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声 期末复习题-2022-2023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声 期末复习题-2022-2023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1-06 10:4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 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学习科学知识的价值之一,是主动将所学知识创造性服务于社会。如“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就有许多实际应用,下列发明成果应用了这一知识的是(  )
A.体温计 B.刻度尺 C.机械停表 D.真空玻璃
2.下列几个实验的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3.如图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甲: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B.乙:室内音响放音时,音响前方的烛焰摇晃
C.丙: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D.丁:拨动钢锯条发声,改变伸出桌子边沿的锯条长度
4.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护人员工作时穿着防护服,通过声音可辨认彼此,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
5.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小明在操场上用播放器播放同一首歌。他在播放器正前方5m处分别佩戴A、B两款隔音耳罩,当音量旋钮分别在图甲和乙的位置时,小明刚好听不到歌声。不戴隔音耳罩,小明在距播放器5m的不同位置,听到声音的响度不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款隔音耳罩隔音性能较差
B.保持音量旋钮位置相同,戴隔音耳罩刚好听不到声音的位置,B比A远
C.保持音量旋钮位置和小明距播放器距离相同,戴隔音耳罩听到声音的响度,B比A小
D.在播放器正后方同一位置,戴隔音耳罩刚好听不到声音时,播放器音量旋钮指示的音量,A比B小
6.小明在家参加线上学习,感觉窗外噪声太大。他合理的做法是(  )
A.紧闭门窗
B.戴防噪声耳罩
C.在房间里安装噪声监测仪
D.调低视频中老师讲课的声音
二.多选题(共3小题)
(多选)7.许多诗句中涉及的关于声现象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乡音无改鬓毛衰”中“乡音无改”是指说话的音色未变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响度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多选)8.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医生对结石病人进行“超声”碎石
B.儿科医生利用听诊器给幼儿诊断病情
C.119火警车发出急促刺耳的声音
D.利用超声波使清洗液产生剧烈的振荡清洗眼镜片
(多选)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为超声波频率高,所以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C.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即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列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就可以接收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
D.利用超声波能够测报地震、侦察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
三.填空题(共7小题)
10.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我们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如图,此实验中水花的作用是    ,此处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
11.某同学从学校去保利水城,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2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m/s。则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在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必须看到发令枪的烟就开始计时。假设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枪声是通过    传到计时员的耳朵,则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    (填“偏大”或“偏小”)。
12.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填“越快”或“越慢”)。
空气温度t/℃ ﹣30 15 20 25 100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m s﹣1) 313 340 344 346 386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    (填“长”或“短”)。
13.如图所示,中国科技馆里的“声聚焦”装置,是一个呈锅盖形状的凹形圆盘,小丽将耳朵靠近装置固定架的中心时,远处传来的微小声音就会变大,原因是“声聚焦”改变远处传来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4.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志愿者手持“小喇叭”做防疫宣传,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利用“小喇叭”的目的是提高声音的    特性。
15.任何声音都是由于发声物体的    而产生的。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    中传播。图中,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所发出声音    的不同。
16.如图所示甲、乙、丙、丁为同一示波器显示的几种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音调最低的是    ,乙和丁具有相同的    ,乙和丙具有相同的    。(后两空均填声音的某种特性)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7.(1)如图甲所示为小华、小为同学用自制的土吉他研究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acd粗细相同,b较粗),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    两根琴弦;
②若他们选择琴弦a和b,是为了研究音调高低与    的关系;
③他们能否选择c和d进行研究音调与材料的关系?答:   (选填“能”或“不能”);
④两位同学所用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是    法。
(2)如图乙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
①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我们能听到音乐;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②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③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
④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上述实验结论相符合的是    (填序号)。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临街的房屋安装双层真空玻璃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五.计算题(共1小题)
18.周末,“好吃嘴”张明到乐山去玩,坐船游大渡河观乐山大佛,如图所示。观赏完毕,游船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离大佛,依依不舍的张明情不自禁得大吼一声“再见了”,6s后张明听到他的回声,设当时v声=340m/s。求:
(1)张明听到回声时,游船离大佛有多远?
(2)张明发出吼声时与大佛有多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学习科学知识的价值之一,是主动将所学知识创造性服务于社会。如“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就有许多实际应用,下列发明成果应用了这一知识的是(  )
A.体温计 B.刻度尺 C.机械停表 D.真空玻璃
【分析】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能传播;分析各选项的工作原理,然后找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即可。
【解答】解:A、常用的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工作的,故A错误;
B、刻度尺是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故B错误;
C、机械停表是用来测量时间的工具,故C错误;
D、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玻璃中间是真空,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正确。
故选:D。
2.下列几个实验的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是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解答】解: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产生,研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故A错误;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播音,说明了液体能够传声,故B错误;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说明物体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C错误;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3.如图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甲: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B.乙:室内音响放音时,音响前方的烛焰摇晃
C.丙: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D.丁:拨动钢锯条发声,改变伸出桌子边沿的锯条长度
【分析】(1)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解:A、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鼓声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
B、室内音响放音时,音响前方的烛焰摇晃,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错误;
C、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会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正确;
D、拨动钢锯条发声,改变伸出桌子边沿的锯条长度,会改变钢锯条发出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C。
4.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护人员工作时穿着防护服,通过声音可辨认彼此,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
【分析】声音有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 和音色,我们一般利用音色来区分和辨别物体。
【解答】解: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医护人员工作时穿着防护服,通过声音可辨认彼此,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小明在操场上用播放器播放同一首歌。他在播放器正前方5m处分别佩戴A、B两款隔音耳罩,当音量旋钮分别在图甲和乙的位置时,小明刚好听不到歌声。不戴隔音耳罩,小明在距播放器5m的不同位置,听到声音的响度不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款隔音耳罩隔音性能较差
B.保持音量旋钮位置相同,戴隔音耳罩刚好听不到声音的位置,B比A远
C.保持音量旋钮位置和小明距播放器距离相同,戴隔音耳罩听到声音的响度,B比A小
D.在播放器正后方同一位置,戴隔音耳罩刚好听不到声音时,播放器音量旋钮指示的音量,A比B小
【分析】(1)根据音量的大小判定耳罩的隔音性能;
(2)在音量相同时,隔音性能越好的耳罩,刚好听不到歌声的距离越近;
(3)在音量和距离相同时,隔音性能越好的耳罩,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
(4)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解答】解:A、小明到播放器的距离都是5m,据图可知戴A耳罩的音量要大于戴B耳罩时的音量,小明刚好听不到歌声,这表明A耳罩的隔音性能要好一些,故A错误;
B、保持音量旋钮位置相同,戴隔音耳置刚好听不到声音的位置,由于A的隔音性能好,则A的距离要小于B的距离,即B比A远,故B正确;
C、保持音量旋钮位置和小明距播放器距离相同,隔音性能好的,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A的隔音性能好,则A比B小,故C错误;
D、在播放器正后方同一位置,由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戴隔音耳罩刚好听不到声音时,因为A的隔音性能好,所以A的音量大于B的音量,故D错误。
故选:B。
6.小明在家参加线上学习,感觉窗外噪声太大。他合理的做法是(  )
A.紧闭门窗
B.戴防噪声耳罩
C.在房间里安装噪声监测仪
D.调低视频中老师讲课的声音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紧闭门窗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合理;
B、在家参加线上学习时,如果戴防噪声耳罩则会对学习产生影响,故B不合理;
C、在房间里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度,无法减弱噪声,故C不合理;
D、调低视频中老师讲课的声音,只能更听不清楚,故D不合理。
故选:A。
二.多选题(共3小题)
(多选)7.许多诗句中涉及的关于声现象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乡音无改鬓毛衰”中“乡音无改”是指说话的音色未变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响度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家乡的口音,其意思更接近于音色不变,故A正确;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不敢大声说话,是指响度大,故B正确;
C、不同人说话的音色不同,则“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钟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ABC。
(多选)8.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医生对结石病人进行“超声”碎石
B.儿科医生利用听诊器给幼儿诊断病情
C.119火警车发出急促刺耳的声音
D.利用超声波使清洗液产生剧烈的振荡清洗眼镜片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A、医生对结石病人进行“超声“碎石,是利用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
B、儿科医生利用听诊器给幼儿诊断病情,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错误。
C、120救护车发出急促刺耳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利用超声波使清洗液产生剧烈的振荡清洗眼镜片,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AD。
(多选)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为超声波频率高,所以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C.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即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列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就可以接收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
D.利用超声波能够测报地震、侦察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3)地震、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都会伴有次声波产生。
【解答】解:
A、超声波属于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干扰人们的听觉,所以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故B正确;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即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列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就可以接受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故C正确;
D、地震、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都会产生次声波,故可以利用次声波能够预报地震、侦察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故D错误。
故选:BC。
三.填空题(共7小题)
10.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我们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如图,此实验中水花的作用是  放大音叉的振动 ,此处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转换法 。
【分析】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解: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因为音叉发声时,音叉振动,引起水的飞溅,由于音叉振动较小,不容易观察,把音叉微小的振动转换成水的飞溅,水花的作用是放大音叉的振动,这种方法是转换法。
故答案为:放大音叉的振动;转换法。
11.某同学从学校去保利水城,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2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m/s。则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2.4 m/s。在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必须看到发令枪的烟就开始计时。假设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枪声是通过  空气 传到计时员的耳朵,则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  偏小 (填“偏大”或“偏小”)。
【分析】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t1+t2,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这时运动员已经跑了一段时间才开始计时,所以测得的时间偏小,少的刚好是声音传播100米所用的时间。
【解答】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为:
t1===,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t2===,
全则程平均速度为:
v===2.4m/s;
枪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计时员的耳朵;
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这时运动员已经跑了一段时间才开始计时,所以测得的时间偏小。
故答案为:2.4;空气;偏小。
12.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越快 (填“越快”或“越慢”)。
空气温度t/℃ ﹣30 15 20 25 100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m s﹣1) 313 340 344 346 386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  长 (填“长”或“短”)。
【分析】(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2)运用公式t=可分析时间的长度。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快。
(2)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因为冬天温度低,声音的传播速度慢,由t=可得,在s一定时,v越慢,则时间t越大,所以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长。
故答案为:(1)越快;(2)长。
13.如图所示,中国科技馆里的“声聚焦”装置,是一个呈锅盖形状的凹形圆盘,小丽将耳朵靠近装置固定架的中心时,远处传来的微小声音就会变大,原因是“声聚焦”改变远处传来声音的  响度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分析】声音的特征之一: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将声聚焦就是使声音增大即改变响度。
【解答】解:由题知,声聚焦装置,使远处传来的声音在其表面发生了反射而会聚,声音听起来变强(大)了,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而声音的音调是固定不变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故答案为:响度。
14.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志愿者手持“小喇叭”做防疫宣传,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利用“小喇叭”的目的是提高声音的  响度 特性。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解:(1)“小喇叭”做防疫宣传,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利用“小喇叭”可以使声音大大增强,即响度增大。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
15.任何声音都是由于发声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的。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  真空 中传播。图中,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所发出声音的  音调 不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所发出声音  响度 的不同。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钟,编钟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的钟,振动的难易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用大力时振幅大,响度就大。
故答案为:振动;真空;音调;响度。
16.如图所示甲、乙、丙、丁为同一示波器显示的几种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音调最低的是  丙 ,乙和丁具有相同的  音调 ,乙和丙具有相同的  响度 。(后两空均填声音的某种特性)
【分析】(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丙图振动的次数最少,频率最小,所以丙的音调最低;
乙、丁振动的次数相同,频率一样,具有相同的音调;
乙、丙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相同,故响度相同。
故答案为:丙;音调;响度。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7.(1)如图甲所示为小华、小为同学用自制的土吉他研究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acd粗细相同,b较粗),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  a、d 两根琴弦;
②若他们选择琴弦a和b,是为了研究音调高低与  琴弦粗细 的关系;
③他们能否选择c和d进行研究音调与材料的关系?答: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
④两位同学所用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是  控制变量 法。
(2)如图乙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
①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我们能听到音乐;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  变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②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③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
④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上述实验结论相符合的是  C (填序号)。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临街的房屋安装双层真空玻璃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分析】(1)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量不变。
实验中琴弦的松紧一定,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要探究音调高低跟长度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解答】解:(1)①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琴弦长度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选择a和d;
②选择a和b,材料和长度相同,粗细不同,所以探究的是音调高低跟琴弦粗细的关系
③选择c和d,不能探究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因为琴弦的材料、长度都不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
④两位同学所用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①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②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
以上实验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③上述实验中是靠真空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A、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双层玻璃中间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①a、d;②琴弦粗细;③不能;④控制变量;(2)②变小;③不能;③介质;④C。
五.计算题(共1小题)
18.周末,“好吃嘴”张明到乐山去玩,坐船游大渡河观乐山大佛,如图所示。观赏完毕,游船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离大佛,依依不舍的张明情不自禁得大吼一声“再见了”,6s后张明听到他的回声,设当时v声=340m/s。求:
(1)张明听到回声时,游船离大佛有多远?
(2)张明发出吼声时与大佛有多远?
【分析】(1)张明发出吼声后,声音传到大佛返回船时,游船以1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6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游船行驶的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游船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张明听到吼声时游船与大佛距离的2倍,由此可求得张明听到回声时,游船离大佛有多远;
(2)张明听到吼声时游船与大佛距离减去游船行驶的路程即为张明发出吼声时与大佛的距离。
【解答】解:(1)由v=可得,
6s内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40m/s×6s=2040m;
6s内游船行驶的路程s游船=v游船t=10m/s×6s=60m;
张明听到回声时,游船离大佛s===1050m;
(2)张明发出吼声时与大佛距离s′=s﹣s游船=1050m﹣60m=990m。
答:(1)张明听到回声时,游船离大佛有1050m远;
(2)张明发出吼声时与大佛有990m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