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3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6 17:5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1955年5月14日,苏联等8国社会主义国家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1989年东欧剧变发生后,华约解体。1991年12月,苏联宣布解体。
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
是如何解体的?
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
学习目标: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目录
一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二 战争燃起,势成燎原:一战的过程
三 曲终人尽,硝烟未散:一战爆发的影响

社会主义力量
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增多。
东欧八国
东欧八国:波兰(1944)、南斯拉夫(1945)、阿尔巴尼亚(1946)、匈牙利(1949)、保加利亚(1946)、罗马尼亚(1947)、捷克斯洛伐克(1948)、民主德国(1949)。
亚洲四国
亚洲四国:蒙古(1924)、越南(1945)、朝鲜(1948)、中国(1949)。
拉美一国
拉美一国:古巴(1959)。
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2 .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在东欧推广苏联模式。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战局面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为了适应冷战,应对马歇尔计划。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国。
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经互会宗旨——协调各成员国经济发展计划,交流经济管理工作经验;制定有关科技合作和技术援助方面的措施;实行在原料、食品、机器、设备等方面相互协作等。
经互会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由于苏联的控制和其它经济政治原因,经互会各成员国与苏联的矛盾日益尖锐。
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削弱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3 .新中国成立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与中国建交
1950年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力量,新中国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
1953年3月,俄罗斯工业城市沃罗涅日,哀悼斯大林的活动。
1953年3月,莫斯科斯大林哀悼仪式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斯大林逝世,在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人民中引起了深切的悲痛,世界各国的共产党、工人党和劳动群众都以不同形式悼念斯大林。中国的哀悼活动不亚于苏联。
北京斯大林画像如海
俄罗斯民众纪念斯大林逝世65周年

苏联的
发展与社会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1953年9月3日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他于1956年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此后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是文艺获得解冻。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
1 .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一: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苏联国民经济》
材料二:国际上,同美国的冷战对抗不断加剧,先后爆发了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国内经济发展更加畸形,国防工业成倍增长,而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人民的生活比预期的要差得很多。 ——王加丰等《强国之鉴》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背景。
(1)背景:
①国际:二战后,苏联国际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国际上面临美国和西方封锁,冷战对抗不断加剧。
②国内: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之下,军事工业发展显著,但农业、轻工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们生活水平差,过着贫穷闭塞的生活。
1 .赫鲁晓夫改革
阅读教材P86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2)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农业
工业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①发动垦荒运动;
②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
项目 粮食年均产量 肉类年均产量 庄员月均收入
1951-1955 3850万吨 570万吨 25卢布
1961-1965 1.303亿吨 930万吨 51.3卢布
■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 改变计划体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
■ 鼓励庄员发展副业经济。
■ 种植玉米运动,开垦荒地
■ 要扩大对集体农庄的帮助。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对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东欧一系列骚乱,也影响到中国。
斯大林把不同意他看法的人当作“人民的敌人”。 ——赫鲁晓夫回忆录
1 .赫鲁晓夫改革
(3)评价:
请结合下列材料,对赫鲁晓夫改革展开评价。
材料一:赫鲁晓夫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
——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
材料二: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八年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材料三: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改革结果:失败)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1964年开始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共最高领导人。
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2 .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①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刺激。
第一阶段:1964年—70年代初“新经济体制出台”,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
第二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初,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停留在对以往改革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
2 .波列日涅夫改革
(2)评价:
请结合下列材料,对勃列日涅夫改革展开评价。
材料一:苏联“八五”计划至“十一五”计划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
“八五”期间(1966-1970) “九五”期间(1971-1975) “十五”期间(1976-1980) “十一五”期间(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7.4 6.4 4.2 3.3
国民收入 7.7 5.7 3.8 3.2
工业总产值 8.4 7.4 4.4 3.7
农业总产值 4.1 2.5 1.7 1.1
社会劳动生产率 6.8 4.5 3.3 3.1
材料二: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改革结果:失败)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同美国军备竞赛,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在军事工业和航天技术上可以和美国抗衡;但经济结构明显不适应现代化要求,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僵化保守的思想占了统治地位。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2022年8月30日),前苏联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1985年上台,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90至1991年间出任唯一一任的苏联总统,他也是唯一一位在十月革命后出生的苏联领导人。
②1988年,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 和“政治多元化”。
1 .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
① 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主要围绕计划与市场孰轻孰重的博弈,前期,戈尔巴乔夫仍然延续着斯大林体制的路线,采取以计划为主的经济模式,而在后期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措施放开市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1 .戈尔巴乔夫改革
(2)结果: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材料一: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吴恩远《苏联“无可救药”的各种争论》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大失误,加速了国家的解体和体制的崩溃。他未能保住苏联,也未能保住自己的宝座——
(3)评价:突破斯大林模式,脱离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把苏联改死了
把苏联改病了
把苏联改残了
2 .东欧剧变
20世纪
60年代以后
①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改革成效不大,矛盾尖锐;
②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0世纪
80年代以后
③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己的历史。
(1)背景:
1989年,团结工会获胜,组织政府,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
1990年“公民论坛”获胜,组成政府,1993年,原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分裂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1989年,罗马尼亚发生骚乱,救国阵线委员会上台执政
1990年,保加利亚社会党获胜组织政府,反对派不合作,改由无党派人士组织政府
1990年3月,在民主德国大选中“德国联盟”获胜,组织政府。1990年10月,两德合并,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年,匈牙利“民主论坛”等反对党联盟,组织政府
1990年南共联盟不复存在,不久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
1991年底,阿尔巴尼亚成立无党派看守政府
(2)时间:1989年到1992年东欧剧变,东欧八个国家发生了变化。
2 .东欧剧变
(3)表现: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质:社会制度的改变
2 .东欧剧变
(4)原因:
材料一: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的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世界知识》
材料二:注解:“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①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内因)
②客观原因: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
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外因)
请结合下列材料,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3 .苏联解体: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被打破。
东欧剧变:波兰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方式:①和平(波兰、德国等) ②暴力(罗马尼亚)
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3 .苏联解体
1910年8月19日
1991年12月8日
过程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宣告失败;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职;
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加快;
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3个苏联加盟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3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1日
1991年12月25日
解体过程:
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转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1年12月2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要辩证地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认识: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国家增多
苏联模式推广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内容
成效
经济“新政策”
经济畸形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
政治改革及后果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