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标】24 诗词曲五首 第1课时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新课标】24 诗词曲五首 第1课时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14:39:42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新课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24 诗词曲五首
24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新知认知
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文体知识
汉乐府采摭闾阎,非由润色。
——胡应麟《诗薮》
通俗自然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爱憎。
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
这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朗读课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lěi)。”
兔/从/狗窦(dòu) /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
始: 归: 君:  
冢: 累累:
狗窦:
雉: 中庭: 生:
旅谷:
葵:  
舂:
持: 作: 羹:
一时: 贻: 沾:

回家
你,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坟墓
与“垒垒”通,众多的样子。
给狗出入的墙洞,窦,孔穴。
野鸡
屋前的院子

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即野葵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拿着
当作
菜。糊状的
一会儿
送,赠送
渗入
字词解释
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十五岁就应征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半路上遇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且看远处,那是您的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与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东张望,泪水洒落在衣服上。
内容解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诗,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1.这句诗中的“十五”“八十”写出了什么?
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十五从军征
在汉朝,男子从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才能回乡。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资料拓展
残酷的兵役制度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老兵在回乡的途中就打听家中的情况,表现出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状况。
远望:
近看
松柏冢累累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自己的家变成了什么样子?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内心的痛苦。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3.在这样的一个家中,从军归来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4.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哀。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①对亲人离去的痛苦和思念
②对家园破败的悲凉和凄苦
③对自己孤独无依的忧虑和悲伤
④对未来人生的茫然和绝望
⑤对频繁战争的诅咒和痛恨。
合作探究
1.全诗只有一个“泪”字,你认为主人公是因何而落泪呢?
2.分析老兵形象。
3.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4.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残酷的兵役制度
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写作手法
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着力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的形式点明老兵已是家在亲人亡。
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
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老兵家中的悲凉凄惨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小结
情节:
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十五从军征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八十始归
回家所见
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
狗窦兔入、梁上雉飞
中庭生谷、井上生葵
处境心情
羹饭熟 饴阿谁
东向看 泪沾衣
兵役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主要内容: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线索:一天雪景的变化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预习交流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品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与高适并称“高岑”。著有《岑嘉州诗》等。
边塞诗:诗歌的一种题材,一般出自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文体知识
唐朝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时写下了此诗。
背景资料
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qiú
zhuó

读译诗歌
qīn
hàn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chè
yìn
2.全诗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的蹄印。
从诗的题目来看,此诗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写雪景,一部分写雪中送别。试将此诗分成 两部分,并用简洁
的语句概括每部分的
内容。
想一想
整体感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咏雪——瀚海雪景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风雪送客图
送别
1. 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
辕门
轮台
天山
2. 送别地点是如何转换的?
1.反复朗读第一部分描写雪景的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描写雪景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表现出诗人的惊奇之情。
胡天下雪时间早。
风势之猛。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内容赏析
2.从用词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咏雪名句。
精妙的用词——“忽”字,表明雪来得突兀,来得意外,也表明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昂扬乐观的精神——诗人把北国风雪,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温暖、美好,把萧索苦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3.下面这四句诗是怎样表现边塞地区气候特点的?
用“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物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塞军营中将士们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的严寒。
表现出雪天的奇寒。
生动地表现了边塞的奇寒让人难以忍受。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译: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铠甲冰凉得难以穿上。
说一说:这句话翻译起来与其他诗句有什么不同吗?
方法指导
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说的是一件事。因此在理解的时候两句诗应该合起来解释。
互文
4.这两句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一下。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瀚海阑干”描绘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夸张,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
夸张,形容面积之大。
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5.“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在营帐中大摆筵席,开怀畅饮,气氛融洽,表现出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这两句诗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字用得十分准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里,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7.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告别,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空的不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也是诗人的心被掏空了。
“不见”和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十句却用来写景,试分析写景与送别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合作探究
2.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
大雪纷飞遍地银妆
雪天奇寒难以忍受
沙漠冰封愁云惨淡
雪中送别图(后8句)
设宴饯别寄寓感慨
依依惜别无限惆怅
主旨: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
本课小结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诗句: , 。表现家在人亡、孤独悲伤的诗句: ,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诗句: , 。以花喻雪的诗句: , 。体现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 。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羹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随堂练习
A.诗歌开头两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八月飞雪”更表明了边地的酷寒。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巧妙地借助于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冰封雪飘草木凋零的北国严寒的世界变得春意盎然,仿佛令人体会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馨,甚至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A
2.下列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现在人眼前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一个“凝”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
D.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时间、地点及饯行原因。
并非夸张
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的是“愁”字而非“凝”字
连举三种乐器,是为了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3.对《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
C“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两句体现老兵茫然而失落的悲痛心情。
D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E.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BE
作业布置
1.背诵《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写作(任选一)
(1)发挥你的想象,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扩写成一篇小作文。
要求:在原诗的基础上扩写,增加细节。不少于200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
边塞奇丽雪景
将士苦寒生活
边地奇丽的风光
送别
瀚海愁云
雪中送友归京
雄浑悲壮的气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