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题(一)
阅读下列两则文本,回答下面的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①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②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③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④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⑤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⑥“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⑦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⑧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⑨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⑩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坐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D.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3.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于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主:主管祭祀的人
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列:位,职务
D.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5.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孔子“政治主张”的一项是 ( )
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④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⑥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在鲁国王室衰微的年代里孔子和弟子冉有的言论。
B.第二段中,孔子从引证到类比、比喻,层层深入,用反问加强语气,指出他的两个弟子在这件事中的责任无可推脱。
C.第三段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脱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在孔子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思想。
D.孔子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几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分析事情的透彻。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却不劝季氏走正道,所以孔子说“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如本文中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就充分地显现了出来。
D.季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但季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销愁斗几千?
【注】①宝剑篇:唐将郭元振,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振乃上《宝剑篇》,得到武后赏识。②唐初马周西游长安,宿新丰旅店,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监察御史。
9.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的题目“风雨”一语双关,既是现实中黄叶遭受摧残的自然风雨的写照,也是人世风雨的一种隐喻。
B. 首联以“凄凉”二字开篇,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又用典故表明自己没有郭元振那样的际遇,生活过得穷苦。
C. 颔联对比突出,用字精巧,“仍”和“自”富有神韵。“仍”不仅写出了风雨的无情,更有力地透出内心的痛苦;“自”刻画出青楼豪贵享乐的情态。
D. 尾联以问作结,作者想用温暖的酒来安慰凄凉的心,然而并不能实现,只留下心绪茫然的自己和无法排解的愁绪。
10. 这首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1. 请将下面这则新闻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 (5分)
【北京6月27日电】(记者牛梦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日前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8K超 高清内容的5G远程传输,并为参加2019世界移动大会的嘉宾现场呈现出极致流畅的传输速 度以及色彩鲜艳、纤毫毕现的画质体验.
据悉,此次直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测试,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华为公司、中国超高清产业联盟以及北京数码视讯公司共同完成。此次测试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光华路办公区架设了8K超高清摄像机,利用运营商提供的5G超高速网络,结合信号传输及视音频编解码设备,将电视节目信号传送到了位于上海展示现场的8K显示终端,整个过程实时直播,实现了最高在320Mb/s速率下的8K视频传输。
这次测试实践充分验证了5G网络在传输方面的优势,为整个超高清电视的应用提供了极好的技术支撑。
12.下面是御景城小区物业管委会张贴的一则通知,在语言表达、格式上存在六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6分)
通知
尊敬的御景城住户:
冬季,风干物燥,是火灾事故多次频发期。为了增强小区广大住户对火灾事故的防范意识, 请大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①保持楼梯畅通,切忌不要占用消防通道,不得封闭防火墙。
②正确使用电源线,不私拉乱接电线,不违章使用各种电器设备。
③点燃的盘香不可直接放置在桌子、凳子等木制家具或可燃物上。
④若发生火灾,请保持冷静,立即通知物业或报警,火警电话119。
2022年11月25日
高2021级语文第三册期末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1.C【解析】“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不对。从“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到后来“不再身披铠甲”,换上“白粗布长袍”,说明他对“我”的话有所触动和认同。
2.A【解析】“紧张激烈”不对。虽然有“鼓角声”,但原文“帐逢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逢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中并没有“紧张激烈”的气氛。
3. ①环境描写体现诗意美:故事始终有月光笼罩,艾香萦绕;人物出场时的环境开阔、宁静、素雅;“我”喜欢的声音里呈现出的温馨、祥和。
②人物形象体现诗意美:“我”是砍芦苇喂猪奶孩子的村妇,却对英雄有自己深刻的看法,能让战争的参与者放下武器,人物内外对比体现诗意美;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的长袍,人物先后对比体现诗意美。
③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梦境之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
④主题体现诗意美:小说通过“我”对于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
⑤语言体现诗意美:小说用语简洁、凝练、隽永,善用短句,使用多种修辞,“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
4.A过:责备。
5.C②说颛臾不可伐,不必伐;③说冉有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⑥批评冉有政治态度不端正。
6.C C项中的“汇报事实,再是推脱责任”是第一、二段的内容。
7.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间与孔子对话的只有冉有,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由于季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才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季路提在前面。
8.(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关键词:疾,舍,患)
(2)做到这样,如果远方之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们归服。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关键词:是,来,安)
9. B B.“生活过得穷苦”理解错误。“羁泊欲穷年”意思是,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穷年”,指一整年,常年。用“欲穷年”来突出凄凉羁泊生涯无穷无已,表达其不得志的感慨。
10. (1)对唐初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世济时的强烈要求。题目“风雨”象征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怀才不遇的悲愤。首联和尾联运用典故,借郭元振和马周的际遇,抒发自己尽管怀有宏大抱负和用世热情,却没有那样的际遇,感到悲愤。
(3)羁旅漂泊的凄凉。“羁泊欲穷年”写出了诗人不禁黯然神伤,表达了自己也许会飘泊在外,终此一生了的感叹。
(4)孑然孤立的痛苦,颈联中对“新知”“旧好”的忆念,但思忆的结果却让自己更加痛苦。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诋毁,旧日的知交也关系疏远了,生发孤独之感。
本诗的题目“风雨”有象征意蕴,一语双关,既是现实中黄叶遭受摧残的自然风雨的写照,也是人世风雨的一种隐喻。“风雨”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扼杀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唐初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世济时的强烈要求。
首联和尾联运用典故。首联中“宝剑篇”,系借指自己抒发不遇之感的诗作,这个典故本身所包含的壮怀激烈的意蕴和郭元振这位富于才略的历史人物在读者脑海中引起的联想,它给人们的实际感受,却是在羁旅飘泊的凄凉中蕴积着一股郁勃不平之气。尾联中“新丰酒”暗用典故。初唐的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住新丰旅舍。受到冷遇,遂取酒独酌,表现出不凡的气度和性格。后来受到皇帝赏识,拔居高位。诗人想到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遇,所以只能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然而羁泊异乡,远离京华,即使想如马周失意时取新丰美酒独酌也不可得,所以说“心断”。诗人借郭元振和马周的际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羁泊欲穷年”,突出凄凉羁泊生涯的无穷无已,似乎满纸悲酸凄苦。表达了诗人羁旅漂泊的凄凉。
颈联“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中流露对“新知”、“旧好”的忆念,但思忆的结果却反而给心灵带来更深的痛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旧好”关系疏远,“新知”遭受非难,两句中一“遭”一“隔”,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孑然孤立的处境,也蕴含了诗人对“薄俗”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孑然孤立的痛苦。
11.答案示例:(5分)①广电总台②实现我国首次③8K超高清内容④5G⑤远程传输。或者:①我国②首次实现③8K超高清内容④5G⑤远程传输。(每答出一个内容要点1分,共5分)
12.(6分)(每找出一处并改正得1分,共6分)答案示例:
(1)称呼未顶格,修改:称呼应顶格。
(2)“多次”和“频”重复,修改:删去“多次”,或同时删去 “次频”二字。
(3)“务必”使用不得体,修改:删去“务必”( 如改成其他合理词语也可。)
(4)“切忌不要”不合逻辑,修改:删去“不要”或“切忌”
(5)“桌子、凳子等木质家具或可燃物”并列不当,修改:在“或”后加“其他”。
(6)缺少通知的发出者,修改:在右下方通知发布时间的上面添加“御景城小区物
业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