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 2022~202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 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总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答题时,将第 Ⅰ卷选择 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将第Ⅱ卷答案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 无效。
第 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试卷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
一、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后人偏爱和崇敬,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天性。他的性格色 彩层次丰富,极具魅力,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为之倾倒。观其一生,经历 ( )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 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 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 ( ) ,他依然( ) 地热爱着生活, 乐观着人生。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他的才华横溢的一生,就会留下一道浓重 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 失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丰富 过眼烟云 孤行一意
B. 坎坷 昙花一现 我行我素
C. 丰富 昙花一现 孤行一意
D. 坎坷 过眼烟云 我行我素
2. 将下面的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②什么叫作大家气度
③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 ④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天才诗人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③④① D.③④①②
二、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5 题。
材料一
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9 页)
年以前、 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 籍。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古籍 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 显而易见。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 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 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 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 是古籍的“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 20 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 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 散页等。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 化遗产。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 出版等,可谓之“移形”。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 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传承性保护则是利 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古籍从“藏”到“用”最后至 “活”的飞跃。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首先, 将古籍扫描并处理成图像文件。其次,通过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图像文件中的文字识别为计算机 可处理的电子文本。再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文本进行基础性加工,包括自动断 句、标点以及词语切分等。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 (如人名、地名、书名) 等概念与知识, 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
目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该位置断句。 例如,输入“论语云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模型应预测为“ (B-BOOK) (E-BOOK) S (B-PER) (E-PER) OOSOOOO”,其中,“B-BOO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OOK”表 示书名结尾的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B-PER” 表示人名开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O”表示不做 任何操作。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号。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算机自动标注 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模型预测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 90%以上。由此,海量的典籍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文本,从而降低普通人阅读古籍的难度, 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保护。
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 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 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
高三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9 页)
(取材于周余姣、胡韧奋等的相关文章)
(
.
..
)3. 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一项
是
A.“遥想”应标为“ O O ”。
B.“公瑾”应标为“ ( B - P E R ) ( E - P E R) ”。
C.“初嫁了”应标为“ O S O ”。
D.“雄姿”应标为“ O O ”。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的材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凭借它就能判断出古籍的具体年代。
B.作者引用《左传》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在说明古籍的文献价值最为主要。
C.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
D.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
(
.
..
)5.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各项不属于让古籍“活”起来原因的一项是
A.浩瀚的古籍记载着文明,属于文化遗产,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
B.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 C.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都有一定局限,传承性保护可以将古籍推向大众。
D.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活动,延续古人习俗,晒古籍更晒技艺。
三、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 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 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梁晋之争数百战,其为勇将多矣,而晋人独畏彦章。 自乾化后常与晋战,屡
(
.
失河北
,
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
)困庄宗于河上。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以谗不见信, 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
.
亦亡矣。悲夫!
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 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盖其义勇 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 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
.
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又言公五子
,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
.
(
.
)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公在滑, 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是时梁兵尽属段凝,
高三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9 页)
京师羸兵不满数千,公得保銮五百人之郓州, 以力寡败于中都,而史云将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
(
.
)公之攻德胜也,被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
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 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予尝独持用 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
(
.
)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出奇然后能胜。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
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①之士可到也。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 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 当时号王铁枪。公死已百年, 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 节使然欤画已百馀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而予犹区区如此 者,盖其希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既完, 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①拘牵常算:思维受束缚,只会按常规来考虑问题。
(
.
..
)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屈懈 少:稍微
B.不能备公之事 备:完备,详尽
C.期以三日破敌 期:期望
D.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 审:详细,周密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梁之大臣老将以谗不见信
B.颇多于旧史
C.而史云召之
D.为御史弹而见废
以愚黔首
师不必贤于弟子
顺风而呼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画已百馀年矣
B.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画已百馀年矣
C.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画已百馀年矣
D.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画已百馀年矣
9. 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出作者推崇王彦章的一组是
①公在梁以智勇闻 ②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
高三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9 页)
③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④又云公在滑, 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
⑤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 ⑥公尤善用枪, 当时号王铁枪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
.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朝末年,小人当道,朝臣们多心怀怨恨且懈怠于国事,军中将领对时局也都抱观望态度,这 与王彦章的坚毅、不退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欧阳修在滑州找到了王彦章的孙子王睿记录的《家传》,内容丰富,甚至记录了宰相敬翔因怒 梁末帝不肯用王彦章而欲自杀一事。
C.欧阳修认为,出奇才能制胜,所以他坚持以出奇制胜来反制元昊,即使边防将领屡次失掉机会, 他也始终不改自己的主张。
D.欧阳修在通常所说的铁枪寺找到了王彦章的画像。当时画像损毁严重,他赶紧安排工匠进行修
复保全,因担心画像失真,而没有在上面增加内容。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2.本试卷共 13 小题,共 120 分。
四、 (25 分)
11.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 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用两个词语概括王彦章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 分)
13.阅读下面两首作品,按要求作答。 (8 分)
《过华清宫》绝句 (其二)
【唐】杜牧①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华清宫》绝句 (其一)
【唐】崔橹②
草遮回磴绝鸣鸾, 云树深深碧殿寒。
高三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9 页)
明月自来还自去, 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释】①杜牧,唐代诗人,大和二年 (828 年) 中进士,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 自负经 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②崔橹,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宣宗大中年间 (847 年—860 年) 登进 士第,曾做过棣州司马。
⑴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位晚唐诗人的创作不只一次以华清宫为题材,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华清宫已成为唐朝由盛转衰 历史转折点的见证地。它与“铜雀台”“乌衣巷”一样,都成为怀古诗中的典型意象。
B.杜诗中记录了朝廷使臣到安禄山管辖地渔阳探查消息之事。“黄埃”既描写了探使一路奔波转 回长安复命的情景,又象征着叛乱将临的战争之兆。
C.崔诗中的“明月自来还自去”与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中的“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 衰草凝绿”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然事物并不体恤人世沧桑。
D.这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各有特点。杜诗在冷静的叙述中不着一字议论,但暗含褒贬态度。崔诗用
“更无人倚玉阑干”直抒胸臆,将作者的情绪态度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
⑵ 请解说第二首诗的三四句。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但内容和情感各异,请结合诗句简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⑴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
⑵至今商女,时时犹唱,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
⑶子曰: “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__。 ” (《论语》十二章之《里仁》 )
⑷_______________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司马迁《屈原列传》 ) 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________ ”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 ”一句则 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五、 (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20 题。
流水函关
沈念
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
东西南北中,行走中原大地,万物都沿着黄河这条曾经的历史中轴线而生长。从这里,黄河进 入中游峡谷的下一段,北为晋北,南为豫西。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走向的水流折弯成东 西走向,完成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写。这是潇洒的一笔,这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奏、 矜持,也有了坠落、跨越。
高三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9 页)
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东去洛阳、西达西安的故道,所要穿越的 崤山至潼关段,几乎都是在山涧峡谷之间,人行此中,如入隧道般不知深险,古称函谷,险隘之意。 如此贴切的命名再没改变过。有传说是西周,武王伐纣至于牧野,大胜而归,置关于此,又专设司 险管理关塞,也有一说是秦孝公胜战后选择了最险要的这一段来重兵把守。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 的战场是兵家必争、胜负定夺之地,是国君与枭雄一争高下、开创与终结一关定论的象征之地。这 才有了“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双峰高耸大河旁, 自古函谷一战场”的浪漫诗性与 现实抒怀。
如同黄河在我抵临之前就已经流淌多年,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风沐雨,变了颜色,成了时间 里的事物。我当然是这样以为的,但人们告诉我这只是上世纪 90 年代在原址上新建的。现代旅游, 将它打扮得阔绰而夺目。所剩无几的原址,风雨历经的原址,只留在了黑白图片中。寻古访古却不 可得古的人,会滋生怎样的失落?然而我释然了,风云际会,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是它必然的命 运。在这里,即使剩余一片空旷,留下的只有片瓦独木的想象,那也是荡气回肠的。
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 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 占守它。它是阻滞、 关闭,也是畅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 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90 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 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 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 15 华里,沟壁有 50 米高,坡 度有 40 至 80 度,有的地方仅 2 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 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 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 中议论: “于是六国 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好 一个“逡巡而不敢进”!
然而到了公元前 209 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 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 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 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 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 1944 年 5 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
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 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 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 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 491 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 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 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 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高三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9 页)
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 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 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 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 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
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 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 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 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 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 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 事到处流传。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读音和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
)A.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 (jié) 风沐雨 栉风沐雨:历经沧桑,见证风雨
(
.
形容道路狭窄崎岖
C
.让去
往
函谷关的道路变得跌宕 (
d
à
n
ɡ
) 起伏 跌宕起伏: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B.车不方轨,马不并辔 (pèi) 马不并辔: 两马不能并驰,
.
(
.
振
聋发聩:微微声响,震撼人心
)D.都是振聋发聩(huì)的轰鸣
(
1
6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贾谊的名篇《过秦论》多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气势充沛,一气呵成,被认为是一篇气“盛”的 文章。
B.记载陈胜起义的《史记》兼具史书性质和文学色彩,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安史之乱”是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的创作背景,其中《蜀相》就抒发了这种忧国伤时之 情。
D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专说对待之理” ,如“有”和“无” 、“胜人”和“自胜”等,充满
了辩证色彩。
(
.
..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4 分)
A.文章以“流水函关”为标题,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从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到中 国军队阻击日军西进的多次战争。
B.文章开篇以黄河引入,将两个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意象联系在一起。
C.作为一个“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作者虽然感到非常失落,但还是释然了,并由此生发 出更深刻的感悟。
D.老子过函谷关著《道德经》的故事,为函谷关增添了文化色彩,展现了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之 外的文化价值。
高三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9 页)
E.“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 ,体现出作者对游客们只是好奇于老子的经历而不关 心历史真相的伤感。
18.赏析第二段划线句子。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
分析。 (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着重写函谷关,为什么要在结尾处描写黄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10 分)
21.《红楼梦》第 48 回生动地描写了香菱学诗的故事。香菱从一个做诗的门外汉,到最后做的诗“新 巧有意趣”,这与她唯一的老师-林黛玉的悉心指导分不开,那么黛玉是怎样教香菱学诗的呢? (1) 请结合相关情节简单概括黛玉教香菱学诗用了哪些方法。(2)这些方法给了你哪些学习方面的启示?
(
..
......
)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谈。 (6 分)
22.下面的语段存在四处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4 分)
①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无论是唐传奇、明清小说,还是宋元话本,都为中国戏剧提供了丰 富的精神营养。②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围绕着讲好故事。③ 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桃花扇》等,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精彩而放射出永久照耀人性 的精神与思想?④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反而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 经典的宝座。⑤因此,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下网上有一句话很火:“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引发不少评议。对于“零零后”而言, 疫情确实在他们的青春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第一财经》曾发起过一个问题征集:疫情两年 多了,它偷走了你的什么?在众多的答案中, 自由、时间、工作、生活和旅游是高频词。同时,在 征集到的留言中,不少人谈起疫情下自己“正向的变化” ,比如在停滞的时间里学习和思考,取消 出行计划后攒下了不少钱,简化生活后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对中国与世界有了新的认知 … …
在这场波及全人类的疫情中,不少人生路径,在疫情之下改变了原来的走向;不少人遭遇了艰 难的时刻,但也有人见证了温暖和感动,更多人在一片迷雾中重新审视自己,找到人生中真正珍贵 和值得追寻的东西。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内容作文,写写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①自选角度, 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三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9 页)
河东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答案
一、(6分,每小题3分)
1. D 2. B
二、(9分,每小题3分)
3. C 4. B 5.D
三、(15分,每小题3分)
6. C 7.D 8. A 9. B 10. C
四、(25分)
11.(8分)
(1)不幸出生在这个时代、能保持自身不受污染、能够保全名节的士人实在太少了!
(2)他虽然离世已有百年,现在人们还在用铁枪作为庙名,连小孩都知道王铁枪是一位良将。
12.
①“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概括为“忠信”“勇武”;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出奇然后能胜。”概括为“有勇有谋”;
③“奇在速,速在果”概括为“行事果断”。
13.(8分)
(1)D [解析] D项,直抒胸臆错。“更无人倚玉阑干”叙中有景,写寒山冷殿中阑干犹在却无人玩赏。人去楼空的寂寥之景蕴涵作者缅怀唐帝国先朝隆盛及感慨现实衰败的感伤情绪,属于间接抒情。(3分)
(2)①明月洒清辉,自来自去;玉阑依旧在,无人玩赏。②亘古长存的明月见证了人世的盛衰无常。(3)①杜诗重在叙史,用华清宫联结“渔阳探使回”和“霓裳千峰上”,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并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有力地鞭挞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借古讽今。
②崔诗重在描景,通过对华清宫凋零衰败景象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流露出对唐朝当年兴盛繁荣的缅怀及时过境迁的伤感哀叹(昔盛近衰、物是人非)。
14.(6分)
⑴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⑵ 后庭遗曲 ⑶ 小人喻于利 ⑷ 信而见疑
⑸ 扪参历井仰胁息 徘徊于斗牛之间(每空1分,多字、少字、错字均不给分,共6分)
五、(25分)
15. B(3分) 16. C(3分) 17.A E(4分)
18.①比喻手法,将黄河水流的形态比作弯钩书法笔画;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黄河因山就势,奔腾流淌成“几”字的磅礴气势。②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节奏、矜持”“坠落、跨越”,表现黄河水流的变化特点。③由黄河引出下文的函谷关,为下文做铺垫。
19.①古称函谷,险隘之意,名字已经贴切地表明它是一个险要之地;②因为险要,函谷关在重大历史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扮演关键角色),由此,它的身世变得不凡;
③因为战争不断,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是它必然的命运。
20.①函谷关北倚黄河,是黄河走向转变的节点,和黄河密不可分。②结尾写黄河水声,表现中原大地如今的美好风貌,函谷关与黄河一起见证了历史变化与发展。③首尾呼应照应题目,突出函谷关处在中原大地之上,是黄河故事(文化)的一部分。
六、(10分)
21.(1)方法:①多鼓励,树立信心。黛玉一方面夸香菱是一个“极其聪明伶俐的人”,并预言其“不用一年工夫,不愁是一个诗翁了”。也许正是在黛玉的鼓励下,香菱学诗才达到了“茶饭无心,坐卧不宁”的痴迷程度。②多阅读,讲究方法。她让香菱精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以这三人做底子,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这种阅读方法,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其效果不言而喻。③多练习,超越文本。就同一题目《月》,香菱前后共写了三首诗,前两首都告失败。黛玉究其原因,香菱不是“读的诗少,被他缚住”,就是“过于穿凿了”。针对这种状况,黛玉鼓励香菱“只放开胆子去做”;(2)结合以上的方法谈给自己哪些学习方面的启示,言之有理可得2分,脱离以上方法谈学习方面的启示不得分。
22. ①“无论是唐传奇、明清小说,还是宋元话本” 改为“无论是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②删去“围绕着”。③在“思想”后加上“的光芒”。④“反而”改为“正是”。
七、(60分)
23.(60分)
【文言参考译文】
太师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在后梁担任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殉国,葬在郑州管城。晋天福二年,才赠太师称号。
王彦章在梁凭借智勇双全闻名。梁与晋之间的战争打了数百场,勇将辈出,而晋唯独害怕王彦章,梁从乾化年间之后经常与晋发生战争,在河上地区多次围困庄宗(李存勖)。到了梁朝末年,小人赵岩等专权,梁的大臣老将因为谗言不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而梁朝也因此完全失去了河北之地。大势已去,军中将领对时局都抱观望态度,只有彦章发奋坚持不渝,没有丝毫退缩懈怠,报国之志虽未成功,但终于以死尽忠。彦章死后,梁也随即灭亡了,可悲啊!
五代从开始到结束,才五十四年,却更换了十三位国君,五次改朝换代,八姓先后掌握政权。不幸出生在这个时代、能保持自身不受污染、能够保全名节的士人实在太少了!彦章本来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夫,不懂文化,言语质朴,平生经常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他的节义、勇敢、忠诚、守信都是出自他的天性。我编写《五代史》,怀有扬善贬恶的意图。等到写到王彦章的传记,不曾不为他感慨叹息。可惜《旧五代史》残缺简略,不能详细记载他的事迹。
康定元年,我因担任节度判官来到滑州,向滑州人寻求有关彦章的事迹,终于找到彦章的孙子王睿所记录的《家传》,内容比旧史丰富,其中记德胜之战尤其详细。《家传》又提到梁朝宰相敬翔因恼怒梁末帝不肯起用彦章,想在末帝面前自杀。还提到彦章因为用朝笏在地上指画山川形势,被御史弹劾继而被贬黜。又说彦章五个儿子,有两个与其一道殉节。这些都是旧史没有的。又说彦章在滑州时,因为谗言自己回到京城,但是旧史说是皇帝召他进京。这时梁军都归段凝节制,留在京城的羸弱的兵力不到千人,彦章只得保卫着皇帝等五百人到了郓州,因为兵力不足在中都失败了,而旧史说他率领五千人去郓州的,也是不对的。彦章进攻德胜城的时候,在皇帝面前接受军令时,约定在三天之内破敌。听到这样的话的梁的将相们都在暗暗发笑。等到攻破德胜城南门的时候,果然只有三天。这个时候,庄宗在魏地,听说王彦章被重新启用,想到了王彦章一定会快速攻城,庄宗从魏地骑马来救援德胜城,已经来不及了。庄宗料事如神,王彦章擅出奇兵,都是多么神奇啊!
现在我们宋朝有四十年没打过仗了,一朝元昊反叛,便打败我们的军队,杀死我们的将领,接连四五年如此,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制定出攻守的策略。我曾独自坚持出奇制胜的建议,但遗憾边防将领屡次失掉机会。听我谈论(出奇制胜)的当时的那些人,有人嘲笑我狂妄,有人根本不予理睬。即使我自己也感到迷惘,不敢确定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等到读了王彦章《家传》,看到德胜大捷,才知道古来名将,必定是出奇才能制胜。不过,不能周密计划的人便难于出奇,并且出奇在于迅速,迅速在于果断,这才是天下伟丈夫所做出来的,不是那些被常规所束缚的人能做到的。我每次读他的家传,总是想象王彦章的模样。
两年后,我又来到滑州做通判。今年正月,经过百姓通常所说的铁枪寺前,又找到并拜谒了王彦章的画像。因时间久远,画像已有磨损,王公画像只能隐约可见。赶紧安排工匠修复保全画像,但不敢在上面增加内容,担心使画像失真。王彦章善使铁枪,当时的人称他“王铁枪”,他虽然离世已有百年,现在人们还在用铁枪作为庙名,连小孩都知道王铁枪是一位良将。凭借着一杆铁枪的勇猛(闻名),难道同时代的没有其他人了吗?唯独王彦章名声不朽,难道不是因为他的忠义节操使他成为这样的吗?这幅画像已经一百多年了,修复完成后,又可以留存百年。然而王彦章的名声不会泯灭的原因,不在于他的画像能不能保持。我之所以留心这幅画像,只是由于钦佩到了极点。读他的书,尚且想象他的模样,何况得以拜谒他的画像,看到了他的模样呢 所以不忍心看到画像的损坏。画像修好之后,便在画像背后写下了我的感受,然后送给原主,让他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