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导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谁主沉浮?
北朝时期,原有的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在逐渐缩小,民族也在逐渐交融,中华文明即将迎来再一次的勃兴,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谁将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加速融合、夺取华夏正统,引领中华文明走进新的时代?
前秦
苻坚
北魏
孝文帝
19. 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通过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目 录
壹
淝水之战
贰
北魏孝文帝改革
叁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壹
淝水之战
看融合之问题
叁
时间
作战双方
人数对比
结果
特点
影响
根据视频、结合教材完成淝水之战概况
383年
前秦-东晋
80万VS8万
东晋大败前秦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以少胜多
一、淝水之战 ,看融合之问题
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
此次淝水之战,苻坚从战前的投鞭断流的豪气、到战时草木皆兵的畏惧、再到战败后风声鹤唳的惶恐,最终落得兵败身亡、国家分裂的悲惨局面。仅此一役,胜利的谢安成了英雄,而失败的苻坚却成为被嘲讽的对象,但若是因此嘲讽这位前秦王,那则是对历史人物的不尊重,和对历史认知的缺乏。现在我们再看看苻坚的另一面。
一、淝水之战 ,看融合之问题
不以成败论英雄
统一:苻坚用了19年的时间统一了黄河流域,并以七万兵力打败了西域诸国七十余万联军,自汉代丢失的西域再一次纳入中原版图,疆域东起朝鲜,西抵葱岭,南并川蜀,北逾阴山。
改革:他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理想:他确立了“黎元应抚,夷狄应和”的国策(实行各民族平等),“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是苻坚一生的理想和信仰。
一、淝水之战 ,看融合之问题
这样一位如此雄才大略,死后被奉为宣昭 、文昭(比肩汉武太宗)的皇帝为什么一役就败的如此彻底,连一丝的翻盘机会都没有?
一、淝水之战 ,看融合之问题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少数民族政权人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苻坚一些系列措施虽有所缓和民族矛盾,但并未解决民族矛盾,民族的融合是一个全方位而又漫长的历史沉淀,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却变得急躁了,不听王猛劝告,贸然发动对东晋的战争,希望以“武”来获取中华正统地位。然而最终兵败身亡,国家分裂,这就是历史给与苻坚有力的答复。可以说这场战争的失败是前秦在未很好解决民族矛盾、消化民族融合成果的最好印证。
而五十多年后的北魏政权又一次统一北方,并再一次面对这一问题,它是如何面对的呢?
贰
北魏孝文帝改革
看融合之方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的建立
公元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tāo]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与南方刘宋王朝对峙,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马上得天下
马背上的危机
1.矛盾重重:北魏拓跋部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社会矛盾重重,改革迫在眉睫。
“良畴(田)委(弃)而不开,柔(嫩)桑枯而不采。” ——《魏书·李安世传》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2.孝文帝推崇汉化
思考: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平 城 洛 阳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经济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军事 易受 “柔然”威胁,不利控制中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迁都)
迁都洛阳
远离鲜卑贵族,
改革阻力较小。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政治文化中心,
汉族文化先进。
有利于控制中原,
并举兵南下征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汉化)
衣
言
汉化
着汉服
世庶不婚
鲜汉相婚
说汉话
改汉姓
婚
姓
民族交融日常化
民族交融形象化
民族交融认同化
民族交融长期化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汉化)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实力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方再一次回归到分裂状态,而此时距离孝文帝改革仅有四十余年,似乎北魏也逃不脱前秦的结局,孝文帝改革是否失败了呢?
不以成败论英雄!在魏晋南北朝这段长期混乱的历史时期里,政权更替频繁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要看到这段历史的内核,这是中华文明的再一次扩展勃兴的时代,在多民族的不断融合中,进行制度革新、文化交流、经济开发,从而不断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外延、增其体量,涅槃而生。孝文帝改革(政治经济改革、汉化),从短期来看,至少给北魏带来近二十年的黄金时代,而从长远来看,奠定此后三百年的新时代政治、民族、经济、文化的新基础,可以说播种下了终结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乱世的希望种子。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谁主沉浮?
英雄,不是在这个时代得到了什么,而是为这个时代做了什么!贡献也好,经验也罢,谁能推动时代车轮前进的,就是英雄!在中华民族这段漫长而痛苦的道路上,前秦的苻坚、北魏的孝文帝,都是有力的推手,是这个时代的天选英雄!
英雄
叁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看融合之本质
假如你是一位穿越者,穿越到了这段历史时期,你会发现怎样的历史场景呢?
穿越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
2.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3.汉族使用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具
1.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4.北魏经典拓碑
5.汉人牧马图
6.北朝乐府《木兰诗》
7.穿裤褶[xí]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8.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9.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例:我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诗文、语言
各民族在乐器、歌舞等方面相互学习
各民族在饮食、生活用具等相互影响
各民族在服饰方面相互影响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
经济生活:
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制度: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交流: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何影响?
(2)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影响
1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本质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 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 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 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多元一体
后记
欢迎指导
制作人:ylc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