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2023年1月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独占文化和知识话语权的格局被打破,诸子百家迭次兴起。他们在
争鸣的同时,又共同主张
A.国家从分裂走向统
B.恢复周天子的固有权威
C.社会从无序重归有序
D.提升读书人的社会地位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提到:严格说来,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
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据此可知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B.秦汉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先秦以前通过实行郡县制达到封建统一D.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已趋成熟
3.某同学在收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史料笔记时制作了下表,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选项
谚语
解读
A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反映了土地所有权变动开始合法化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
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
B
寒”
政策
C
深其耕而熟授(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
体现了精耕细作的耕作理念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4.宋代以降至明消,出现了《童蒙训》《小学》《童蒙须知》《小儿语》《弟子规》等蒙学
教材,对少年儿童的农着穿戴、语言行步、清洁居室、读书写字、为人处世做出了规范和
要求。这些要求意在
A.提高少儿的读书识字写作能力
B.培养少儿的日常生活与劳动技能
C.改进村落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
D,促成少儿从小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赣州市期宋考试高三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可日
0000000
5.下列材料为一位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古代某时某地的经济现象的专著目录。据此推断,“某
时某地的经济现象”最可能是
(一)黄金阶段:番舶来银百万计
(二)现代伊始:无复有人种菽粟
(三)繁荣动因:繁荣富丽压苏杭
A.汉魏洛阳农业B.隋唐长安都市
C.宋代江淮草市D.明清江南市镇
6,明制,凡朝廷遇有文武大臣出缺,若是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
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讨论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而后推荐,再经皇帝取旨定夺,称“廷
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
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
B.标志国家行政体系成熟定型
C,使得行政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D.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7.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
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1843到1855年间,茶的出口由1300多万斤增加到8400多
万斤:丝的出口从1000多包增加到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
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上述变化可反映
A.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B.近代生产方式正在中国缓慢发展
C.中国开始呈现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
D.自然经济长期主导地位得以改变
8.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数量逐
渐超过军用企业数量,这一转变说明
70
60
163
50
53
40
45
30/
30
30
一军用企业个数
30,
162428
一民用企业个数
11
14
10
1
0
18611871188118911901年)
A.洋务企业走出了发展困境
B.清政府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
C.洋务派的强国梦初步实现
D.洋务运动近代化程度不断深化
9.1898年3月,张之洞写了《劝学篇》,全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其调和中
西、折衷新旧的态度得到光绪帝的赞赏,光绪帝下令各省广为刊布,该书“不胫而遍于海
内”。这折射出
A,光绪帝变法决心严重动摇
B.洋务运动声势再度高涨
C.新旧势力就变法激烈争锋
D.民主革命运动陷入低潮
赣州市期末考试高三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
0000000赣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5 CBCDD 6-10 AADCC 11-15 DCACB 16-20 BBABA 21-25 BCDCC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诸子百家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都有对国家治理的主张,体现了他们都主张社会从无序重归有序,故选C。A、B、D都不是诸子百家的共同主张。
2.【答案】B
【解析】材料提到“秦汉以来,中央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根据所学,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到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格局的发展概况,排除A;从材料和史实可知,先秦的封建统一并非是实行郡县制的结果,排除C;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细心耕作,禾苗繁茂,体现了精耕细作的耕作理念,故选C项;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反映了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但开始合法化表述有误,排除A项;B项谚语意思是一个男子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会有人挨冻,指必须重视衣食的生产,体现重农思想,但未涉及抑商,排除B项;“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指农业是根本,种地比经商可靠,体现重农抑商观念,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教材是政府颁布的,代表了国家的意志,渗透了政府的主流意识形态。宋代以降至明清,理学盛行,理学又强调伦理道德秩序,所以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促成少儿从小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故选D。A、B、C.都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番舶来银百万计”,“无复有人种菽粟”,“繁荣富丽压苏杭”可知这时中外贸易繁荣,白银内流,农产品商品化,工商业发达,这符合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特点,故选D。汉魏洛阳农业主要还是种菽粟,没有大量白银内流,故排除A。隋唐长安也没有大量白银内流,故排除B。宋代江淮草市也没有大量白银内流,也没有繁荣富丽压苏杭,故排除C。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廷推”制度之下,如果出现四品以上大臣缺员的情况,其程序是先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然后再经“皇帝批准”才能任用,这种做法有利于比较理性地选拔称职的官员,故选A项;根据所学,中国古代行政体系的成熟是在隋唐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行政效率提升信息,排除C项,D项“有效制约”不符合史实,表述有误,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据题干鸦片战争后,外国输华商品日益增多,中国的原材料出口也不断增加,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表明经济半殖民地化加深,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近代生产方式(机器化大生产)信息,排除B项;C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C项;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在很长时期都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感到在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后勤、燃料、运输等困难,于是他们开始感到仅仅“求强”是不行的,从而把注意力转向“求富”,因此创办了大量新式民用企业,洋务运动转入“求富”阶段,表明洋务运动较以前深入了一步,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洋务企业的发展结果,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清政府因为自身阶级时代局限性,在当时没有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排除B项。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C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根据“调和中西、折衷新旧的态度得到光绪帝的赞赏”,结合所学当时维新派和保守派论战,可反映新旧势力就变法激烈争锋 ,故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光绪帝的赞赏《劝学篇》调和中西、折衷新旧的态度,并不能体现动摇了变法决心,依据所学知识维新变法是开始于1898年6月,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该书“不胫而遍于海内”,洋务运动声势再度高涨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当时正在逐渐壮大,故排除D。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早期救国思想主张的水平,通过题干可知,孙中山早期的思想主张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及认识到人才培养及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超出同期的康梁思想水平, 故选C项,A项错误。1894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未提出,也还未转向革命立场,排除B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五四运动是由青年学生发起的,后期演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进行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尤其在后期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这和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有相同之处,故选D。部分欧美报刊并不会因为北洋政府查封进步报刊而改变态度,故排除A。五四运动爆发初期青年学生就已经呼吁“外争国权”而欧美报刊当时是同情态度,故排除B。C项与材料正好相反,故排除C。
12.【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农民运动打击了土豪劣绅,连国民党反动派都惊动了,说明农民运动影响大,这可以反映毛泽东认识到开展农民运动的重要性,故选C项。与党的工作重心转变无关,故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农民运动是配合北伐战争而不是应对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故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革命的方式,故排除D。
13.【答案】A
【解析】根据漫画包含的信息有:预备军、正规军、游击队等抗日力量形成联动轮转态势一致对向日本军人,日本无论怎样进攻都会遭到有力抵抗(这一槌),故选A项。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根据所学,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国共第二次合作在1937年9月已建立,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整个过程中,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是运动的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可知建国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发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反映了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人民的当家做主,激发了人民建设新政权的积极性,故选C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建国初期爱国卫生的具体效果,排除B项;建国初期依然面临着物质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困境,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材料中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美国近70年对中国的6次战略误判,背后充分体现了美国长期敌视、遏制、打压中国冷战思维的险恶用心,故B项正确。中美关系合作和竞争,对抗与沟通并存,“始终”表述有误,排除A项。美国霸主地位是在20世纪70年代逐步受到削弱,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前两次误判无法得出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杰出人物和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邓小平在改革开放面临严重的困境时通过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再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故选B。A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C项是中共十五大的意义。D项是中共十四大后开启,故排除A、C、D项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通过立法赋予刺杀僭主的家人特权,表明雅典反对僭主,提倡要顾及城邦公民权益,这有利于维护民主,故选B。直接民族的弊端比如忽视集中权力和选拔有政治素养的人等,材料未体现,排除A。材料并未说对象是平民还是贵族,故排除C项。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据材料罗马在治理帝国的法律以及工程建筑上要比希腊人更高明,说明罗马的创造性,而在其他方面确继承了希腊文明,体现了继承性,故选A项。B、C、D选项均未体现该特点,故排除。
19.【答案】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较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工场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是欧洲的经济中心,16世纪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再结合材料,可知当时意大利成为欧洲文化革新中心,故选B。当时地中海沿岸是欧洲经济中心,排除A。文艺复兴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 ,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
20.【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看出其形成是英国政治传统继承发展的产物,也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务实和妥协的政治智慧,故选A项,《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形成后,英国国王已经“统而不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三权分立原则,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可知,英国普通民众能够消费以往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说明世界市场不断扩展,使以往稀有的产品大量流入欧洲,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B项正确;材料与商业革命时间不符,排除A项;18世纪90年代,工业革命还没完成,排除C项; 社会贫富差距缩小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2.【答案】C
【解析】根据“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可知马克思重视与工人运动结合。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3.【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苏联农业1953年比1913年还下降了,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之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发展所导致的,苏联模式在苏联长期存在日益僵化,所以出现了材料的现象,故选D。苏联粮食产量不是持续下降,而是波动性变化,排除A。农业的重要性逐步下降不符合史实,排除B。战争破坏了经济,1950年恢复到战前水平了,故排除C。
24.【答案】C
【解析】材料数据表明精英人士对宗教初始兴趣比例逐渐下降,对科学初始兴趣比例逐步上升,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地位下降,即科学革命影响宗教观念,故选C项;A项“无法兼容并存”表述错误,排除A项;1700年,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信息,排除D项。
25.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抽象化”“变形”“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等信息,可判断出是表现主义流派,属于现代主义风格,C项正确,由此,A、B、D都不正确,故排除。
26.(12分)(1)特征:出现实力雄厚的地域性商帮;形成全国性贸易网络;以一个地区为中心,向周边扩散,辐射全国;贸易网络比较成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任答三点得6分)
(2)积极影响:把儒家伦理道德引入商业经营,诚信经营,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商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勤俭经商的观念逐渐形成;有利于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自身商业竞争,促进商业发展(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消极影响:对待官员必须谦卑,商人对权势的畏惧,商人群体的社会地位总体较低;不利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
27.(11分)(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进行;启蒙运动的深入;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权运动者的推动。(任答三点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背景不同:第一次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以不合理法律为斗争对象,第二次涵盖多个领域、涉及多个方面。
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主要影响美国,第二次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任答一点2分,任答两点5分)
28.(12分)【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首先要提取信息,自拟论题。从整体材料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体现出的共性,如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调整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调整是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演进,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变化体现了国家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等。任选一个时期,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具体背景、任务及影响等方面分析,如1921年-1952年,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解决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1953年-1978年,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配合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1978年-1992年,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改革开放等等。
示例1
论题: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国情解决“三农”问题(2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为了彻底完成反封建任务,中国共产党在1950年-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把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建国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分)
“一五”计划开始后,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为工业化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原料,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农民土地私有制逐步转变为集体所有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大量原材料。(3分)
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集体经营到自主经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大发展,为城市改革奠定基础。(2分)
综上所述,党立足于中国国情解决“三农”问题,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2分)
示例2
论题:1921年-1952年,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2分)
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了土地革命,让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拥护共产党和支持革命。(2分)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开展“地主交租交息,农民减租减息”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2分)
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2分)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2分)
综上所述,在1921年-1952年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不断调整“三农”问题
政策,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2分)
示例3
论题:1978年-1992年,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改革开放的进行(2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经济上全国普遍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3分)政治上取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适应了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趋势,加强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创造条件。(3分)随后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活跃农村商品经济,进一步突破旧体制的束缚。(2分)
综合上述,1978年-1992年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使农村率先突破旧体制的束缚,为城市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2分)
示例4:1953年-1978年,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示例5: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变化体现了国家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
示例6: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15分)
(1)特点:强调重刑主义;为君主集权服务;以法治文化配合法治改革。(任答两点得6分)
(2)积极影响:适应了社会变革需要;有利于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为商鞅变法打下思想基础。(每点2分,回答三点6分)
消极影响:推崇重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焚《诗》《书》对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破坏。(任答一点2分,答两点3分)
(15分)
(1)不同角度及其目的:政府角度,证明中国“以工代战”(3分);革命角度,号召工友团结起来,进行反帝爱国运动(3分);外交角度,促进中法交流合作(3分)。
(2)作用:为英法提供人力资源;有利于欧洲和世界恢复和平;为战后中国提升国际地位,争取国家权利提供契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历史进程。(任答三点6分)
(15分)
(1)主要贡献:创立革命和教育进步团体;践行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提出“五育并举”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主张;教育改革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的形成;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任答三点6分)
(2)变化:从致力于科举入仕到走上民主革命再到教育救国。(2分)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北洋军阀的混战和割据;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向西方学习);蔡元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蔡元培个人的学识和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能把个人使命与民族命运的结合)等。(任答三点6分,任答四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