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期末复习题一2022-2023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期末复习题一2022-2023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1-06 10:4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期末复习题一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2021年4月17日20时左右,我国多地看到了“月掩火星”的美丽天象,“月掩火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光的色散 B.光的直线传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2.关于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正确的说法是(  )
A.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等于90°
B.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反射角等于30°
C.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增加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加20°
D.如果入射光线向镜面靠拢,则反射光线向镜面靠拢
3.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泥地上的积水,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迎着月光(月光看作平行光)走,地面发亮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面发暗的是水。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水面主要发生镜面反射
B.水面主要发生漫反射
C.泥地表面主要发生镜面反射
D.泥地表面没有反射光
4.为避免汽车在高速行驶时,驾驶员低头观看仪表信息造成事故,人们发明了如图甲所示的抬头显示器。图乙为其原理图,水平放置的显示器上行车数据能通过前挡风玻璃竖直呈现在驾驶员正前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前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60°
B.行车数据在前挡风玻璃上所成的是实像
C.前挡风玻璃成数字“6”的像在显示器屏幕上应为“9”
D.前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可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
5.如图所示,是某校门禁的“刷脸机”,师生通过刷脸进入校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刷脸机“的摄像头是凹透镜
B.“刷脸”的同学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人在摄像头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D.人在摄像头里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6.小明经常用手机上网课,看新闻,刷视频等,由于长时间盯着屏幕,导致视力下降,其眼睛成像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患上远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B.小明患上远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C.小明患上近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D.小明患上近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B.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的是红外线
C.医院常用紫外线给手术室、病房等杀菌
D.我们看见验钞机发出紫色的光,那就是紫外线
二.多选题(共3小题)
(多选)8.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B.实像能用眼睛观察到,虚像不能用眼睛观察到
C.当凸透镜成虚像时,凸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D.虚像可以由反射形成,也可以由折射形成
(多选)9.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D.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多选)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B.此时符合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C.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向右移动透镜,在光屏上一定能看到一个缩小的清晰的烛焰像
D.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动,只更换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比原来小的像,则更换后的透镜焦距更小
三.填空题(共4小题)
11.(1)如图甲,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带有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    ;假设玻璃瓶内的空气全
部被抽出(现实实验中不能做到),则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分析实验现象,可得结论真空    传播声音,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运用了实验推理的方法。
(2)“日食”现象,其原理是光沿    传播,该现象与如图乙中小孔成像的原理    (填“相同”或“不相同”),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12.如图所示,地面上放一块平面镜,小明和小红并排经过平面镜,能从平面镜中互相看到对方的眼睛,这能用    原理解释;小红发现镜子比旁边的地面要暗一些,这是由于光在地面上发生的是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的缘故。
13.如图所示,学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线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P点应在S点的    (选填“上”或“下”)方,如果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那么射灯发出的光照在    (选填“S点上方”、“S点”或“S点下方”)。
14.如图所示,在玻璃板上滴加水滴,水滴相当于一个    透镜;玻璃板下面放置一小物体,如果通过小水滴看不清,可以在水滴上方放一个放大镜,这样就组成了一个    (选填“显微镜”或“望远镜”),水滴就相当于此光学仪器的    (选填“物镜”或“目镜”)。
四.作图题(共2小题)
15.如图所示,A同学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隔墙的B同学(含眼睛),图中A、B同学用黑点代表,请在图中画出A看到B的光路图。(保留作图过程)
16.如图,凹透镜焦点与凸透镜光心重合于O点,F是凸透镜焦点。请完成光路图。
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7.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
(1)所需的器材是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铅笔、刻度尺。
(2)实验时应选择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主要目的是    (选填“看清A的像”或“看清B”),便于确定A的像位置。
(3)在实验过程中,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则棋子B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移动棋子B,直至与A的像    时便停止移动棋子B,B的位置即为棋子A像的位置,用铅笔分别在    (选填“A”、“B”或“A、B”)位置做标记。
(4)在棋子    位置竖直放一张白纸,用眼睛    (选填“直接”或“透过玻璃板”)观察,若白纸上没有像,说明像为虚像。
18.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处不变。
(1)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到同一高度,目的是    。将蜡烛固定在40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当他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此时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    cm刻度处时,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在成像清晰的情况下,用一张不透明纸把透镜上半部分遮挡住,看到的像会如何变化?   (选填序号“①像部分消失”、“②像完整亮度不变”或“③像完整亮度变暗”);
(4)小明将他的眼镜片放在图中的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适当向右移动光屏,像就又清晰了,由此可判断小明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022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期末复习题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2021年4月17日20时左右,我国多地看到了“月掩火星”的美丽天象,“月掩火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光的色散 B.光的直线传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我国多地看到了“月掩火星”的美丽天象,是火星反射的光线在传播过程中被月亮遮挡了,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故选:B。
2.关于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正确的说法是(  )
A.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等于90°
B.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反射角等于30°
C.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增加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加20°
D.如果入射光线向镜面靠拢,则反射光线向镜面靠拢
【分析】①入射角指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②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A、当入射光线与镜面垂直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故A错误;
B、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则入射角为90°﹣30°=60°,所以反射角等于60°,故B错误;
C、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增加10°,则入射角减小10°,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减小20°,故C错误;
D、如果入射光线向镜面靠拢,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也变大,反射光线向也向镜面靠拢,故D正确。
故选:D。
3.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泥地上的积水,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迎着月光(月光看作平行光)走,地面发亮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面发暗的是水。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水面主要发生镜面反射
B.水面主要发生漫反射
C.泥地表面主要发生镜面反射
D.泥地表面没有反射光
【分析】(1)水面和地面都反射月光,水面对月光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线;地面对月光发生的是漫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2)人看到的明亮程度是由进入人眼睛的光的多少来决定的。
【解答】解:
(1)当人迎着月光走时,水面发生的镜面反射,能够使更多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水面看起来较亮,而地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光射向各个方向,进入人眼睛的光较少,所以地面看起来较暗。
(2)当人背着月光走时,水面发生的镜面反射,没有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水面看起来较暗,而地面反射的是漫反射,总有一部分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此时地面看起来较亮;综上所述,A正确。
故选:A。
4.为避免汽车在高速行驶时,驾驶员低头观看仪表信息造成事故,人们发明了如图甲所示的抬头显示器。图乙为其原理图,水平放置的显示器上行车数据能通过前挡风玻璃竖直呈现在驾驶员正前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前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60°
B.行车数据在前挡风玻璃上所成的是实像
C.前挡风玻璃成数字“6”的像在显示器屏幕上应为“9”
D.前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可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等分析解答。
【解答】解:A、车辆抬头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度,故A错误;
B、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虚像,故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司机在挡风玻璃上看到的数字6与其在显示器屏幕上的数字是对称的,所以不是9,故C错误;
D、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故D正确。
故选:D。
5.如图所示,是某校门禁的“刷脸机”,师生通过刷脸进入校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刷脸机“的摄像头是凹透镜
B.“刷脸”的同学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人在摄像头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D.人在摄像头里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分析】“刷脸机”的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刷脸机”的镜头的工作原理与照相机相同,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刷脸”时,人要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
故选:B。
6.小明经常用手机上网课,看新闻,刷视频等,由于长时间盯着屏幕,导致视力下降,其眼睛成像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患上远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B.小明患上远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C.小明患上近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
D.小明患上近视眼,需用凹透镜矫正
【分析】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过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错后会聚到视网膜上。
【解答】解:由眼睛成像原理图可知,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他患上近视眼,
近视眼是晶状体的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B.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的是红外线
C.医院常用紫外线给手术室、病房等杀菌
D.我们看见验钞机发出紫色的光,那就是紫外线
【分析】A、光的色散指的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各色光因折射角不同而彼此分离;
B、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
C、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
D、紫外线不是可见光,我们眼睛是看不到的。
【解答】解:A、“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写的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是各种色光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度不同产生的,故A正确;
B、电视机的遥控器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脉冲,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故B正确;
C、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医院常用紫外线给手术室、病房等杀菌,故C正确;
D、验钞机发出的不全是紫外线,看见的紫光是可见光部分,不是紫外线,故D错误。
故选:D。
二.多选题(共3小题)
(多选)8.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B.实像能用眼睛观察到,虚像不能用眼睛观察到
C.当凸透镜成虚像时,凸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D.虚像可以由反射形成,也可以由折射形成
【分析】(1)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2)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3)反射和折射都可以成虚像。
【解答】解:
A、是否用光屏能承接是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承接不到,故A正确;
B、实像和虚像都可以被看到,故B错误;
C、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不管是成虚像还是实像,故C错误;
D、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虚像可以由反射形成,也可以由折射形成,故D正确。
故选:AD。
(多选)9.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D.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光的传播路径我们看不见,可通过一些方法间接看到;
(2)用两个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如果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则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4)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光的传播路径用眼睛无法观察,所以用硬纸板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移动不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如果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则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D。
(多选)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B.此时符合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C.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向右移动透镜,在光屏上一定能看到一个缩小的清晰的烛焰像
D.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动,只更换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比原来小的像,则更换后的透镜焦距更小
【分析】(1)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判断成像的特点;
(2)凸透镜成实像时,若成缩小的像,则像距小于物距;若成放大的像,则像距大于物距;
(3)焦距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凸透镜焦距越小,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物距相同时,焦距越小的凸透镜所成的实像越小,且像距越小。
【解答】解:AB、由图知,像距大于物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故A正确,B错误;
C、由图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所以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向右移动凸透镜,当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时,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此时应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动,只更换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比原来小的像,则说明更换后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像提前会聚,使得像更小,所以更换后的凸透镜焦距更小,故D正确。
故选:ACD。
三.填空题(共4小题)
11.(1)如图甲,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带有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  变小 ;假设玻璃瓶内的空气全
部被抽出(现实实验中不能做到),则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分析实验现象,可得结论真空  不能 传播声音,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运用了实验推理的方法。
(2)“日食”现象,其原理是光沿  直线 传播,该现象与如图乙中小孔成像的原理  相同 (填“相同”或“不相同”),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  无关 (填“有关”或“无关”)。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形状与物体形状有关,与小孔形状无关。
【解答】解:(1)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带有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变小;假设玻璃瓶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则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分析实验现象,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日食”现象,其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该现象与如图乙中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小孔成像实验中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无关。
故答案为:(1)变小;不能;不能;(2)直线;相同;无关。
12.如图所示,地面上放一块平面镜,小明和小红并排经过平面镜,能从平面镜中互相看到对方的眼睛,这能用  光路可逆 原理解释;小红发现镜子比旁边的地面要暗一些,这是由于光在地面上发生的是  漫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的缘故。
【分析】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镜面反射是指反射光有确定方向的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则反射光也是平行的;漫反射是指反射光向四面八方反射。
【解答】解:小明和小红并排经过平面镜,小明和小红能从平面镜中互相看到对方的眼睛,这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镜面会发生镜面反射,人从侧面看,镜面反射的光几乎没有进入眼睛,故看到镜子是暗的;而入射到地面上的光会发生漫反射,会向四面八方反射,即使人站在侧面看,也会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所以人看到地面是亮的。
故答案为:光路可逆;漫。
13.如图所示,学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线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P点应在S点的  下 (选填“上”或“下”)方,如果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那么射灯发出的光照在  S点上方 (选填“S点上方”、“S点”或“S点下方”)。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产生折射现象。
(2)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3)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侧壁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再从水中斜射入空气里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1)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P点如下图所示:

(2)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侧壁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再从水中斜射入空气里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Q点如下图所示:

通过画图可知: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答案:下;S点上方。
14.如图所示,在玻璃板上滴加水滴,水滴相当于一个  凸 透镜;玻璃板下面放置一小物体,如果通过小水滴看不清,可以在水滴上方放一个放大镜,这样就组成了一个  显微镜 (选填“显微镜”或“望远镜”),水滴就相当于此光学仪器的  物镜 (选填“物镜”或“目镜”)。
【分析】根据显微镜物镜和目镜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1)(3)因为水滴是中间厚两边薄,类似于凸透镜,起到第一次放大物体的作用;
(2)放大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起到将物镜放大的实像再次进行放大的作用;
故答案为:凸;显微镜;物镜。
四.作图题(共2小题)
15.如图所示,A同学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隔墙的B同学(含眼睛),图中A、B同学用黑点代表,请在图中画出A看到B的光路图。(保留作图过程)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标出光的传播方向,A同学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B同学,是因为B同学反射的光进入了A同学的眼睛,然后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可作出B的像的位置。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可确定B的像的位置B′,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可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连接AB′,与平面镜交于一点O,连接AO,BO即可,如图所示:
16.如图,凹透镜焦点与凸透镜光心重合于O点,F是凸透镜焦点。请完成光路图。
【分析】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有:过光心的、平行主光轴的、过焦点的光线。根据图中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或凹透镜折射后光线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解: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由此作出经凹透镜的折射光线;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由此作出经凸透镜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7.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
(1)所需的器材是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铅笔、刻度尺。
(2)实验时应选择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主要目的是  看清B (选填“看清A的像”或“看清B”),便于确定A的像位置。
(3)在实验过程中,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则棋子B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移动棋子B,直至与A的像  完全重合 时便停止移动棋子B,B的位置即为棋子A像的位置,用铅笔分别在  A、B (选填“A”、“B”或“A、B”)位置做标记。
(4)在棋子  B 位置竖直放一张白纸,用眼睛  直接 (选填“直接”或“透过玻璃板”)观察,若白纸上没有像,说明像为虚像。
【分析】(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棋子B在A的另一侧,可以观察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只有当它们完全重合时,才能更好的比较其大小关系。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解答】解:(2)实验中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即看清B;
(3)一边移动棋子B,眼睛一边透过玻璃板观察,一边用眼睛透过玻璃板观察B,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B的位置即为棋子A像的位置,用铅笔分别在B位置做标记;
(4)由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为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所以在图中B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从侧面直接观察白纸板,在白纸板上不能看到A的像。
故答案为:(2)看清B;(3)完全重合;A、B;(4)B;直接。
18.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处不变。
(1)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到同一高度,目的是  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将蜡烛固定在40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2)当他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照相机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此时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  35.0 cm刻度处时,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在成像清晰的情况下,用一张不透明纸把透镜上半部分遮挡住,看到的像会如何变化? ③ (选填序号“①像部分消失”、“②像完整亮度不变”或“③像完整亮度变暗”);
(4)小明将他的眼镜片放在图中的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适当向右移动光屏,像就又清晰了,由此可判断小明戴的是  近视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分析】(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焦距即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2)当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照相机;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当用纸挡住透镜的某一部分时,由于通过凸透镜会聚的光线数量减少,所以像会比原来变暗,但仍成完整的像;
(4)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矫正近视眼。
【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由题意可知,当蜡烛距离透镜为50.0cm﹣40.0cm=10.0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斑,说明蜡烛正好在焦点上,则由焦距的定义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30cm,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
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光具座35.0cm刻度处,此时的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再次出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用纸挡住透镜的某一部分时,由于通过凸透镜会聚的光线数量减少,所以像完整亮度变暗,故选③;
(4)将另一只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即像变远了),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应用于近视眼镜。
故答案为:(1)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10.0;(2)照相机;35.0;(3)③;(4)近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