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阶段检测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海滨仲夏夜》中有一个句子:“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如果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燃烧”和“晚霞”这两个词是不能搭配的,因而也就不能构成语法场。
但是,仔细品味,这一看似有语病的句子,却生动传神,意趣盎然。作者采用了潜喻转借的修辞
方法,先在意念上将“晚霞”比作“红火”,然后再把它和“燃烧”搭配。这样,用极为简约的语言突
现了西天晚霞绚丽夺目的美好景色,给读者以强烈的形象感受。
这种通过潜喻转借形成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在不少文学作品中时而可见。这种现象的产
生,是作者强烈的生活感受取代科学逻辑的结果,也是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语言形式上的
体现。因为在语言运用的实际中,常规的语言搭配往往不能将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强烈的印
象表现出来,于是,作者便突破一般语言规范的束缚,借助潜喻转借的修辞方式,使词语超常搭
配起来。
语法与修辞所追求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语法通过语言的静态分析,示人以规矩,即一个句
子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就是一个通顺、明白、正确的句子。修辞是研究语言的运用,注重“心营意
造”。修辞以表达情感为主。为了表达情感,修辞往往不受语法、逻辑的框框限制,而能更充分
地占有人的情感本质,并在情感领域内获得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忠于审美感情的时空情感。这
种经过主体心灵映照出来的心象,它蕴含着生活的律动。
(滴编自李建邡《词语超常搭配现象浅析》)
材料二: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宋祁《玉楼春》
【高二年级阶段检测联考·语文第1页(共8页)】
232118D
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曾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
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
时期人方中通《与张雏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未之
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
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
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可惜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
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闹”字是把事物
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苏轼少作《夜行观星》里曾有这样的诗句:“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纪昀在《评,点苏诗》中
对“小星闹若沸”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
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
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
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近代西语常说“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
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虽然笛卡尔以为我们假如没有听觉,就不可能单凭看见的
颜色去认识声音,但是他也不否认颜色和声音有类似或联系。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
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
相同的脚迹”。这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写。
通感很早在西洋诗文里出现。奇怪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里虽提到通感,而他的《修
辞学》里却只字不谈。古希腊诗人和戏剧家的这类词句不算少,例如荷马那句使一切翻译者搔
首搁笔的诗:“像知了坐在森林中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也似的声音。”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
“奇崛诗派”爱用感觉移借的手法;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诗人也经常采用这种手法,而十九世
纪末叶象征主义诗人大用特用,滥用乱用,几乎使通感成为象征派诗歌的风格标志。英美现代
派的一个开剑者庞特鉴于流弊,警戒写诗的人别偷懒,用字得力求精确,切忌把感觉搅成混乱一
团,用一个官能来表达另一个官能;然而他也声明,这并非一笔抹煞。
(摘编自钱锺书《论通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潜喻转借形成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既是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语言形式上的体
现,也是作者强烈的生活感受取代科学逻辑的结果。
B.语法与修辞有着不同的追求。语法讲究规则,而修辞侧重情感,且一般不受语法、逻辑的
限制,能更充分地占有人的情感本质
C.笛卡尔和培根都认可通感现象,认为视听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亚里士多德只承认通感是一
种心理现象,否认其修辞意义。
D.通感在西洋诗文里早就出现了,其合理运用可以使表达更为活泼、新奇,但大用特用、滥用
乱用也会造成用字不准的流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破常规语言规范束缚,借助潜喻转借的修辞手法使词语超常搭配起来,是为了表现作者
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强烈的印象
【高二年级阶段检测联考·语文第2页(共8页)】
232118D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阶段检测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亚里士多德只承认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否认其修辞意义”曲解文意。文中说亚里士多德在《心灵论》里
提到通感,但这不能表示亚里士多德只承认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在《修辞学》里对通感“只字不谈”,将“不
谈”与“否认”混为一谈。)
2.B(“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学者并不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表述错误,断章取义。文中是说“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
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似乎”表示不确定,由李渔没法推出结论。)
3.C(C项,视觉的“碧”和“红”分别产生触觉的“寒”和“热”,恰好说明“颜色似乎会有温度”。A项,有“温度”而
无“颜色”;B、D两项,有“颜色”而无“温度”,此三项不足以说明“颜色似乎会有温度”这一观点。)
4.句子先将“幸福树”“社会主义”比作“一百棵木瓜一百棵梨”,然后将“社会主义”和“种”搭配。以极简练的语
言歌颂了社会主义,化抽象为形象,句子简洁生动,表现力强,给人深刻的印象。(4分)
5.①纪胸认为小星是无声的,流星才有声,“小星闹若沸”意思是:小星像流星一样喧闹沸腾。②而在钱锺书看
来,诗句并无流星之比,诗人直接用“闹”字写无声的小星,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感受,写出了无声小星的繁
多景象。(每点2分,意对即可)
6.A(“老师扔掉了两瓶茅台酒”错。从文中“我挣脱老师的拉扯,转身下楼,只听见身后‘砰'的一声,两瓶茅台
酒炸开了”可以推知,是两人拉扯时老师失手掉下来的。)
7.A(“第一次拜访采用倒叙”错,应该是补叙。)
8.文中老师是为人正派的知识分子形象。①为人朴素、做人做事坚持原则。不喜奢华,拒绝了昔日学生送的
对茅台酒。②善良热心。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③喜欢读书,热衷学术。闲了就读
书,天天伏在案头搞翻译,为此视网膜脱落。④关心学生。关注“我”的动向,为“我”的重新振作而高兴。(每
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的情给分)
9.①第一次出现是在敲门时回答老师“谁呀”的问题:“我,于佑德。”在自我介绍和动作中,表达了对老师的恭
敬。②第二次与第三次均是因老师没有听清时回答的“我是于佑德,您的学生”“于佑德,您的学生”,侧面交
代了老师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对老师年老体衰的体贴与关心。③第四次出现是老师认出“我”后,说“你是于
佑德,肯定是”,表明老师在默默关注“我”的情况,表现了老师对学生温情的一面。(每点2分,6分)
10.D(“膂力”指体力、力气,不可断开,故排除A,B两项;“遇人无礼”指对人做慢没有礼貌,“甚爱信之”指非常
爱护信任他,中间都不可断开,故排除C项。原文标点为:中郎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卓自以遇人无礼,
行止常以布自卫,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11.A(“黄河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错误,应是长江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
12.A(“由于朱儁劫掠陈留、颖川等县,凡经过的地方都杀光抢光,激起民愤”错误,在陈留、颍川等县烧杀抢掠
的是李傕,郭汜、张济等人。)
13.(1)朱儁因为河南残破,没有所需财物,便向东屯驻在中牟,向各州郡传送文书,请求出兵讨伐董卓。(“资”
“东屯”“移书”各1分,句意1分)
(2)主簿田仪和董卓的奴仆向前扑向董卓的尸体,吕布又杀了他们,一共斩杀三人。(“赴”“凡”各1分,句意
2分)
14.①董卓曾因小事不合心意,就向吕布掷戟,吕布开始怨恨董卓。②吕布奉命守中阿时,和董卓的侍女私通,
心中更加不安。③平日交好的王允极力劝说吕布参与诛杀董卓的谋划,吕布最终同意。(每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最初,董卓入关,留下朱儁守卫洛阳,而朱偶暗中与山东诸将领共同谋划,担心被董卓袭击,述到荆州,董
卓任命弘农人杨懿为河南尹,朱儁又带兵回到洛阳,袭击杨懿,把杨懿赶跑。朱俏因为河南残破,没有所需财
物,便向东屯驻在中牟,向各州郡传送文书,请求出兵讨伐董卓。(东汉献帝)初平三年春季正月,董卓派牛辅率
【高二年级阶段检测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211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