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综合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综合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6 18:5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第二单元综合训练
一、单选题
1、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
A.征税的主要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
B.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时间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2、易中天评价某制度“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它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他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汉朝的中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清朝的密折制度
3、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由此可见( )
A.明朝的科举制走向衰落 B.明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C.分卷制度相对公平合理 D.录取比例反映经济水平
4、唐太宗末年,“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一宰相名号创立并使用;唐中宗以后,取消了尚书省所具有的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的特权;唐肃宗、唐德宗通过一系列手段基本解决了宰相之间地位不平衡的问题。唐朝这些政策调整,旨在( )
A.实现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 B.有效发挥三省职能与作用
C.解决中枢机构之间的矛盾 D.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5、《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尚书令王肃原为南朝刺史之子,自幼吃鱼羹、饮茶水,刚到洛阳时,他对本地流行的羊肉、酪浆碰都不碰。然而,多年之后,王肃的餐桌之上,羊肉、酪浆与鱼羹、茗茶并列呈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A.民族交融日益发展 B.南方开发初见成效
C.南北饮食习惯趋同 D.北魏占据统一优势
6、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节度使朱温、李茂贞各有接天子以令诸侯之意。这反映了唐朝后期( )
A.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B.宦官势力消亡
C.朝廷政治危机严重 D.宰相权力膨胀
7、下表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部分成就。这可用来说明,中国古代( )
成就 简介
《诊籍》 我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为汉代著名医学家淳于意所著。淳于意曾做过齐国太仓长,人称“太仓公”
《诸病源候论》 我国最早一部关于病源症候学专著,为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等编著,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
《脉经》 西晋时期的王叔和著,王叔和曾任太医令
A.官僚体制推动了医学发展 B.部分官僚对医学理论的重视
C.医者十分注重医术的传承 D.基层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备
8、2020年2月3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中国应对疫情有力且有效,紧紧抓住疫情中心地区和病毒源头发力……这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信心和能力。”下列古代医学著作中,最能表明政府对疾病防治十分重视的是( )
A.《伤寒杂病论》 B.《千金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9、曹操兵败赤壁,而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关于曹操兵败赤壁的众多原因中,有一种即认为是曹军发生大疫,导致兵败赤壁。由此可知( )
A.疫病影响政治军事 B.曹操行为遭到天谴
C.曹操兵败在于疫情 D.疫病一说纯属猜测
10、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由于缺乏门下省的署敕,这件事情无法执行。这体现了唐朝( )
A.穷兵黩武军事政策 B.皇帝权力受到削弱
C.官僚制度较为成熟 D.门下省权力的膨胀
11、东晋南朝时期,由朝廷出资、主帅自行招募的部队成为国家重要的军事力量,甚至发展为“主力”,历史上著名的“北府兵”便是由东晋宰相谢安的家族从北方来的侨民中招募而来的,他们在“淝水之战”中成为击溃前秦军队的中坚力量。由此可推知,这一兵制( )
A.植根于江南的经济优势 B.有助于实现南北的统一
C.体现了强烈的民本色彩 D.为武将专权提供了条件
12、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13、下图是西晋时期的人口迁移图。由此可推知,当时人口迁移( )
A.促进了北方社会稳定 B.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
C.使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D.巩固了西晋的中央集权
14、汉武帝在位53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枢臣29人,其中真正称得上儒家的只有公孙弘、倪宽两人,其他为外戚、功臣、郡守、商人和诸子学者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B.不断调整中枢权力机构
C.独尊儒术流于形式 D.采取博采众长的人才观
15、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载:“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昂然以门地(第)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第)而用之。”这一现象(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有利于南北民族的交融 D.促进了门阀政治的发展
16、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
A.保证农民较充裕的生产时间 B.税收形式是货币地租
C.收税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 D.有效消除了土地兼并
17、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的民众改良了中原地区的“长辕犁”,制成新的“短辕框犁”,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这说明当地的开发( )
A.改变了传统的土地经营方式 B.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取决于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 D.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
18、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
19、魏晋时期,曹魏政权在北方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东吴、西晋、东晋等政权也在南方开凿了运河。这些运河开凿( )
A. 加剧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B. 推动了纳庸代役的赋税改革
C. 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 D.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0、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21、三国时期,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物、装饰物,或涂抹于佛像上。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以致在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B.奢靡腐化之风盛行
C.社会动荡国家分裂 D.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22、贞观初年于阗贵族尉迟乙僧工于绘画,他将于阗技法融人中原画技,将源于印度的绘画风格“凹凸画”引人长安,著名画家吴道子深受其技法影响,使唐代的绘画艺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一现象可以印证唐代的时代风貌是( )
A.兼容并包 B.全面繁荣 C.文化领先 D.民风活泼
23、有学者统计,隋文帝取代北周以后,基本保留了北周原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任要职的局面,如三省18名高级官员中来自关陇地区的有15人,六部46名官员中有30人来自关陇。此举意在( )
A.发展完善三省六部机制 B.保持核心统治力量稳定
C.昭示权力来源正统合法 D.保障士族门阀垄断政权
24、西晋末年,北方地区爆发“八王之乱”,大量劳动人口随着世家大族纷纷南迁,刺激了南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唐“安史之乱”后,战争使得黄河流域不再适合农业耕作,大批人口流离失所,不得不往南方迁移。材料反映出影响南方开发的因素是( )
A.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B.各族人民共同努力
C.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5、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且“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贸贩,别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铜铁官,“岁取冶赋百万”。这些史实( )
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
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
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26、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
②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③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
④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7、根据朝鲜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等等。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
A.唐朝时期的版图囊括了朝鲜半岛
B.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
C.新罗与唐朝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
D.新罗统治者与唐朝皇帝共用年号
二、材料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淝水之战后谢安隐退,是东晋门阀政治由盛转弱趋势开始的象征性事件。而后出身次等士族的刘裕掌握了北府兵的控制权,刘裕成为东晋后期的实际领导人。他打破了门阀士族把控朝政的惯例,早在代晋建宋之前,刘裕就注意控制方镇势力,扬州、荆州、徐州等江东强藩皆由刘氏子弟镇守。宋立国之后,方镇冲要皆为刘门宗室,此为宗王政治回归之前声。刘裕死后,这一传统被刘宋政权继承。
——摘编自袁宝龙《晋宋之际的皇杈回归与门阀余响》
材料二 南北朝的历史就是文化士族与军功贵族的竞争史。南朝的皇权重振,得力于所谓“次等士族”,即军人势力;但南朝军人仍受文化士族的压抑,未能发展为一支新兴政治力量。骑马民族的天性就是强者为王、崇尚军功;在建立政权之后,“重军功”的精神就顺理成章转化为“重吏治、重事功”了。由此,鲜卑军功贵族不仅支持了一个强大皇权,而且以其发扬蹈厉的军功精神,为官僚体制注入了蓬勃活力。“五胡”不只带来了不同的语言、风俗和血统,也造成了与江左不同的政治结构,即以异族皇权、军事贵族和国人武装为主干的体制。“五胡”酋众间的主奴关系,同族间的“同胞”观念,在其“汉化”进程中,也都以特别的方式,强化了政权的集权性和向心力。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刘宋宗王政治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简评刘宋宗王政治。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政权衰落的原因,并指出北朝官僚体制的新特点。
29、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的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变为资产为主,说明的是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D项正确,排除A项;两税法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B项;C项与输庸代役有关,排除。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它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可得出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架构,三省六部制之下,各省之间分工明确,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也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C项正确;皇帝制度确立是在秦朝,西周没有皇权,排除A项中朝不是国家正式机构,排除B项;密折制度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分卷制度考虑了地域上录取人数的平衡,在全局上体现了公平合理,故选C项;分卷制度是科举制的变通和发展,不能反映科举制度走向衰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南卷、北卷、中卷的录取比例划分与明朝南、北、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信息“同中书门下三品”“取消了尚书省所具有的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的特权”“通过一系列手段基本解决了宰相之间地位不平衡的问题”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这些政策调整旨在有效发挥三省职能与作用,故选B项。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中枢机构之间矛盾的信息,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
5、答案:A
解析:材料“北魏尚书令王肃原为南朝刺史之子,自幼吃鱼羹、饮茶水,刚到洛阳时。他对本地流行的羊肉、酪浆碰都不碰。然而,多年之后,王肃的餐桌之上,羊肉、酪浆与鱼羹、茗茶并列呈现”中南朝人到北魏为官,逐步适应并接受北方的饮食习惯,体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情况,A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材料“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节度使朱温、李茂贞各有接天子以令诸侯之意”强调唐朝后期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的统治力量被严重削弱,政治危机严重,C项正确;唐玄宗统治后期已经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宦官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但并未消亡,排除B项;这一时期宰相权力衰落而不是膨胀,排除D项。故选:C。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由材料“淳于意曾做过齐国太仓长”“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王叔和曾任太医令”可知,这些医学家是官僚出身,他们对医学经验的总结说明部分官僚对医学理论的重视,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官僚体制,故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医术的传承,故排除C项;“基层医疗保障体系”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唐本草》是由唐朝官府颁行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C项正确。《千金方》由唐朝孙思邈所著,《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张仲景所著,《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著作,三者都属于私人著作,体现不出政府对疾病防治的重视,排除。
9、答案:A
解析:据“曹操兵败赤壁,而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有一种即认为是曹军发生大疫”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疫情影响了当时的军事和政治格局,因此A项正确;天谴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排除B项;曹操兵败赤壁的原因有很多,疫病只是其中一种,排除C项;材料说明疫病是致使曹操兵败赤壁的原因之一,疫病一说不是猜测,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穷兵黩武指的是任意发动战争,题干只涉及征兵,未涉及战争的发动,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是有作为的帝王,其权力依旧是至高无上的,并且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门下省制约皇权,不代表皇权受到削弱,排除B项;根据材料“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由于缺乏门下省的署敕,这件事情无法执行”可知,唐朝皇帝达敕书的受到制度的约束,这是官僚制度成熟的表现,通过一定的制约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有利于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C项正确;门下省有封驳之权,这是其职责所在,不能说是其权力的膨胀,排除D项。故选:C。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北府兵”由主帅招募并控制,为武将专权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魏晋时期,经济重心还在北方,江南地区并没有经济优势,A项错误;东晋并未凭借“北府兵”实现南北的统一,B项错误;强烈的民族色彩与武将招募、控制“北府兵”等不符,C项错误。故选:D。
12、答案:D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B.题干所给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方人口南移,推动南方开发的问题,不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是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选:D。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魏晋以来……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上之人亦缘其门地(第)而用之”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以门第出身为依据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这满足了世族的利益要求,推动世族势力的壮大,促进了门阀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不能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故A选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家世门第,这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选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和南北民族交融没有关系,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及所学可知,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A项正确;税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排除B项;两税法收税的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排除C项;消除了土地兼并,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D
解析:根据“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可得出当地的开发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即把曲辕犁与当地的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发明出新的工具,D项正确;经济方式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C项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故选:D。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门阀士族逐渐与皇权分庭抗礼,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即士族专权威胁君权,D项正确;东晋门阀势力强大,一定程度上分散和威胁皇权,但并未取代皇权政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士族专权,不是权力制约与平衡,B项错误;东晋士族专权不利于政权稳固,C项错误。故选:D。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曹魏政权修建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东吴、西晋、东晋等政权开凿的运河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因此这些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征收赋税的方式,故B项错误;此时经济重心还没有南移,南宋才完成南移的任务,故D项错误。故选:C。
2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京杭大运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抵余杭,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出隋唐时期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统一稳定,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工运河修建水平,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水路交通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故B项错误;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根据“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可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出现了“废弃货币”“忘记货币”的现象,C项正确;A项也是受社会动动荡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B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故选:C。
22、答案:A
23、答案:B
2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影响南方开发的因素是北方的战乱,导致北民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C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南方统治者、自然条件以及各族人民的努力,排除A、B、D三项。故选:C。
2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节度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名托军用,实私其利”等信息可知,节度使巧立名目聚敛地方财税,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加强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多次出现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这固然和中央政府控制不力有关,但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割据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这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其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方面的因素是根本的因素,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
2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科技。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术,材料中的信息“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其印历已滿天下”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故①正确: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②不符合题意;“有乖(违背)敬授之道”说明民间印刷冲击了朝廷的成严,故③正确;根据材料“每岁……其印历已满天下”可知唐代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故④正确。故选D项。
27、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借鉴使用了唐朝皇帝的年号,表明两国政府有着友好往来的历史,故选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证明新罗已被纳入唐朝版图,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新罗建立了唐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明新罗与唐朝之间交往密切,但无法得出共用年号的结论,排除D项。
28、
(1)答案:历史背景:门阀政治的衰落;寒族势力的崛起;方镇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宗法血缘观念的影响。影响:刘宋宗王政治是刘宋加强皇权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有利于抑制门阀势力和巩固刘宋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另一方面宗王势力的膨胀,也会威胁中央集权,加深君主与宗王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维护政治的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此问题第一小问,关于刘宋宗王政治出现的历史背景,学生可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根据材料中“淝水之战后谢安隐退,是东晋门阀政治由盛转弱趋势开始的象征性事件。而后出身次等士族的刘裕掌握了北府兵的控制权”等信息可得出“门阀政治的衰落”和“寒族势力的崛起”,根据“早在代晋建宋之前,刘裕就注意控制方镇势力”可推出“方镇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根据宗王政治信息可得出当时“宗法血缘观念的影响”。第2小问关于刘宋宗王政治的影响,学生可从这一制度设置的目的分析其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学生要从这一政治导致宗王势力膨胀方面分析其消极影响。
(2)答案:原因:门阀政治的长期影响;宗王政治的存在;军人势力不振。特点:专制体制的重建;对官僚政治的重视;强化政权的集权性和向心力。
解析:此问题第一小问,关于南朝政治衰落的原因,学生可从材料信息概括出“门阀政治的长期影响”“军人势力不振”。第二小问关于北朝官僚体制的特点,学生可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
29、答案:(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加强了中央集权。
(2)特点:多以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原因:地理环境影响。
(3)现象:乐舞发达。
原因:统治者重视;文化宽容政策;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
解析:(1)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得出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可得出,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第二小问原因,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可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3)第一小问现象,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可知,唐朝乐舞发达。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当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