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诗词曲五首》同步检测
(满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踌躇(chóu) 瀚海(hàn) 冷难着(zháo) B.松柏(bǎi) 羌笛(qiāng) 寥落(liǎo)
C.狗窦(dòu) 风掣(chè) 飘絮(xù) D.狐裘(qiú) 兜鍪(móu) 羹饭(gěng)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中庭生旅谷(野生的谷子) B.辛苦遭逢起一经(指遇到朝廷选拔)
C.何处望神州(指中国大地) D.望西都,意踌躇 (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岑参,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C.《过零丁洋》的作者是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D.《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文学家。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张养浩,元代文学家,字希孟,号云庄。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字易安,号稼轩。
C.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D.“中军”,古代指主将。“辕门”,古代指领兵将帅的营门。
7.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脍炙人口,有些同学总是把“汗青”误写为“汉青”。下面提供的历史素材中哪三句话最能言简意赅地解释为什么要写为“汗青” ___________(填写句子序号)(3分)
①战国魏晋时期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竹简,竹简的制作材料是竹片。
②我国多地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竹简,其中居延出土了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③为了便于书写并避免虫蛀,要用火烘烤青竹片使水分如汗渗出,故称“汗青”。
④除竹简外,还有木简和“牍”,“牍”的外形比“简”更宽更厚一些。
⑤竹简常用于书写经典、记载史传,因此“汗青”多用来借指“史册”。
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灿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中华民族起起伏伏,低潮时有慷慨悲壮之士力挽民族危亡,振兴时有英雄豪杰人物鞠躬尽cuì死而后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声名赫赫,挺起了民族脊梁。从“ ”的文天祥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英勇就义的刘胡兰到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无一不是时代的英雄。时代不同,要求各异,英雄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创造了时代的价值。现在,不少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他们叫黄大年,叫钟扬,叫刘传健……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他们是最有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的强国一代中的脊梁代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鞠躬尽cuì( ) 声名赫赫( ) 脊梁(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2分)
(3)“慷慨悲壮”中“慷慨”的意思是( )(2分)
A.情绪激昂 B.性格豪爽 C.感叹 D.大方;不吝啬
(4)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画线处补写句子。(2分)
9.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育英中学九年级(1)班将于周五下午两点上一堂以“咏诗词·会朋友”为主题的班会课,请你参与解决以下问题。(13分)
(1)活动前,班主任想邀请施校长参加,班委会为此设计了一张邀请函,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3分)
邀请函
遵敬的施校长:
您好!我们班将举办“咏诗词·会朋友”诗词朗诵会,想聆听您对以诗交友的看法,诚邀您于2021年3月18日下午2点亲自莅临我班参与本次活动。
2021年3月17日
九年级(1)班班委会
①邀请函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③邀请函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班长想要你去邀请语文学科组长张老师来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 (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洁)(3分)
(3)活动中有以下三个项目,请你来积极应对。(7分)
①语文老师打出两则材料,你能从材料中可归纳出什么信息 (2分)
材料一 2018年,央视推出了一档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一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带领观众在众多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和文化之美。
材料二 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目《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接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观众继续烹调这场越炒越火的中华文化盛宴。
②生活从不缺少诗意,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的活动名称。(3分)
A.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
B.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C.一丈竹竿三丈线,何处鲤鱼来上钩。( )
③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只填选项)(2分)
【甲】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乙】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睡起有恨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
【甲】 【乙】
10.根据要求默写。(10分)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情不自禁地赞扬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啊,连曹操也不得不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中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作者途经潼关,遥望旧朝故都长安时无限伤感的原因。
二、阅读理解(53分)
(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下面的问题。(9分)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松柏冢累累 累累:
(2)采葵持作羹 持:______________
(3)不知饴阿谁 饴: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
3.画线诗句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 整首诗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6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 控:_____ (2)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3)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 (4)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___________,后八句则主要是写作者怀着_______________的心情送别武判官(2分)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7分)
(1)请简析作者反复描写雪景的原因。(3分)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2分)
(3)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2分)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见体裁。
B.一、二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
C.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移,脉络分明。
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作者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马蹄印,感慨万千。
(三)阅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问题。(11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本词中,“南乡子”是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 。“坐断”的意思是_______ (3分)
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5分)
(1)“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3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2分)
过零丁洋 /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辛苦遭逢起一经 起一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戈寥落四周星 寥落:_______________
(3)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从修辞角度)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修辞、炼字的角度)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着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五)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从视觉和_________两个感官角度,描绘了潼关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
2.说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曲中的作用及表达的情感。(3分)
答案与解析
一、
1.C 解析:A项中的“着”应读zhuó;B项中的“寥”应读liáo;D项中的“羹”应读gēng。
2.C解析:C 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 打萍。
3.C解析:“神州”指中原大地。
4.B解析:B诗中没有心理描写。
5.A解析:岑参是边塞诗人。
6.D解析:A项,“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B项,辛弃疾的字是“幼安”;C项,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
7.①③⑤
8.(1)瘁 hè jǐ (2)璀灿 璀璨 (3)A (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9.(1)①遵敬 尊敬 ② 删去“亲自” ③ 将日期和署名调换位置
(2)张老师,您好!我们班定于本周五下午两点在本班教室举行“咏诗词·会朋友”主题班会,特邀您参加此次活动,期待您的光临!
(3)①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走上荧屏,深受观众喜爱。 ②斗草 放风筝 钓鱼 ③C B
解析:解答此题,可联系已学的相应词牌的词作,概括每行的字数来套用验证。如《卜算子·咏梅》首句“驿外断桥边”为五个字,与这两首词均不符合,排除;《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次句“倚清秋”为三个字,与这两首词均不符合,排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每句字数均与【甲】词相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每句为七个字,与【乙】词相同,故可得出答案。
10.(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生子当如孙仲谋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二、
(一)
1.(1)众多的样子 (2)拿着 (3)同“贻”,送给
2.夸张。突出从军之久。
3.抒发主人公内心对家人团聚的期盼与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以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二)
1.(1)拉开 (2)纵横交错的样子 (3)宴请 (4)拉,扯
2.咏雪 依依惜别
3.(1)示例: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反复点题,与诗题形成呼应。
(2)过渡。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3)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4.D
(三)
1.词牌名 题目 占据
2.(1)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情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
(2)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与刘备、曹操抗衡,连一代枭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3.角度一: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角度二: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兴衰的历史变化比作滚滚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角度三:用典,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四)
1.(1)只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2)稀少。(3)孤苦无依的样子
2.(1)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2)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是普通的动词,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诗人的崇高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B
(五)
1.听觉;地势险要。
2.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点明了中心。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