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23 出师表
【诸葛亮】
核心素养
1.了解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并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出师表》的主要内容,感受了诸葛亮的耿耿忠心。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这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的表文。
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
①跟吴国通好;
②加强内政建设;
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最重要。
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亲贤远佞”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分明”是关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诸葛亮共提出了几条建议?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3.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用原文句子表述应是哪一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抒发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主题思想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
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
请结合本文所学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进行评价。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拓展延伸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忠臣形象。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3--5
亲贤远侫
一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二
8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三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
以三种表达方式为主的结构
本文是怎样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的?结合内容讨论。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的,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言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写法借鉴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整个作品贯穿着一条情线,即“报先帝,忠陛下”。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发自肺腑,辞情恳切,催人泪下。
表現的父子、君臣之情
《出师表》中
父子之情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
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
君臣之情
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
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責。
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
《出師表》中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
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3.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整个作品,按照“分析形势——规劝进言——陈情述志——临表惜别”的结构展开,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楚明白,展现出严谨的结构美。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文章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除此之外,作品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奠定了基础。
教师寄语
国家的振兴离不开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努力学习,提升
素养,时刻准备着做建设国家
的“贤人”。
诸葛亮一生不图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的楷模。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精忠报国,奋发有为。
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 ”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 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 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答案:(1)此或“这”,或“这件事”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答应 (4)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答案: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
答案:
(1)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
4.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答案: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作业布置
1.课后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故事,并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2.请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谈一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诸葛亮用兵——
诸葛亮当军师——
诸葛亮的锦囊——
诸葛亮隆中对策——
神出鬼没
名副其实
神机妙算
有先见之明
计上心来
神妙莫测
略施小技
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草船借箭——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我眼中的诸葛亮
例文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的,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足智多谋。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也落得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他六出祁山,屡战屡胜,使魏军中首屈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
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
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只因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他太谨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无奈的隐士,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出师表
提出建议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报先帝
忠陛下
追忆往事
知遇之恩
托孤之重
总结全文
知恩图报
语重心长
明确责任
臣
君
不效,则治臣之罪
无兴德之言,以彰其咎
言辞恳切
临表涕零,感情真挚
深追先帝遗诏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