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群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群诗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17:3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魂” ——陆游群诗阅读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次阅读板块的第三首,作者用不自弃的笔调,描绘了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这首诗的特别之处是借写风雨梦境,抒发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诗歌内容比较简单,难点在于诗人写作的时间离现代较远,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慷慨的报国热情比较难以感同身受。此诗爱国主义的主旨比较容易把握,但诗歌内容的情感把握是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读诗方法,让学生更好的通过已有的学习资源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较以前有大的改变。时值疫情,为了让学生感同身受,可以运用现代信息媒体技术,找到相对应的疫情期间的爱国事迹,引导孩子关注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的事迹。使七年级的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进而达到情感的内化。七年级学生对爱国诗有一定的储备,但对于此类诗歌的写法和情感并没有深入体会。对于诗歌的语言鉴赏也只停留在诗歌意义的理解,无法深入理解诗歌语言的精炼与绝妙。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作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以群诗阅读的组织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人诗作语言的悲愤,慷慨之处。学习诗歌运用精炼语言创造意境,表达主题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读法,诵读法,探究法学习群诗,培养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联想、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画面,体会由诗作画面传递出来的情感。培养一点诗人气质,提高个性品格和精神生活品味。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感受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来激发现代学生的爱国主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来把握群诗的主旨,体会情感,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理解诗歌的方法,进而更精确地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开动脑筋猜作者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看到课件上的这几个关键词(南宋、爱国主义诗歌、现存诗歌最多的诗人、亡国之痛、民族矛盾)大家来猜一猜对应的诗人会是哪位呢?
生:陆游。
师:这几个关键词很好的概括了陆游的特征,所以根本就难不倒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挣脱时空的束缚去和陆游进行对话,去探索陆游心中的情感世界。(写板书:陆游群诗阅读)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个短片,在短片播放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仔细的观看,看完后,老师会有相应的问题提出。
师:(短片结束)通过上一个短片,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你眼中的陆游。
生:忧国忧民/仕途不顺(提问一个或两个学生代表)
师:了解完陆游后,老师想听听同学们对南宋王朝的了解。
生:(指定学生回答,需要明确学生说出的南宋情况中有对外主和,被金兵攻打。)
师:(放出南宋地图的课)说明南宋偏安一隅,北方的政权金事实上是南宋王朝丢失的国土。
二、知人论世解作者
师:在同学们的眼中陆游是这样的,在老师眼中陆游就是一个爱国者,少年时的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但在他的施展过程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压,在这种情况下,陆游对自己的报国理想又持有怎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通过这三首诗歌的学习,来看看陆游在当时内外交困的社会背景下会发出怎样的时代之音呢?
首先大家来看到《书愤》(课件展示《书愤》这首诗歌)
三、放翁精神齐探讨
(一)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朗读激趣:
师:同学们首先来齐声朗读这首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生:齐读一遍。(确认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只要情感不是开心,欢乐,兴奋这种大方向的错误就不指出)
师:大家的节奏和字音都读的很准确了,接着啊,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首诗歌,看看作者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理解诗歌:
师:通过对课前导学案的学习,现在老师想要听听同学们是怎样理解这首诗歌的?(理解的方式是点一小组的同学“开小火车”的方式进行)
学生一理解诗歌: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学生二理解诗歌: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学生三理解诗歌: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学生四理解诗歌: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师:看来同学们在课前做了很好的预习工作,诗歌的理解是不成问题了,那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大家再理解感悟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的什么情感呢?
师:老师在刚刚听到同学们理解的基础上啊,想先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首先从第一句“早岁那知世事艰”老师就感受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情感。他说: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早年间的陆游立志于收复国土,但是时至花甲之年,他驰骋疆场的愿望都未实现,这样坎坷的报国之路,老师读出了陆游的艰难。(学生回答:是)这里的“艰”,是“报国无门”的艰难。
师:老师在读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作者如此愤慨的情绪,那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两分钟的讨论时间,来体会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还体现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3)合作探究:
师:(同桌之间讨论两分钟)
生回答:(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相应的擦除希沃上对应的答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诗句进而明确此句诗中的某个字)
所愤之一:“早岁那知世事艰”(愤报国无门)(“艰”)
所愤之二:“塞上长城空自许”(愤壮志难酬)(“空”)
学生一:(此处预设回答问题的学生找到“空”这个关键字进行诗歌情感的把握。)
师:很好,这位同学不仅找到了原句,他还找到了他认为原句中情感色彩最为浓烈的那个字。那么,还有哪位同学也可以向他这样找出其他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或字呢?
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已”)
学生二:回答
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愤无人领军)(“堪”)
学生三:回答(需预设学生能够答出作者以诸葛亮自比,把不满和悲叹交织在一起,展现自己的复杂内心,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师:(板书:“借古讽今”在黑板的左侧)
师:同学们感悟能力非常棒,那么同学们看着诗人所抒发的这些情感,我们尝试用一个字来概括,同学们认为哪个字更确切呢?
生:“愤”
生:从题目也可以看出来,诗人主要就是书写愤慨的。
师:很好,这位同学结合了诗歌的题目来辅助自己读懂诗歌内容,这种方法大家都要注意哦。
师:对啊,诗人面对这破碎的国土,面对主降的朝廷,但他无法将自己杀敌卫国的抱负淋漓展现,他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教师板书:愤)
(4)本诗小结:
陆游六十一岁,在时不待我的年龄,诗人被罢官已六年。想起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将自己的郁愤之情喷薄而出。
(5)诗歌再读:
师:现在我们全班用幽愤哀伤的情感再次来朗读这首诗歌。
生:再次朗读并且饱含情感。
过渡语:61岁的陆游看着破败的山河发出了这样的愤慨,七年过后的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朗读激趣:
师:这首诗,老师想请咱们班的女生先来朗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节奏和字音。
女生:齐读一遍。(确认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只要情感不是开心,欢乐,兴奋这种大方向的错误就不指出)
师:大家朗读时的情感似乎也把握的比较准确,朗读时非常投入。
(2)赏析诗歌:
师:现在老师想要听听同学们所理解的这首诗。(分别指定两位同学来理解这首诗歌)
学生一理解: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学生二理解: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师:陈老师首先要肯定大家,预习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很显然,大家都很重视,完成的也非常好。
师(提问学生二):老师发现你理解的后面两句很有文采,你可以和同学们说说你为什么是这样理解的吗?
生:现实和梦境,实写和虚写的结合,因为之前学习《观沧海》时接触过虚实结合这种写作手法,所以会这样理解这两句诗。
师:这位同学还联系了我们之前所学习过的《观沧海》来理解这首诗歌,因为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所以她才把最后两句理解的这么诗意。真不错。板书:“虚实结合”表现手法)
(3)研读诗歌:
师:在感悟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同学们又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沿用之前的方法思考,同样的,老师给同学们两分钟的讨论时间。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生回答:“忧”(通过诗句中“僵”“卧”“尚”“戍”“梦”这些字词的使用,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师:诗人病卧孤村,雨夜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诗人触景生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中出现的铁马冰河,为国奋战疆场的画面是虚写,把现实和梦境结合在一起,将自己忧国忧民,渴望收复山河的爱国情怀毫无保留的诉诸笔端。(板书:忧)
师: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带着这份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再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一遍。
过渡语:时间来到陆游的晚年,晚年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他85岁时,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三)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朗读激趣:
师:老师听了前面两首大家的朗读,老师现在也跃跃欲试了,那么现在老师先读一遍好吗?
(教师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但无情感的读一遍)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同学们可以评价一下吗?
生:学生评价(读的一般,虽然字音,节奏读准了,但是没有感情。)
师:老师听了你的评价以后啊,知道怎么朗读了,那么老师现在再试一遍好吗。
(教师富含情感的读一遍)
师:同学们觉得老师这一遍读得怎么样呢?
生:比刚才好。
师:为什么比刚才好啊?
生:因为有情感。
(2)研读诗歌:
师:同学们刚刚说老师第二遍读得更有情感一些,现在老师想问大家:同学们在理解陆游这首诗时,认为陆游传递出了他怎样的情感呢?
生:“悲”(但悲不见九州同)(教师板书“悲”)
师:不错,大家找到了“悲”,那么请同学们思考,陆游的“悲”从何而来?既然是陆游的绝笔,同学们在思考的时候是不是要结合陆游的生平,他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回答呢?
生:
一是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国家)
二是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人民)学生比较难得出,需教师补充。
三是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自己)
(3)本诗小结:
师:诗人在弥留之际,他发出的抗战号召是支支吾吾的吗?(不是)是拐弯抹角的吗?(不是)是啊,诗人是直率的表达了自己渴望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这种表达手法称之为?(直接抒情)老师听到有同学说直抒胸臆,这也是可以的,你也可以写成直抒胸臆。
四、课堂脉络串讲:
(展示课件)
师:现在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完成这个表格。
表格串讲:诗人写下《书愤》时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具体是多少岁呢?(生:61岁)七年过后的一个雨夜,诗人写下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此时的陆游已经是?(生:68岁)诗人气息奄奄之际写下了《示儿》作为遗嘱,这时的诗人已经?(生:85岁)
《书愤》的写作诗人借诸葛亮自比抒发了自己愤懑的情绪;《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结合,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情绪诉诸笔端;最后的《示儿》陆游直接将自己渴望收复失地的悲慨之情写成绝笔!
同学们有发现吗?不管陆游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也不管他遭受了外界怎样的打击,他都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报国理想,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板书:国家,人民),他的心因为国家和人民的跳动而跳动。
显然,这样的爱国情感是超越时空的,年初时的疫情,让我们认识了“最美逆行者”这个群体,是什么让他们毫不犹豫的奔赴前线,又是什么让他们夜以继日的直面患者?这背后是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是使命,是爱国情怀的使然。
五、主旨升华
师:老师了解完陆游的一生后,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配乐朗读)
《我想》
你可以直面生活的细微和庸琐,
你也可以直面生活的阳光和闪亮。
生活有时快乐,有时悲伤,
日子动摇着我们,
你可以平庸暗淡也可以狂热飒爽
而我,
我选择把我留给这国家,
和人民一起,
迸发出火焰,
猛烈地燃烧。
然后,
和永恒并存
师:希望同学们在之后的日子里更加坚定自己的爱国情怀,做时代中出色的“答卷人”!
师:好,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完成这个,同学们下课。
六、作业布置
分层布置:
《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①A层同学:阅读此诗,体会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所流露出的情感,并用一个字概括诗歌情感。
②B层同学:阅读此诗,体会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所流露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