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陈涉世家》第1课时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陈涉世家》第1课时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14:39: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陈涉世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知识。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3.了解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及经过。
4.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和查找工具书,校正读音,将易读错、写错的字圈出来。
2.读文读注释,口译全文。
3.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笔译全文,注意重要句子的翻译。
(1)苟富贵,无相忘。
(2)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熟读课文,复述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起义的发动者;时间;地点;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经过;结果。
二、新知认知
【关于作者与《史记》】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大事年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3.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又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三、预习检测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辍耕之垄上( ) B.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C. 等死,死国可乎( )
D. 扶苏以数谏故( )( )E. 乃丹书帛曰( ) F. 将军身被坚执锐( )
G.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H.楚人怜之( )I. 吴广素爱人(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简答题。
1)起义的直接原因:
2)起义的根本原因: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
4)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
5)这一策略效果怎样?结合原文说一说。
6)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
8)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吴广是怎样做的?表现了吴广的什么才能?
9)陈胜发动领导起义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0)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课文译读
(一)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
2.自译:辍耕之垄上:辍,_______;之,_______。若为佣耕:若,_______
3.提问理解。
⑴从第1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陈胜、吴广哪些方面的信息?
明确:
(2)文章为何一开始就列出吴广?
明确:
(3)从“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两句,能看出陈胜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4)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有什么作用?
明确:
(5)为什么文章要先安排这一段,可不可删去
明确:
●第一段内容、写法小结
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学习第二段
第一层:
1.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自译:闾左:____________;次当行:_____________;会天大雨:会,______;度已失期:度,________
2.提问理解。
(1)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
(2)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明确:
第二层:
1.第二层,从“陈胜、吴广乃谋曰”到“吴广以为然”,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陈胜首先对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体现了陈胜高人一筹的谋略。
2.朗读、自译。
3.提问理解。
(1)揭示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的语句是:
(2)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3点)
明确:
(3)打算以什么名义起义?
明确:
第三层:
1.第三层,从“乃行卜”到段末,写陈胜、吴广的“威众”之策。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置书鱼腹和故作狐鸣,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某些特点。
2.朗读、自译。
3.提问理解。
(1)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2)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
●第二段小结验收
第二段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哪些史实?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明确:①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闾左適戍渔阳”的九百人举行推翻秦王朝的起义。
②起义爆发的原因。“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③起义前的谋划、准备。陈胜、吴广商定假借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以号召天下,争取响应,借鬼神意旨威服士卒,笼聚人心。
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
(三)学习第三段
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
1.朗读、自译。
2.提问理解。
(1)哪一句表明吴广在戍卒中有一定的威望?
明确:
(2)“广故数言欲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3)陈胜、吴广指出众士卒面临的处境是怎样的?
明确: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了陈胜怎样的气魄?
明确:
(5)这部分文字中介绍他们起义之后做了哪几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
第二层:(攻大泽……号为张楚)
1.朗读、自译。
2.提问理解。
这部分文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胜利进军的情况?
明确:
第三层:(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
1.朗读、自译。
2.提问理解。
(1)“诸郡县苦秦吏者”照应上文哪句话?
明确:
(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照应上文哪一句话?
明确:
(3)这两句话的前后照应说明了什么?
明确:
(5)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三段小结验收
第三段分为几层?请概括层意。(文中标记)
二、本课小结
主要内容:
本文线索:
记叙顺序:
三、随堂练习
1.指出下面的画线词的意思。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3)楚人怜之( )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6)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7)吴广素爱人( )
(8)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2.根据提示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
(2)起义的根本原因:
(3)陈胜、吴广为起义所作的舆论准备:
(4)体现陈胜年轻时有远大抱负的句子:
3.翻译下列句子。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陈涉世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知识。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3.了解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及经过。
4.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和查找工具书,校正读音,将易读错、写错的字圈出来。
2.读文读注释,口译全文。
3.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笔译全文,注意重要句子的翻译。
(1)苟富贵,无相忘。
(2)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熟读课文,复述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起义的发动者;时间;地点;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经过;结果。
二、新知认知
【关于作者与《史记》】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大事年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3.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又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三、预习检测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辍耕之垄上( ) B.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C. 等死,死国可乎( )
D. 扶苏以数谏故( )( )E. 乃丹书帛曰( ) F. 将军身被坚执锐( )
G.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H.楚人怜之( )I. 吴广素爱人(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简答题。
1)起义的直接原因:
2)起义的根本原因: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
4)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
5)这一策略效果怎样?结合原文说一说。
6)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
8)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吴广是怎样做的?表现了吴广的什么才能?
9)陈胜发动领导起义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0)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答案:
1.停止 你 同样 因为 屡次 用朱砂 通“披”,穿 果真 爱戴 向来
2.略
3(1)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天下苦秦久矣。
(3)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4)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5)巩固了陈涉的地位,坚定了众人起义的信心。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并杀两蔚。广故数言······并杀两蔚。机智勇敢。
(9)作用:发动领导起义,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才能:敏锐的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做事周密细致。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10)①敬畏陈涉,爱戴吴广,愿意为他们效力;②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了绝路。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课文译读
(一)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
2.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从第1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陈胜、吴广哪些方面的信息?
明确:籍贯、表字;出身;不满现状、志向远大
(2)文章为何一开始就列出吴广?
明确:陈胜是本文中心人物,一开始写吴广暗示着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为下文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埋下了伏笔。
(3)从“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两句,能看出陈胜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对陈胜的语言描写,“苟富贵,无相忘”反映出陈胜不满现状、渴望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他与穷苦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出陈胜的远大抱负和非凡个性。
(4)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文写陈胜领导农民起义作铺垫。
(5)为什么文章要先安排这一段,可不可删去
明确: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第一段内容、写法小结
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学习第二段
第一层:
1.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2.提问理解。
(1)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
(2)起义的直接原因:
明确: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自己的话:遇雨失期,法皆斩
第二层:
1.第二层,从“陈胜、吴广乃谋曰”到“吴广以为然”,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陈胜首先对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体现了陈胜高人一筹的谋略。
2.朗读、自译。
3.提问理解。
(1)揭示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3点)
明确:①天下苦秦久矣,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统治愤恨不满
②扶苏贤能而被杀,必然加重秦王朝内部的危机
③楚人对项燕的爱戴,激起复国的愿望
(3)打算以什么名义起义?
明确:今诚以……宜多应者
第三层:
1.第三层,从“乃行卜”到段末,写陈胜、吴广的“威众”之策。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置书鱼腹和故作狐鸣,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某些特点。
2.朗读、自译。
3.提问理解。
(1)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祠中,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作用是威服众人
(2)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第二段小结验收
第二段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哪些史实?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明确:①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闾左適戍渔阳”的九百人举行推翻秦王朝的起义。
②起义爆发的原因。“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③起义前的谋划、准备。陈胜、吴广商定假借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以号召天下,争取响应,借鬼神意旨威服士卒,笼聚人心。
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
(三)学习第三段
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
1.朗读、自译。
2.提问理解。
(1)哪一句表明吴广在戍卒中有一定的威望?
明确: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广故数言欲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3)陈胜、吴广指出众士卒面临的处境是怎样的?
明确: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了陈胜怎样的气魄?
明确:表达了陈胜敢作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他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了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5)这部分文字中介绍他们起义之后做了哪几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并杀两尉——为了扫清障碍;召令徒属——为了团结力量、鼓舞士气;为坛而盟——为了鼓舞士气
第二层:(攻大泽……号为张楚)
1.朗读、自译。
2.提问理解。
这部分文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胜利进军的情况?
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第三层:(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
1.朗读、自译。
2.提问理解。
(1)“诸郡县苦秦吏者”照应上文哪句话?
明确:天下苦秦久矣。
(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照应上文哪一句话?
明确:宜多应者。
(3)这两句话的前后照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陈胜的分析完全正确,局势的发展恰如他起义前所料。
(5)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了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段小结验收
第三段分为几层?请概括层意。
明确:三层(起止见上)。起义开始时的情形;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照应上文“宜多应者”。
二、本课小结
主要内容: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的浩大声势。
本文线索:陈胜、吴广的活动。
记叙顺序: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
三、随堂练习
1.指出下面的画线词的意思。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3)楚人怜之( )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6)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7)吴广素爱人( )
(8)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2.根据提示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陈胜、吴广为起义所作的舆论准备:鱼腹丹书 篝火狐鸣
(4)体现陈胜年轻时有远大抱负的句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翻译下列句子。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吴广故意几次在他们面前说想逃跑,(想用这些话)激怒军官,使军官责辱他,借此来激怒那些士卒。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