) 【材料一】随着《端午奇妙游》的播出,在《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之后,河南卫视再次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耕细作而“出圈”。“娱乐至上,流量为王”,当很多人、很多平台都在追求流量、推崇娱乐明星之时,河南卫视如一股清流般席卷海内外,重新燃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自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内地各大卫视都是以娱乐为主流,推崇流行文化,靠综艺和明星来吸引观众。而如今,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没有明星大咖,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舞台,大部分都是实地取景,但是节目背后却有着无尽的文化资源和节目组所有人员对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的热爱和钻研。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说,“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守住初心,持续出新,才有不断“出圈”的精品,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中璀璨的瑰宝,只有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因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是国家出台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传承的法律法规,在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材料三】非遗传承在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例如光明网充分调动多种优质资源,线上线下结合,通过“致非遗,敬匠心”“青春遇见戏”等直播活动,让网友近距离地了解非遗技艺、了解非遗传承人,并把传承人培育成“网红”,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出非遗项目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引起了网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把非遗“激活”了。
请认真阅读以上的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用“√”或“×”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河南卫视通过借鉴其他卫视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栏目,推出自己的《端午奇妙游》,而获得众多赞誉。
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耕细作,守住初心,持续出新,才能“出圈”。
③我国有专门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
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传承,在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上应“以古人之规矩”。
(2)【材料一】是将 和 进行对比,来表达 的观点。
(3)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之所以会获得众多赞誉,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
(4)读了这三则材料,你认为作者主要想表达一种怎样的观点?
A.我们要认真学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
B.要想“出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吸引人们的眼球。
C.保护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建设文化强国。
(5)结合上面的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4.(2022 城阳区)
看不见的爱
赵宇宁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打得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的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又接过一颗。从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我微微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只要锲而不舍,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我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节奏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速度也慢了下来。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再打一弹,再移点,然后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的方向啊!
那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虽然黑夜已经降临,但对于那孩子来说,这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幕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便转身往回走去。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有改动)
(1)请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写在横线上。
持之以恒——
迟疑——
(2)文中的母亲坚持让眼睛看不见的儿子练习用弹弓打玻璃瓶,一是因为 ,二是因为 。
(3)文中三次写到母亲的“微笑”,这三次“微笑”体现了什么?
(4)文章的标题“看不见的爱”,说说你的理解。
(5)“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想象一下,此时那对母子可能会说些什么?
5.(2022 聊城)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 (节选)
1927 年 4 月 28 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 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 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 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 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 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那年春天”是指 的春天。这年春天父亲的行为比 较异常,体现在哪儿?用“横线”在选文中画出来。
(2)“含糊”的意思是 ,文中指
(3)选文中的第五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 2、4 自然段通过对父亲 和 的描写,表现了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 的精神。
6.(2022 渝北区)课内阅读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填空。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用来比喻 ,“鸿毛”用来比喻 ,这句话的意思是 。
②这段话的中心句是 。画线部分先用 来论证观点;接着具体说 ;最后用 来论证观点。
(2)要理解这段话,至少要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请写下来。
7.(2022 彭水县)读材料《追星》,完成练习。
2021年4月28日晚,一档选秀节目,许多人为了追星,为明星“打投”将好好的牛奶倒入下水道,短短几天,就已经倒掉了27万瓶。资料显示,这次被倒掉的偶像助力的含乳饮料每箱10瓶,售价69.9元/箱,折合人民币188.7万元。如果让彭水一所3000人的超大型学校的学生,每人每天一瓶,全校要吃90天,整整三个月;如果让一家三口每人每天一瓶,要吃9万天,近247年。
2021年4月29日,《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该法要求个人应当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外出就餐时根据个人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和用餐需求合理点餐、取餐。”有律师表示,“即便是花自己的钱,但却是对社会财富的挥霍浪费,是对社会大众辛苦劳动的不尊重。”
选秀,首先秀出社会责任感,秀出价值观,秀出公序良俗。
——材料来自网络资料重组
(1)这几段文字,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其中二种说明方法。
(2)《反食品浪费法》实施的时间:
(3)《反食品浪费法》对我们生活提出哪些要求:
(4)读了这段文字,你对“追星”怎么看?提出你的二点看法。
8.(2022 开州区)群文阅读,完成练习。
材料一: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简介
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地处重庆市开州区城北盛山半腰。1992 年12月4日建成并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后经两次改扩建,纪念馆现占地60亩,由主展馆和东西部景区组成。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3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重庆市开州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材料二:
2022年春节,红色旅游景点成为了不少家庭出行的选择:带孩子走进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了解红色历史;与家人一起参观刘伯承同志故居,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凤范和价值追求;借助数字虚拟场景技术,体验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艰辛……开州区是刘伯承元帅的故乡,素有“帅乡”的美誉。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发生过杨柳关战役,也有数不胜数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
材料三:开州区红色景区游玩线路推荐
刘伯承同志故居——开州博物馆——军神广场——刘伯承同志纪念馆
材料四:
小记者:叔叔好!请问您为什么选择来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呢?
钟华爸爸:我已经来过多次了,在网上看到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作了提档升级,文物会“说话”,还有“小小红色讲解员”的讲解,带孩子到现场来,增进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感受刘帅的军神风骨与家国情怀,希望孩子能传承红色文化。
小记者:钟华,这次你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钟华:我很受教育。我看到刘伯承元帅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及历史文献资料,他的事迹很感人,我要牢记历史,努力学习,争取进步。
(1)2021年11月,开州区研学旅行启动。学校开展红色研学之旅,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写一段推荐词,向同学们推荐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吸引他们前来参观。
(2)根据以上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近年来社会关注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不少家庭选择红色旅游,主动接受革命传统文化教育。
②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建成后,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
③李雷认为:现在我们处在和平年代,不需要去了解革命历史。
(3)红色旅游对青少年成长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简要分析。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真题检测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
1.【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体裁的把握。文学体裁一般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根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可知,本文属于小说。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可以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作答.结合文中“一刹那间,光明消失了,人们又重新回到黑暗的深渊。”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我们得救了!人们喊着、笑着、拥抱.着......分析可知,“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有过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这句话将“憎恨黑暗”和“渴望光明”,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人们走出黑暗的强烈愿望。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可知,ABD三项说法正确。阅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结合“不知又过去了多长时间,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烟能使人室息!万一引起火灾一个人也别想跑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写出了人们当时的害怕,慌乱之中衣服点着了照明但理智的人马上联想到烟能使人室息,体现了黑暗中人们虽慌乱,但还保持着理智。
(4)本题考查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阅读第三自然段,根据“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来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这些内容,可将本段内容概括为:人们齐心救助犯心脏病的人。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作答时要认真审题,题中要求选出不属于文章所表述内的一项。这篇文章记叙了八点三十分,一列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由于突然停电,地铁无法运行,使车内人们在黑暗中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变得情绪失控起来,车厢里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有人提议向下一个出站口走去,可方法不可取,可想而知当时人们憎恨黑暗、渴望光明的心情。最终,在一个忙人的号召下,全车人手牵手向下一出站口走去,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了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还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定能战胜困难。由此可知“减少灾难要勇于创新”不属于文章所表述内容。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的理解结合文中“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及结尾处“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我们得救了!人们喊着、笑着、拥抱着......这时才发现,原来领头人就是列车司机,他的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而脸上却洋溢着笑容。”分析可知,文章结尾才揭示领头走出黑暗的人是列车司机,这样的安排很合理。因为只有列车司机才知道下一出站口在哪里。放在结尾才揭示,这样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因为之前关于人群的描写使读者把注意力都放在摆脱困境上,作者有意将人物放置在黑暗的环境里,使读者关注了群体表现而忽视了个体,最后才点明领头人,使得个体人物更突出。
故答案为:
(1)小说 事情发展;
(2)D;
(3)C;
(4)A;
(5)黑暗中有人心脏病发求助众人大家依靠接力的方式,把药送到了病人手中o
(6)这样安排合理。这样设置悬念使人觉得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寡言少语:很少说话。
(2)本题考查概括中心主旨。阅读全文,明确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事情的因果关系,结合文本内容组织语言即可。本文写因“我”羡慕别人所拥有的花书包,也向妈妈要,妈妈求东家、求西家,为“我”凑足了做书包的料,并为“我”做了一只独一无二的书包,体现了妈妈对孩子深沉的爱。
(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照应:是指一篇文章首尾或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说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要与前面交代相合,这样互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而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中心突出。阅读“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妈妈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可知,句中的“撕裂的矜持和尊严”体现在: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过多少艰难的开口,也不知道遭受了多少次羞辱和拒绝,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碎花布。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想象补白及人物描写。①阅读“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可知,书包做好了以后,“我”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惊喜、兴奋、愧疚和不安。②结合“窘境”发挥想象。示例:上学的学费是凑来的,只有过节时才能改善一次伙食,妈妈每天都是辛苦地劳作着。③阅读“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这句话是对妈妈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妈妈的窘迫与尴尬,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疼爱与自责。
(5)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阅读最后一段中“虽然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但是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意思是书包里装的东西虽少,但妈妈的关心和期盼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是沉甸甸的。
(6)本题考查材料的组织与安排。主题为“回忆母亲”,需要整理的资料都要与母亲相关。结合选项“当年母亲为我亲手缝制的花格子书包”“‘我’十岁生日时和母亲的合影”“母亲用过的针线盒”可知,此三项资料均与母亲有关,而“‘我’小学时获得的奖状”与“回忆母亲”无关,故选B。
故答案为:
(1)很少说话。
(2)本文写因“我”羡慕别人所拥有的花书包,也向妈妈要,妈妈求东家、求西家,为“我”凑足了做书包的料,并为“我”做了一只独一无二的书包,体现了妈妈对孩子深沉的爱。
(3)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过多少艰难的开口,也不知道遭受了多少次羞辱和拒绝,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碎花布。
(4)①惊喜 兴奋 愧疚和不安 ②上学的学费是凑来的,只有过节时才能改善一次伙食,妈妈每天都是辛苦地劳作着。③神态 妈妈的窘迫与尴尬 作者对母亲的疼爱与自责;
(5)书包里装的东西虽少,但妈妈的关心和期盼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是沉甸甸的。
(6)B。
3.【解答】(1)考查了材料信息的解读。①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栏目是河南卫视自己的节目,故错误。
②根据材料一中《人民日报》评论的内容可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耕细作,守住初心,持续出新,才能“出圈”的说法是正确的。
③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我国有专门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的说法是正确的。
④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以古人之规矩”是对《端午奇妙游》节目的评价,并不能代表全部。故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传承,在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上应“以古人之规矩”的说法是错误的。
(2)考查了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材料一是将很多人、很多平台都在追求流量、推崇娱乐明星和河南卫视坚定的文化自信进行对比,来表达我们要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心的观点。
(3)考查了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根据材料一中对《端午奇妙游》节目的介绍作答。
(4)考查了对作者主要观点的理解。总观三则材料内容可知,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保护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建设文化强国,故选C。
(5)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读本文中的三则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于如何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提以下几点建议:①完善法律法规,保护传统节日;②举办各种相关活动,发扬传统习俗;③利用媒体和各种传播方式,扩大认知;④全方位呈现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引发人们的兴趣。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④×
(2)很多人、很多平台都在追求流量、推崇娱乐明星 河南卫视坚定的文化自信 我们要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心;
(3)实地取景 展现了我国的文化资源和节目组所有人员对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的热爱和钻研;
(4)C;
(5)①完善法律法规,保护传统节日;②举办各种相关活动,发扬传统习俗;③利用媒体和各种传播方式,扩大认知;④全方位呈现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引发人们的兴趣。
4.【解答】(1)考查从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持之以恒:指长久地坚持下去。通读短文可知,文中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应该是“锲而不舍”。迟疑: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通读短文可知,文中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应该是“犹豫”。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母亲坚持让眼睛看不见的儿子练习用弹弓打玻璃瓶,一是因为孩子们都在玩这个游戏,也让儿子同样感受游戏的快乐,二是因为通过这样的训练去磨练小男孩克服困难的意志,磨练他的毅力,让他竖立生活的信心。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通读短文可知,文中三次写到母亲的“微笑”,这三次“微笑”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心和耐心以及对“我”的礼貌。
(4)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通读短文可知,对于文章题目“看不见的爱”的理解是:表面指男孩是盲人,看不见母亲对自己的付出和引导;深层含义指母爱是无形的,男孩母亲对孩子的耐心和引导是无形的,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明白了坚持不懈就会成功的道理。
故答案为:
(1)锲而不舍 犹豫;
(2)孩子们都在玩这个游戏,也让儿子同样感受游戏的快乐 通过这样的训练去磨练小男孩克服困难的意志,磨练他的毅力,让他竖立生活的信心;
(3)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心和耐心以及对“我”的礼貌;
(4)表面指男孩是盲人,看不见母亲对自己的付出和引导;深层含义指母爱是无形的,男孩母亲对孩子的耐心和引导是无形的,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明白了坚持不懈就会成功的道理;
(5)儿子可能说:妈妈,我终于打中了。母亲可能说:儿子,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一定能打中。
5.【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那年春天”指的1927年4月28日的春天。这年春天父亲的行为比较异常。体现在: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2)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含糊”的意思是模糊不清楚。文中指父亲没有十分明确地回答“我”。
(3)考查学生会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文中的第五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当时局势的严重。不是几句话可以讲清楚的,也不是和孩子谈心的时候。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4)考查了人物的描写方法。阅读第 2、4 自然段内容可知,第2自然段是动作描写,第4自然段是语言描写,这不仅写出了当时局势的严峻,还表现了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坚定和无私无畏的精神。
的精神.
故答案为:
(1)1927年4月28日 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2)模糊不清楚 父亲没有十分明确地回答“我”;
(3)文中的第五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当时局势的严重。不是几句话可以讲清楚的,也不是和孩子谈心的时候。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4)动作 语言 坚定和无私无畏。
6.【解答】(1)①考查对句子和字词的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泰山”比喻意义重大。“鸿毛”用来比喻毫无价值。②考查找中心句和对句子的理解。阅读文段内容可知,本段的中心句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后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描述的。画线部分先用司马迁的名言来论证观点;接着具体说两种不同“死”的意义;最后用人总是要死,但死的意义不同来论证观点。
(2)考查了课文理解。可以结合理解文段内容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来作答。如:①查阅相关人物的资料。②借助背景资料理解文段内容含义。
故答案为:
(1)①意义重大 毫无价值 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司马迁的名言 两种不同“死”的意义 人总是要死,但死的意义不同;
(2)①查阅相关人物的资料。②借助背景资料理解文段内容含义。
7.【解答】(1)考查了说明方法。从“27万”“10瓶”“69.9元/箱”“188.7万元”等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如果让彭水一所3000人的超大型学校的学生,每人每天一瓶,全校要吃90天,整整三个月;如果让一家三口每人每天一瓶,要吃9万天,近247年”可知,举例说明被倒掉的27万瓶牛奶可以给3000人的超大型学校的学生吃三个月,一家三口每人每天一瓶,要吃9万天,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考查了信息提取。由“2021年4月29日,《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可知,《反食品浪费法》实施的时间是2021年4月29日。
(3)考查查找关键信息。由“该法要求个人应当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外出就餐时根据个人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和用餐需求合理点餐、取餐”可知答案。
(4)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材料中提到的追星的不良行为,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追星观,据此展开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
(1)列数字、举例子。
(2)2021年4月29日;
(3)个人应当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外出就餐时根据个人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和用餐需求合理点餐、取餐。
(4)我认为应该理性“追星”。①树立正确的“追星观”,不盲目追星;②有意义的去“追星”,而不是浪费粮食等物质,可以选择汲取明星身上的优秀品质。
8.【解答】(1)考查写推荐词。可结合材料中描述的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特点进行推荐,答案不唯一,语言合理通顺即可。
(2)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①根据材料二“2022年春节,红色旅游景点成为了不少家庭出行的选择:带孩子走进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了解红色历史;与家人一起参观刘伯承同志故居,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凤范和价值追求”可知,题干表述正确。②由“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地处重庆市开州区城北盛山半腰。1992 年12月4日建成并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可知,题干表述正确。③根据“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可知,题干表述不正确。
(3)考查对材料主旨的理解。结合材料二和四内容可知,红色旅游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非凡的意义。首先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其次可以增进青少年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感受刘帅的军神风骨与家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最后告诉青少年们牢记历史,努力学习,争取进步。
故答案为:
(1)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地处重庆市开州区城北盛山半腰,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3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重庆市开州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到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现场来,可以增进对革命历史的了解,能感受刘帅的军神风骨与家国情怀。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下游玩线路:刘伯承同志故居——开州博物馆——军神广场——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在刘伯承同志纪念馆里面有着刘伯承元帅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及历史文献资料,他的事迹很感人,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2)①√;②√;③×;
(3)①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②可以增进青少年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感受刘帅的军神风骨与家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③告诉青少年们牢记历史,努力学习,争取进步。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