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出师表
核心素养: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重点)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重点)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难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出师表》的主要内容,感受了诸葛亮的耿耿忠心。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这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的表文。
二、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明确: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亲贤远佞”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分明”是关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3.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用原文句子表述应是哪一句?
明确:抒发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主旨归纳: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三、拓展延伸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明确:
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
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请结合本文所学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进行评价。
四、人物形象
文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明确1: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忠臣形象。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明确2: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五、层次结构
1.以表达方式为主,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寓情于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寓情于叙)
第三部分(8段)分清责任,表明诚意。(抒发感情)
2.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的特点是如何阐明的?
明确: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课文全文着眼于以情感人,这个“情”是怎样的“情”?
明确:报先帝,忠陛下。
4.第二部分“寓情于叙”的特点是如何阐明的?
明确: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5.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六、写作借鉴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整个作品贯穿着一条情线,即“报先帝,忠陛下”。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发自肺腑,辞情恳切,催人泪下。
《出师表》中表現的父子、君臣之情十分感人。
父子之情: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积极;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遗训,亲贤远佞;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后主效力。
君臣之情: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人才;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責。
(2)《出師表》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
明确: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文章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除此之外,作品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奠定了基础。
3.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整个作品,按照“分析形势——规劝进言——陈情述志——临表惜别”的结构展开,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楚明白,展现出严谨的结构美。
七、教师寄语
诸葛亮一生不图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的楷模。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精忠报国,奋发有为。
国家的振兴离不开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努力学习,提升素养,时刻准备着做建设国家的“贤人”。
八、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 ”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 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 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答案:(1)此或“这”,或“这件事”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答应 (4)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答案: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
答案:(1)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
4.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答案: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九、作业布置
1.课后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故事,并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2.请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谈一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