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7 08:0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备考分析 顶层设计看高考
课标要求 备考方向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1)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原因。
(2)理解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形成有责任的大国担当意识。
根本原因 具体矛盾 军事集团 导火线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英德 矛盾 德国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 萨拉
热窝
事件
法德 矛盾 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 德俄矛盾 贸易摩擦 奥俄矛盾 巴尔干半岛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1.原因
[概念] 帝国主义
(1)形成: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目的:垄断从原料产地、生产到市场,再到投资场所直至土地等一切资源。
(3)政策: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建立庞大帝国。
(4)性质: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
(2021·山东日照高三5月校际联考·14)以下为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变化统计。(单位:万人)据此可知(  )
A.法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
C.欧洲国际关系空前紧张 D.各国力量对比变化巨大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80—1914年一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军备建设,尤其是俄德两国几乎翻倍,反映了一战前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矛盾重重,开展了军备竞赛,故选C项;英德矛盾是一战前后的主要矛盾,排除A项;【答案】C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4年
俄国 79.1 67.7 116.2 128.5 135.2
法国 54.3 54.2 71.5 76.9 91.0
德国 42.6 50.4 52.4 69.4 89.1
奥匈帝国 24.6 34.6 38.5 42.5 44.4
意大利 21.6 28.4 25.5 32.2 34.5
(2023·河北高三10月联考·13)19世纪中期,德国是俄国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主要市场,它的工业品主要销售到俄国。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工业品进口总额中,德国所占比例从1877年的46%下降到27%。1891~1893年,在德国粮食进口总额中,俄国所占比例也从54.5%下降到13.9%。这反映了(  )
A.德俄两国实力的不平衡 B.德俄矛盾逐渐加剧C.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斗争 D.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解 析】继俄国工业品进口中德国占比下降后,德国粮食进口中俄国占比也下降较多,反映出德国与俄国关系日益紧张,矛盾逐步加剧,故选B项;题干只是显示德国与俄国关系的变化,并未体现出二者实力的对比,排除A项;题干仅显示德国与俄国关系的逐步紧张,并未有关于两大军事集团的相关信息,所以排除C项。
【答 案】B
(2021·天津南开区二模·12)英国的海洋优势不仅关系到英国本土及海外帝国的安全,且更关系到英国作为欧洲均势的调控者对欧洲国家体系担负的特殊责任,这种责任要求英国在必要时,有能力对欧洲大陆均势的失衡进行有效干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海军竞赛,不仅激起了英国的深刻敌意,同时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强烈恐慌。这段论述意在强调英德海军竞赛()
A.威胁到英国的本土安全和殖民霸权
B.彻底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均势格局
C.暴露了德国企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野心
D.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解 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海军竞赛,不仅激起了英国的深刻敌意,同时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强烈恐慌 ”可见军备竞赛加剧了矛盾,造成了局势的紧张,故选D项;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海军竞赛,不仅激起了英国的深刻敌意,同时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强烈恐慌 ”可见强调了军备竞赛对世界矛盾的激化,而没有说明对英国本土的威胁,排除A项; “有能力对欧洲大陆均势的失衡进行有效干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海军竞赛,不仅激起了英国的深刻敌意 ”英国的敌意主要由于德国的军备对他的均势政策构成威胁,而不是被完全打破,排除B项
【答 案】D
(2022·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月考·21)右边漫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战爆发前欧洲错综复杂的形势。对该漫画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因 “阿尔萨斯洛林 ”问题,法国视德国为最大的敌人
B.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争夺,形成了 “危险的巴尔干 ”
C.由于争夺世界霸权和市场,对峙双方成为 “殖民对手 ”
D.为了对付 “三国协约 ”,德、意、奥结成 “三国同盟 ”
【解 析】据漫画可知,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为了对付三国同盟,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漫画 “阿尔萨斯洛林 ”可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阿尔萨斯洛林)赔款,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法国视德国为最大的敌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 “火药桶”,故B正确。
【答 案】D
阶段 概况
第一阶段 (1914年) 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速决战”破产
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1915年,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西线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和索姆河战役(英军首次使用坦克),伤亡惨重
1916年,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促使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部战线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8年,俄国退出战争
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2.过程
(1)欧洲的三条战线:西线(决定性),英法军队与德军;东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南线,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
(2)三个阶段
三条战线
西线(决定性):英法比军队对抗德军。
东线:俄军对抗德奥联军。
南线: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对抗。
四大战役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2019·浙江 “七彩阳光 ”高三适应性考试·21) “8月4日,德军侵入比利时;8月21日至24日,德法双方在阿登森林等地激战,法军伤亡三十万人,被迫后撤;9月8日,英军抵达马恩河附近,德军腹背受敌;9月9日,德军右纵队撤退;9月10日,在凡尔登等地作战的德军奉命停止战斗。 ”上述战役(  )
A.被称为 “凡尔登绞肉机 ”
B.宣告了德军 “速战速决 ”战略的破产
C.为盟军在法国敦刻尔克的撤退赢得了时间
D.使法西斯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
【解 析】材料中的战役是德军主力侵入比利时后发生的,故可能是一战时期的马恩河战役和二战初期德军进攻法国的战役,但这场战役最终德军被迫撤退,这符合马恩河战役的特征,马恩河战役是本次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它宣告了德军 “速战速决 ”战略的破产,故选B项;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而德军主力侵入比利时是在1914年,排除A项;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6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排除C项。 【答 案】B
(2021·浙江衢州高三12月教学质量检测·22)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某战役的描述如下: “7时30分左右,远方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十几个运动着的黑点……它们渐渐接近了,德军士兵们依稀听到了一种奇怪的轰鸣声,其间还隐约夹杂着钢铁的撞击声……德军士兵在这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面前,其抵抗意志顷刻间就彻底崩溃了。 ”该战役(  )
A.宣告德军 “速战速决 ”战略失败
B.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
C.由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主动发起
D.促使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部战线
【解 析】为减轻凡尔登地区法军的压力,牵制德军,1916年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地区主动发起了索姆河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 “钢铁怪物 ”——坦克,故选C项;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 “速战速决 ”战略的失败,排除A项;B是凡尔登战役;D是日德兰海战。。
【答 案】C
(2022·山东高考·14)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解 析】一战初期,英国从 “欧洲均势 ”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会成为另一个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法德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随着形势变化,如果法国与德国媾和,那么德国势力将迅速壮大,打破欧洲大陆均势格局,进而威胁英国利益,所以英国才与法国全力合作以遏制德国,仍然体现的是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故选B项;如果要尽快恢复欧洲和平,在战争初期就应该全力援助法国,排除A项。【答 案】B
3.影响
(1)帝国主义: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
(2)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觉醒。
(3)世界格局:动摇欧洲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思想:改变人们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高涨。
[点拨] 美国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提出了以“十四点原则”为代表的新的国际关系理念,国际影响力迅速上升,但其军事实力仍然有限。战后,美国企图支配世界事务的努力遭到英、法等国的阻挠,这说明欧洲虽失去了经济霸权,但综合实力仍然强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时机还不成熟。
(2021·大教育山东联盟学校高三3月考试·13)图2为漫画《争吵与签约》,该漫画意在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A.被肢解的德国民怨沸腾B.美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C.列强间的矛盾难以调和D.英法丧失主宰世界地位
【解 析】漫画体现的是一战之后美国试图借助自己的经济实力谋求世界霸权、英国总体实力优于美国而依然试图主宰世界、法国希望置德国于死地、德国面对战败依然不甘心的不同意图,这是列强各自的国家利益矛盾的体现,故选C项;漫画体现的是美、英、德、法四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体现德国内部的民怨,排除A项;漫画中英国的态度和美国仅是 “有的是钱 ”说明美国实力还不足以确立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项;由漫画中英国所说,英法并没有丧失主宰地位,排除D项。 【答 案】C
(2023·福建漳州一模·15)1917年8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 “我们认为惩罚性的损害、肢解德国、建立自私的和排他性的经济联盟都是不合适的……不能为任何种类的和平提供适当的基础 ”,美国意在(  )
A.建立世界霸权 B.维护世界和平
C.援助欧洲复兴 D.维持欧洲均势
【解 析】根据材料 “我们认为惩罚性的损害、肢解德国、建立自私的和排他性的经济联盟都是不合适的 ”,可知美国反对过度削弱德国,希望通过保持德国的相当实力来制衡英法,以维持欧洲均势,故选D项;美国反对过度削弱德国只是美国希望借此制衡英法的实力,尚且无法反映美国建立世界霸权,排除A项。 【答 案】D
(2022·山东省泰安市三模·14)图2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漫画家所作的漫画《生日好,陛下》。画面中劳合·乔治、克里孟梭、威尔逊在凡尔赛宫镜厅,举杯向1914年6月28日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的雕像致意: “向你致敬,向你致谢! ”作者借这幅画
A.讽刺英法美是战争的受益者
B.抨击普林西普行为的愚昧
C.表明协约国实力大于同盟国
D.暗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解 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41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刺杀费迪南大公,即萨拉热窝事件,此事件为一战的导火线,而英美法是一战的战胜国,战后攫取了大量利益,因此三巨头举杯相庆,故选A项;【答 案】A
(2022·山东省德州市高三4月模拟·13)图3为1919年伯特·托马斯所作漫画《欧洲孩童秀》,画中美国总统威尔逊为评判员,欧洲各国则在搞 “孩童秀 ”。这反映出
A.美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B.欧洲各国利益诉求日益趋同
C.英国已不能主导国际事务
D.列强国际地位深受战争影响
【解 析】结合《纲要》下册第87页所学: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而美国却大发战争横财,国际地位提升,所以 “美国总统威尔逊为评判员 ”,故选D项; “美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 【答 案】D
(2022·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14)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5月,威尔逊总统在某次演讲中说: “我们现在准备……在世界的战场上为人类自由的事业而战……在上帝的佑护下,美国将再一次有机会向世界证明,她生来就是为人类服务的。 ”威尔逊言论的实质是(  )
A.为对德国宣战制造理由 B.争取民众对战争的支持C.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D.掩盖对外战争的侵略性
【解 析】据材料 “1917”可知是一战时期, “她生来就是为人类服务的 ”可知美国总统威尔逊意在通过参加一战来达到攫取世界霸权的目的,故选C项;此时美国已经对德宣战,排除A项;1917年4月美国就已对德宣战,说明已经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排除B项。【答 案】C
项目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相关会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主导国家 英法美 英美日
主要条约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涉及地域 欧洲、西亚、北非 东亚、太平洋地区
秩序规划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一定程度体现民族自决原则)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②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积极作用 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北非及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蕴含矛盾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体现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特征。没有消除大国矛盾,埋下更大的冲突的种子 维护组织 国际联盟(由主权国家组成;旨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全体一致”原则;英法控制世界的工具) 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点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2)是战胜国严惩战败国,强制下的和平。
(3)对中国山东主权的不公正处理。
(4)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无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主权。
(2023·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4)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写道: “赔款和协约国之间的欠债,主要是在纸面上,而不是用物资来结算的。美国贷款给德国,德国把同样数值转给协约国(赔款),协约国又把它送回美国政府(借款)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转手——没有人失去一个便士。 ”这表明(  )
A.一战后欧美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B.二战后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具体情况
C.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产生
D.华盛顿体系之下欧美列强产生矛盾
【解 析】由所学可知材料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战争赔款和战争债务问题,其描述的现象体现出一战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实力,美国则借助战争赔款问题提升其地位,反映了一战后欧美国家力量发生变化,故选A项。二战后实施马歇尔计划,排除B项。二战后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排除C项。华盛顿体系主要调整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答 案】A
(2022·山东济宁三模·12)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意等国领导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激烈的争吵,但在这次会议上他们也有共识。他们一致赞同()
A.恢复欧洲势力均衡 B.削弱并且肢解德国
C.公平解决战后问题 D.防止苏俄势力扩展
【解 析】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主要是战胜国商谈如何处理战败国的问题,而俄国为了退出一战和德国签订条约同样触犯了协约国集团的利益,因此也成为了巴黎和会上英美等战胜国打击的对象,俄国国土横贯亚欧大陆,且是当时世界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威胁,于是各国都想防止苏俄实力的扩大,故选D项;一战是要重新划分欧洲的势力范围而不是恢复旧秩序,排除A项;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 “削弱并且肢解德国 ”,遭到英国的反对,排除B项。
【答 案】D
(2023·山东泰安高三上期中·11)关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凯恩斯认为, “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丘吉尔认为,是 “胜利者的蠢事 ”。列宁则认为,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这表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A.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
B.导致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
C.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
D.使欧洲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
【解 析】据材料 “凯恩斯认为, ‘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丘吉尔认为,是 ‘胜利者的蠢事 ’。列宁则认为,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依然存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之间的矛盾等,故这一体系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故选A项;此时欧洲大陆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复辟封建主义的说法与时代潮流不符,排除B项;
【答 案】A
(2022·山东省潍坊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14)图2为1919年英国漫画家创作的名为《桥上的豁缝》的政治漫画。图中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躺在桥的一端,背靠 “关键基石:美国 ”,翘着二郎腿,抽着香烟,悠然自得。桥对面的指示牌上赫然写道 “国际联盟的桥由美国总统设计 ”,而由比利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架起的桥,中间却有一个豁口,其大小形状与关键基石相匹配。该漫画的主旨是(  )
A.强调美国在国联中的地位
B.表达对国联未来的忧虑
C.批评美国掣肘国联的行为
D.敦促美国放弃孤立主义
【解 析】据材料 “由比利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架起的桥……与关键基石相匹配 ”可知,掌握关键基石的美国拒绝加入国联,导致国际联盟成为非常脆弱的组织,即英国漫画家批评美国掣肘国联的行为,故选C项;美国没有加入国联,排除A项;漫画表达了对当时国联的忧虑,而不是未来,排除B项;材料批判美国不加入国联,而不是敦促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排除D项。
【答 案】C
[概念] 委任统治
(1)时间:一战结束后。
(2)内容: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
(3)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维护殖民统治的新形式。
(4)评价:在国际联盟监督下、按国际法貌似公正地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国际冲突,取代了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形式。
[选择性必修1]
国际法的发展: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际联盟成立;《非战公约》
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选择性必修3]
民族民主意识觉醒: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
[深化拓展]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进步性
(1)和平局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国际局势缓和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繁荣局面提供前提。
(2)国际关系:通过国际会议达成国际条约调整国际关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局限性
(1)复仇心理:关于战争的罪责问题,激起整个德意志民族强烈的复仇心理。
(2)民族矛盾:以所谓民族自决为原则的领土安排,引发新的民族矛盾,实际上加强了德国地缘政治的潜在战略优势。中欧的矛盾复杂化,为日后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提供借口。
(3)孤立主义:美国退出欧洲政治并拒绝参加国际联盟,对欧洲采取孤立主义,是二战中反法西斯战线未能及时建立的原因。
(4)排斥苏联:该体系对苏联的根本排斥与敌对,使二战初期失去了在东方钳制德国的最重要力量。
(5)加强日本:该体系加强了日本在远东的潜在军事战略优势。
(6)操纵国联:国联实际上被英法操纵,规定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
[深化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中国通过“以工代兵”参加大战,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建立战后国际秩序会议,开始修改不平等条约,成为构建战后新的亚太地区格局与国际秩序不容忽视的力量。战争的残酷性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反思西方文明的价值,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2)经济:欧洲列强陷入战争而无法顾及在华经济利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
(3)思想文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得到公平对待,引发五四运动,中国思想界和知识分子发生分化和分裂。
(4)国际关系:中国主动调整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以自己的方式逐渐融入世界。一战改变了亚太地区政治版图,日本作为战争受益国,实力大为增强,为其20世纪30年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奠定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