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及《史记》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虚词,把握其意义和用法。(重点)
2.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明确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及其历史的必然性。(难点)
3.树立远大理想,激发爱国情感。(素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陈胜、吴广领导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始末,感受到了陈胜远大的抱负和非凡的领导才能。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行深入探究。
二、回顾前课
1.陈涉、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明确:主要策略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首先,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
其次,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既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这两个策略反映出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准确的判断。
2.回顾课文,梳理起义的经过,说说陈胜、吴广起义经过了哪几个步骤。
明确:(1)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
(2)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发动群众,扫除障碍。
(3)陈胜、吴广号召徒属,并进行宣传,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关系。→扩大影响,指明方向。
(4)明确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从思想到组织上落实。
(5)起义军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胜利进军,发展壮大。
3.从全文来看,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胜的思想性格:
①足智多谋,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②谋划精妙,善做思想工作,有卓越的宣传能力。
③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在战斗中表现出机智、勇敢和极强的洞察时局的能力。
总之,他是一个有抱负的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
三、合作探究
1.陈胜之所以能够起义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要分析。
明确:人心所向是成功的关键。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官逼民反或领导者要“从民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2.“世家”是司马迁称王侯的,为什么他却把出身低微的陈胜列入“世家”呢?
明确:①陈胜“首事反秦,功大”,也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
②说明司马迁肯定他首先发动反秦起义的历史功绩及引领全国反抗斗争的精神;
③体现出司马迁看重功业,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立传思想。
3.陈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领导农民起义的领袖,司马迁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你们觉得塑造人物形象还有哪些方法?
明确:①正面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②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描写对象的人物形象;
③细节描写:从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描写;
④从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入手;
⑤从环境描写的作用入手。
四、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述陈胜起义的原因、经过及起义初期迅猛发展的声势,塑造了起义领导人陈胜的光辉形象,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远见卓识、非凡谋略和领导才干。
五、写作特色
1.结构紧凑,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用顺叙的方法组织材料、布局谋篇。起义前佣耕之身(略写)→起义的原因和经过(详写)→起义后攻城略地(概写)。
2.叙事简练,语言简洁。
起义原因的句子、并杀两尉、起义后攻城略地、起义军胜利进军的形势(找一找)。文字简洁、语言洗练,表现了作者语言上高度概括能力。
3.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开头“辍耕太息”,通过对话写出陈胜思想情绪和远大抱负,接着在记叙策划、发动起义的过程中,通过陈胜在紧要关头分析形势、提出斗争策略、宣传鼓动士兵起义造反。这一系列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不仅表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且人物的形象鲜明生动,展现了人物的勇敢机智及政治斗争才干。
(1)苟富贵,无相忘.----陈涉有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欲望。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少时胸怀大志。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一代领袖朴素的爱国情怀和置生死于不顾而为天下的可贵品质。
(4)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勇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
(5)天下苦秦久矣----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客观地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反映官逼民反的封建现实,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
七、教师寄语
不管未来是否成功,对有远大理想、努力进取的人都应尊重与鼓励。陈胜面对不理解他的佣者说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不仅表现了陈胜的远大理想,更突出了当时陈胜“众人皆醉,惟我独醒”的情怀,这也是理想指导人生行动的铺垫,陈胜的这句话成为千古名句,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在无路可走的压力下,就应该顶住压力去干一番事业来改变命运,争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人即使要死,也决不能窝囊地死,必须有干一番事业后名垂青史的英雄气概。
人的前途命运不是由天注定的,只要努力拼搏,普通人也会有光明的前途。陈胜的演讲慷慨激昂,讲到了广大士卒的心坎上,鼓动性极强。
八、随堂练习
1.填空。
《陈涉世家》以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以 ___________的形式,客观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重点详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等,突出地表现陈胜谋划时善于__________、准备时善于 __________、起义时善于 __________ 、起义后善于 __________的卓越组织领导才能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精神,充分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
2.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本课内 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 (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 ,像影子一样)从。 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 亡秦族矣。
①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
号称天下的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 很多人的响应。
②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 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 《过秦论》中的这段文 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
3.对比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甲]吴广素爱人,……祭以尉首。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①籍:项羽的字。②项梁:项羽的叔叔。
(1)下面每组中画线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吴广素爱人 我行我素 B.皆已失期 不期而遇
C.学万人敌 敌众我寡 D.梁与籍俱观 与时俱进
(2)对下面画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夺而杀尉(表示顺接,相当于“然后”) B.尉果笞广(鞭打)
C.梁以此奇籍(因为) D.虽吴中子弟(虽然)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项梁捂住项羽的嘴,说:“不要说狂话,要被灭族的。”项梁因此觉得项羽是个奇才。
(4)对秦的统治,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对相关历史人物任选一人作简要评价。
①陈涉:“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③高祖(刘邦)常系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①陈涉对暴秦的统治不满,有追求平等的理想;
②项羽对秦充满仇恨,有灭秦的豪情壮志;
③刘邦对秦皇帝充满羡慕之情,流露出他对富贵功名的世俗追求。
九、作业布置
本文运用对话描写表现了陈胜远大的理想和卓越的组织才能,如“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胜远大的抱负。“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通过陈胜对天下形势的分析,表现了陈胜先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
请联系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与联想,再现文中人物对话时的情景。不少于150字。
示例:四周的蝉鸣声愈发大了,像是要以此驱散炎热。太阳大大咧咧地正当头顶,把无数光的利剑刺向大地。树木和庄稼一个个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经不起烈日的炙烤。可陈胜还在光着上身耕地,古铜色的肌肤上汗水直流。
同是雇农的周傅递过一碗水:“天热,你干了这么长时间,还是休息一会儿吧,剩下的我来。”
陈胜擦去额上豆大的汗珠,接过水,走向田埂,一屁股坐下就大口大口喝起来。喝过水,年轻的陈胜对周傅说:“日后待我成为富贵之人,一定不会忘了你。”
周傅听了不免觉得好笑:“你只不过是一个雇农罢了,如何谈得上富贵?”
陈胜叹息道:“唉!是啊,普天之下,燕雀般目光短浅的人,怎会明白如鸿鹄之人的远大志向呢?”说罢将碗一扔,两眼直盯着太阳。
板书设计:
人物生平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少有大志、不甘奴役
直接:“失期,法皆斩。” 秦法苛酷
原因
时局
舆论
根本:“天下苦秦久矣。” 官逼民反
内忧: “当立公子扶苏”“无罪杀之” 二世篡位
外患: “项燕为楚将” “楚人怜之” 亡秦必楚
谋划起义
鱼腹藏书 ——“威众” 组织才干
篝火狐鸣 ——“取信” 领导才能
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为坛而盟 宣传鼓动才能
起义开始
发动起义
起义发展 攻郡收兵——入陈为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