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物态变化 期末复习题-2022-2023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物态变化 期末复习题-2022-2023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1-06 10:4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物态变化 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温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
A.冰的温度一定是0℃
B.人的正常体温是38℃
C.海南的年平均气温约为5℃
D.泡脚水的适宜温度约为40℃
2.通常情况下,对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冰、玻璃、沥青是晶体
B.玻璃、沥青、蜂蜡是非晶体
C.橡胶、玻璃、金是非晶体
D.冰、铁、玻璃是晶体
3.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凝固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凝固点是60℃
C.该物质的熔点是48℃
D.9min时这种物质是固液共存
4.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冰箱冷冻室的内壁结霜
B.春天,冰雪消融
C.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
D.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
5.如图所示,室温恒定不变的情况下,有两支示数相同、规格相同且完好无损的温度计甲、乙,温度计甲保持表面干燥,将温度计乙的玻璃泡用浸透水的湿润棉花包裹(湿润棉花的温度与室温相同),当用风扇吹玻璃泡时,我们可以观察到(  )
A.甲温度计示数下降
B.乙温度计示数下降
C.甲和乙温度计示数都下降
D.甲和乙温度计示数都不变
6.下列做法能使水的蒸发减慢的是(  )
A.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B.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
C.地面上的积水向四周扫开
D.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冰箱
二.多选题(共4小题)
(多选)7.如图所示,是某物质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之间转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C.丙为液态,由丙到甲是凝固过程
D.乙为液态,由甲到乙是熔化过程
(多选)8.关于热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炎热的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凉可乐罐上出现的水珠,是液化形成的
B.在北方寒冷的冬天,洗完的裤子能够“站”在室外,是凝固形成的
C.氮气冰淇凌中冒出的“白气”,是液态氮汽化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制作冰雕所用的冰是凝华形成的
(多选)9.如图所示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针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图:冬天玻璃上的小水珠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乙图:棒冰冒“白气”是棒冰里面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丙图:花草上的小露珠是草叶分泌出来的水分
D.丁图:热风干手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蒸发
(多选)10.如图所示是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处于熔化温度时,一定处于固液共存态
B.乙物质是海波
C.甲在ab段停止吸热
D.乙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吸热
三.填空题(共6小题)
11.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放入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5℃,若该温度计示数为32℃,则实际温度是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
12.如图1所示,分度值是    cm,物体的长度是    cm;图2停表的读数是    s;图3寒暑表的读数是    ℃;108km/h=   m/s
13.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人们用如图所示的造雪机进行人工造雪。造雪机吸入水,喷出的水雾落地成“雪”,图中“雪”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现象。
14.按要求填空。
(1)如图所示,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中,请指出图甲中左图的操作错误之处    ;右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
(2)图乙探究的是液体蒸发的快慢与    的关系。
(3)如图丙所示,把闹钟放在玻璃罩中,用抽气机向外抽气,闹铃声越来越小,由此可推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5.一次性打火机里的丁烷,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打火机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    (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16.大自然中的水是循环的。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   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是水蒸气液化或   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小冰晶变成水是   (以上三空均填物态变化)过程,需   热。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7.科学实践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某种固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1)图甲中对该固体进行加热时,把试管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其好处是    。
(2)由图乙可以判断,该固体可能是    (选填“冰”或“松香”),在第6分钟,该固体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根据图乙可以得出,该固体熔化的时间为    min。
(3)图丙是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其读数为    。
(4)当该固体完全熔化后,持续加热,得到乙图中的DE段。对应这段时间,试管中的液体    (选填“能”或“不能”)处于沸腾状态,这是因为液体    。
(5)小明也用同样的装置做这个实验,发现温度计示数到达100℃时所用的时间比小强用时短,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6)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填字母)。
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少实验误差
18.实验装置如图,烧杯A中和试管B中都装有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1)对A中水加热,当A中水沸腾后,B中的水   (填“会”或“不会”)沸腾,原因是   ;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给A加盖密封,会   (填“有利于”或“不利于”)B中水的沸腾。
(2)若把B中的水换成酒精,其他条件不变,当A中水沸腾时,B中酒精   (填“会”或“不会”)沸腾。(一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
2022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物态变化 期末复习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温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
A.冰的温度一定是0℃
B.人的正常体温是38℃
C.海南的年平均气温约为5℃
D.泡脚水的适宜温度约为40℃
【分析】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A、冰的温度可以是0℃,也可以低于0℃,故A错误;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变化幅度很小,故B错误;
C、海南的年平均气温为22~27℃,故C错误;
D、泡脚水的适宜温度约为40℃,故D正确。
故选:D。
2.通常情况下,对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冰、玻璃、沥青是晶体
B.玻璃、沥青、蜂蜡是非晶体
C.橡胶、玻璃、金是非晶体
D.冰、铁、玻璃是晶体
【分析】常见的晶体有各种金属,海波,冰;常见的非晶体有石蜡,玻璃,沥青,松香。
【解答】解:A.冰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玻璃、松香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非晶体,故A错误;
B.玻璃、沥青、蜂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都是非晶体,故B正确;
C.橡胶、玻璃是非晶体,金是晶体,故C错误;
D.冰、铁是晶体,玻璃是非晶体,故D错误。
故选:B。
3.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凝固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凝固点是60℃
C.该物质的熔点是48℃
D.9min时这种物质是固液共存
【分析】(1)凝固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凝固过程;
(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解答】解:A、如图,有一段时间放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
BC、该物质的凝固对应的温度是48℃,凝固点为48℃,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相同,即该物质的熔点也是48℃,故B错误、C正确。
D、该物质从2min开始凝固,到8min已经凝固完毕,则9min时这种物质是固态,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冰箱冷冻室的内壁结霜
B.春天,冰雪消融
C.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
D.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
【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解答】解:A、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故A错误。
B、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故B错误。
C、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是冰吸热直接升华成水蒸气,故C错误。
D、“白气”是水蒸气放热液化而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5.如图所示,室温恒定不变的情况下,有两支示数相同、规格相同且完好无损的温度计甲、乙,温度计甲保持表面干燥,将温度计乙的玻璃泡用浸透水的湿润棉花包裹(湿润棉花的温度与室温相同),当用风扇吹玻璃泡时,我们可以观察到(  )
A.甲温度计示数下降
B.乙温度计示数下降
C.甲和乙温度计示数都下降
D.甲和乙温度计示数都不变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吸热,有降低温度的作用。
【解答】解:用风扇吹甲温度计,甲温度外面是是干燥的,所以甲温度的示数不会降低;
温度计乙的玻璃泡用浸透水的湿润棉花包裹,当用风扇吹玻璃泡时,水分蒸发,蒸发吸热,乙温度计的示数下降。
故选:B。
6.下列做法能使水的蒸发减慢的是(  )
A.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B.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
C.地面上的积水向四周扫开
D.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冰箱
【分析】影响水分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解:A、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温度升高,加快水分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升高了温度,加快了空气流动,二者都会加快水分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地面上的积水向四周扫开,增大了面积,水分蒸发加快,故C不符合题意;
D、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冰箱,阻断了空气流动的影响,降低了温度,二者都会使水分蒸发减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多选题(共4小题)
(多选)7.如图所示,是某物质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之间转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C.丙为液态,由丙到甲是凝固过程
D.乙为液态,由甲到乙是熔化过程
【分析】三态变化中,气态能量最高,放热液化成液态,然后再放热凝固成固态。由此判断甲、乙、丙的状态。
【解答】解:三态变化中,气态能量最高,放热液化成液态,然后再放热凝固成固态。由图可知乙为气态,丙为液态,甲为固态。气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态到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故B、C正确,A、D错误。
故选:BC。
(多选)8.关于热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炎热的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凉可乐罐上出现的水珠,是液化形成的
B.在北方寒冷的冬天,洗完的裤子能够“站”在室外,是凝固形成的
C.氮气冰淇凌中冒出的“白气”,是液态氮汽化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制作冰雕所用的冰是凝华形成的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凉可乐罐上出现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
B.洗完的裤子能够“站”在室外,是裤子上水由液态变为了固态,是凝固形成的,故B正确;
C.氮气冰淇凌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冰雕所用的冰是凝固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B。
(多选)9.如图所示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针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图:冬天玻璃上的小水珠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乙图:棒冰冒“白气”是棒冰里面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丙图:花草上的小露珠是草叶分泌出来的水分
D.丁图:热风干手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蒸发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解答】解:A.玻璃上的小水珠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
B.棒冰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分蒸发,故D正确。
故选:AD。
(多选)10.如图所示是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处于熔化温度时,一定处于固液共存态
B.乙物质是海波
C.甲在ab段停止吸热
D.乙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吸热
【分析】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内能增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点。
晶体在熔化之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熔化完后为液态。
【解答】解:ABC、甲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海波是晶体,故甲对应的是海波,乙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石蜡是非晶体,故乙对应的是石蜡,甲在ab段处于熔化阶段,吸热温度不变,甲处于熔化温度时,可能是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故ABC错误;
D、从图可以看出,乙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乙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吸热,故D正确。
故选:ABC。
三.填空题(共6小题)
11.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放入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5℃,若该温度计示数为32℃,则实际温度是  30℃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液体的热胀冷缩 原理制成的。
【分析】(1)先确定标注的温度计每格代表的真实温度,再根据要求的标注温度距离某一参考温度有多少格,得出要求的标注温度比该参考温度高(低)多少摄氏度,最后把高(低)出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真实温度相加(减)即得到该标注温度对应的真实温度。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解答】解:(1)已知实际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标注温度为5℃;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标注温度为95℃;温度计刻度均匀则温度计上标注5℃到95℃之间有90格,则每格代表的实际温度为;设标注温度为32℃时,标注温度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出的实际温度为=30℃;则标注温度32℃对应的实际温度为:30℃+0℃=30℃。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30℃;液体的热胀冷缩。
12.如图1所示,分度值是  0.1 cm,物体的长度是  3.80 cm;图2停表的读数是  337.5 s;图3寒暑表的读数是  ﹣12 ℃;108km/h= 30 m/s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刻度线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使用实验室温度计读数时,要先确定量程和分度值,再根据温度计液柱液面位置读数,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根据速度单位换算关系进行计算。
【解答】解:由图1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9.8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3.80cm;
由图2可知,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停表读数为5min37.5s,即337.5;
由图3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从下向上的数值逐渐减小,故此时应该是0摄氏度以下,故读数为﹣12℃;
因为1m/s=3.6km/h,所以108km/h=108×m/s=30m/s。
故答案为:0.1;3.80;337.5;﹣12;30。
13.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人们用如图所示的造雪机进行人工造雪。造雪机吸入水,喷出的水雾落地成“雪”,图中“雪”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凝固 现象。
【分析】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雪,这个过程是凝固现象。
【解答】解: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沉积成一层“白雪”,说明这个过程是由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雪,这个过程是凝固现象。
故答案为:凝固。
14.按要求填空。
(1)如图所示,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中,请指出图甲中左图的操作错误之处  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右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9 ℃。
(2)图乙探究的是液体蒸发的快慢与  液体温度 的关系。
(3)如图丙所示,把闹钟放在玻璃罩中,用抽气机向外抽气,闹铃声越来越小,由此可推理说明,声音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1)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图甲右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0℃以下,据此进行读数;
(2)图乙中液体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相同,液体温度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推断探究目的;
(3)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图甲左图中,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右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0℃以下,示数为﹣9℃;
(2)图乙中液体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相同,液体温度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探究的是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3)图丙中,把闹钟放在玻璃罩中,用抽气机向外抽气,闹铃声越来越小,由此可推理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1)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9;
(2)液体温度;
(3)不能。
15.一次性打火机里的丁烷,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打火机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  吸收 (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解:(1)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丁烷外泄后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汽化;吸收。
16.大自然中的水是循环的。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 汽化 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是水蒸气液化或 凝华 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小冰晶变成水是 熔化 (以上三空均填物态变化)过程,需 吸 热。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解答】解: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汽化为水蒸气;含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这就是云。
小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变成水,落到地面形成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的过程要吸热。
故答案为:汽化;凝华;熔化;吸。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7.科学实践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某种固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1)图甲中对该固体进行加热时,把试管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其好处是  受热均匀 。
(2)由图乙可以判断,该固体可能是  冰 (选填“冰”或“松香”),在第6分钟,该固体处于  固液共存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根据图乙可以得出,该固体熔化的时间为  6 min。
(3)图丙是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其读数为  90℃ 。
(4)当该固体完全熔化后,持续加热,得到乙图中的DE段。对应这段时间,试管中的液体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处于沸腾状态,这是因为液体  不能继续吸热 。
(5)小明也用同样的装置做这个实验,发现温度计示数到达100℃时所用的时间比小强用时短,原因可能是  被加热物质的质量较少 (写出一种即可)。
(6)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A (填字母)。
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少实验误差
【分析】(1)“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
(2)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所以该固体可能是冰。在第6分钟,该固体处于熔化过程中。根据图乙可以得出,该固体熔化的时间为第2~8min;
(3)由图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90℃~100℃之间,可得温度值;
(4)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温到达沸点,但是因为试管内外没有温差,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收热量;
(5)被加热物质的质量不同,加热到沸腾所需要的热量不同,在同样的加热条件下,加热到100℃的时间不同;
(6)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解答】解:(1)“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减缓升温速度,便于记录实验数据;
(2)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所以该固体可能是冰。在第6分钟,该固体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出固液共存态。根据图乙可以得出,该固体熔化的时间为第2~8min,所以为6min;
(3)由图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在90℃~100℃之间,所以温度值为90℃;
(4)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温到达沸点,但是因为试管内外没有温差,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能沸腾;
(5)被加热物质的质量不同,加热到沸腾所需要的热量不同,在同样的加热条件下,加热到100℃的时间不同。所以发现温度计示数到达100℃时所用的时间比小强用时短,原因可能是被加热物质的质量较少;
(6)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选A。
故答案为:(1)受热均匀;(2)冰;固液共存态;6;(3)90℃;(4)不能;不能继续吸热;(5)被加热物质的质量较少;(6)A。
18.实验装置如图,烧杯A中和试管B中都装有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1)对A中水加热,当A中水沸腾后,B中的水 不会 (填“会”或“不会”)沸腾,原因是 不能继续吸热 ;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给A加盖密封,会 有利于 (填“有利于”或“不利于”)B中水的沸腾。
(2)若把B中的水换成酒精,其他条件不变,当A中水沸腾时,B中酒精 会 (填“会”或“不会”)沸腾。(一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
【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且要继续吸热;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气压高沸点高,沸点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解答】解:(1)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当大烧杯A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A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B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A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A中的水的温度一样,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B中水不会沸腾。
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给A加盖密封,气体不易跑出,烧杯内气压高,烧杯内水的沸点会高,B中水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B中水上方的气压较低,沸点较低),会有利于B中水的沸腾。
(2)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故烧杯中的水温到达78℃时,继续吸热,B中酒精会沸腾。
故答案为:(1)不会;不能继续吸热;有利于;(2)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