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2B铅笔在对应的题号涂黑答案。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李白和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的。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C.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和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第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论述了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第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论证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第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论证,说明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D.李杜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记者:《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小说,它被置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呢?
张庆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
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
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材料二: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庆善认为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大大增强民族的自信力。
B.张庆善认为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能猎奇、猜测它是不是当时政治的映射。
C.加强深入研究并普及《红楼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必将有益于坚定文化自信。
D.张庆善认为《红楼梦》会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只要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就会进一步了解、读懂中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庆善认为当今的年轻人应从文学价值、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角度阅读《红楼梦》,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B.激活《红楼梦》这部经典,不是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而是要让它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和当代社会中。
C.深挖《红楼梦》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符合习近平强调的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D.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红楼梦》绝不能缺席,它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应该成为一个“文化使者”。
6.《红楼梦》在当今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
(三)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苦 恼
【俄国】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
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
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
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咂吧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
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
“鬼把你往哪带啊?往右赶!”
“你根本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四轮马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约纳如坐针毡。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
“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
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
“你想说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
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
“鬼东西!赶车吧,赶车吧。”乘客喊叫道。
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到维堡区后,乘客下了车,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
“赶车的,去警察桥!”驼子用那破锣似的声音叫道,“坐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嘴里吧嗒了几下。这点车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价钱了,只要有主儿就行。
“好了,出发!”驼子还是用他那破锣似的声音说道。
“我的头痛得要炸了,”一个高个子说,“昨天我喝了四瓶白兰地。”
“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我发誓,我说的是真话。”
“如果这也算是真话,那虱子咳嗽也是实情了。”
“这些老爷真够开心的!”约纳笑着说。
“呸,见你的鬼去吧!”驼子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走还是不走啊?难道有你这么赶车的吗?快用鞭子抽它!”
约纳听到了驼子不停地骂他的那些话。高个子开始谈论一个好像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等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他再次回过头去喃喃地对他们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礼拜死了!”
“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快点赶,快点赶!”
“那你就稍微让他振作点嘛,给他脖子一拳!”
“老不死的,听到了吗?我可要揍你了!”
“嘭”的一声,约纳的后脑勺就被打了一拳。
“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乐的老爷。”
“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子问。
“我吗?呵呵,照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可那是一抔湿土。哈哈哈,就是坟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奇怪,一定是死神弄错了,他应该是来找我的,却去找了我的儿子。”
约纳回过身,想讲讲儿子是如何死的,可这时候总算到了警察桥。约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在远处。他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人了。寂静朝他袭来,刚刚稍见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上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
约纳看见一个扫院人,决定和他攀谈几句。
“老兄,几点了?”他问道。
“九点了,你在这干吗?快走!”
“回马店去,”他想,“回马店去!”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约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约纳瞧着这些酣睡的人,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早就回来了。
“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苦恼的原因。”
“去看看马吧,”约纳想。他来到马厩。
“你在吃草吗?”约纳望着自己马儿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吧,你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捞到,那我们就吃干草好了。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马驹儿,可是突然,如果驹儿死了,你不难过吗?”
小马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
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约纳赶车时,因想念儿子而心不在焉,不但没有得到乘客的同情,反而遭到谩骂甚至被打了一拳,说明了人们的冷漠。
B.小说在句式的选用上,特别是对话上较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如约纳吞吞吐吐的话语、断断续续的表达。突显了他欲言又止的矛盾的心态。
C.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既有对主人公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详尽刻画,也没有忽略对次要人物外貌、言行举止和心理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D.《苦恼》在揭示主题的过程中巧妙地采用类比的手法,把“人与马”的神态、处境进行类比,暗示小人物命运像牛马一样,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8.《苦恼》与《祝福》中都多次写到“雪花”,请概括两篇文章中第一次写到的雪花在文中的作用。(6分)
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苦恼》)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祝福》)
9.有人说“客观的叙述,精简的白描和热烈的抒情”构成了《苦恼》独特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燕将守聊城,齐田单围而攻之,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今公行一朝之忿,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且楚攻齐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齐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笑,公闻之乎?今公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能以见于天下矣。为公计,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故其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毙也,公其图之!”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倒椟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B.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C.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D.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以此指居帝王之位。文中指“顾全南方”。
B.万乘,“乘”四马一车,本文指万辆兵车,形容国力雄厚。古时指天子。
C.三战三北的“北”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相同。
D.文中的“颜色”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军攻下齐国聊城,燕将凭险据守,齐国名将田单多年都攻打不下,于是鲁仲连给燕将写了一封信,陈说死守聊城的不利之处,劝他速速解甲休兵。
B.鲁仲连认为燕将如果为一时的激愤牺牲自己,失去了聊城,无法在齐国表现出自己的声威,这不是勇敢;功废名毁,后世不称颂,这不是聪明。
C.齐国权衡利弊之后,认为失掉南阳的害处小,收回聊城的好处大,而且鲁仲连认为聊城已经疲惫,无法抵御齐国的攻打,因此决计要收回聊城。
D.鲁仲连劝燕将像曹沫那样,要能忍受一时的耻辱,才有机会赢得荣誉和美名。现在燕国大乱,君臣失策,正是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的大好时机。
13.把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其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毙也,公其图之!(5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 思
陆游
南郑归来①二十霜,背人岁月去堂堂。
破裘不补知寒早,倦枕无憀②厌夜长。
年少若为评宿士?狂生曾是说高皇。
慨然此夕江湖梦,犹绕天山古战场。
注:①南郑归来:指从战场上回来。②无憀:无所依赖,空闲而烦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二十霜”指时间二十载,“背人岁月”写出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
B.颔联中的“破裘不补”“厌夜长”体现了诗人十分“无憀”的心绪,真切动人。
C.颈联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从而写出了诗人对少不更事、狂妄无知的后悔。
D.诗人将叙述与议论、抒情相融,能够做到情由事出,情至论随,流畅自然。
15.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中用“ , ”写出了昭君生前容貌倾城,死后魂魄无依的凄凉。
(2)韩愈的《师说》中“ , ”,这两句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卡塔尔世界杯赛事正 ① 地进行,除了扣人心弦的“诸神之战”,本届世界杯赛事期间出现的“中国制造”同样 ② 。中国铁建负责承建此次世界杯最主要的体育场卢塞尔体育场;巨力索具负责执行两座世界杯球场索膜结构体系的设计、供货、安装总承包工作;中国电建负责建设卡塔尔地区首个光伏电站,保障世界杯的用电需求;洲明科技为卢塞尔体育场提供LED产品与解决方案;卡塔尔世界杯使用的新能源大巴,由金龙汽车和宇通客车提供;“球迷村”使用的集装箱式房屋来自中国方案;球场通讯设施及联合指挥控制中心的网络设备均为“中国制造”;卡塔尔在全国5处地点建设15座超大型蓄水池由“中国制造”助力;卡塔尔世界杯官方专卖店中60%的商品由中国生产。 ③ ,大到比赛场,小到纪念品,从水电保障,到交通通讯,“中国制造”服务于卡塔尔世界杯的诸多方面,为卡塔尔世界杯的顺利举办 ④ ,贡献“中国力量”。一系列高技术的、系统性的解决,彰显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先进地位,更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瞩目。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下热度很高的议题。大气温室气体的3大元凶中,二氧化碳由于在大气中的含量高,最先得到关注。其实, ① ,当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化之前增加了约50%,而甲烷增加了2倍。同时,甲烷还能与大气污染物如氟利昂等发生反应,产生其他温室气体,造成增温效应的叠加。更严重、更复杂且无法回避的一个矛盾是,作为还原态的甲烷,经过燃烧等化学反应后,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甲烷的出现本身是一种“碳源”,其转化后, ② 。例如,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被认为是固碳的功臣——通过藻类、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态功效显著。然而,据估算,湿地(不含稻田)甲烷的年释放量大约相当于全球甲烷释放量的四分之一。如果忽略还原态的甲烷,“碳中和”讨论只在二氧化碳圈里打转,并以这个视野推导实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和施工图,落实再坚决, ③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和文中“地球之肾”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 连峰去天不盈尺,古松倒挂倚绝壁。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中学生觉得升学无望,天天上课打瞌睡;某高三学生考上北大却又不去报到,连续多次选择复读,只为挣取高额高考奖学金;某中学学生为方便自己,经常把共享单车停在非机动车道上;某大学寝室常常昼夜游戏,视逃课为家常便饭;某大学毕业生,低层次工作瞧不上,高层次工作干不了,就通过网络做牟取暴利的校园贷;某青年为成网红,假称徒步西藏……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新时代的青年应承担怎样的使命呢?请联系社会现实,以“我们的使命”为话题,写一篇国旗下的演讲稿。
要求:①学校统一为“复兴中学”;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遂宁中学高2024届第三期期末模拟监测
语文参考答案
1.C(“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原文说“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2.D(“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论证”错误。第④段是从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并无对比之意。)
3.A(B项,“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错误。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C项,“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D项,“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无中生有。)
4.B(“而不能猎奇、猜测”错,说法绝对,原文是“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
5.B(“不是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逻辑关系错误,原文“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是递进关系,选项变成了并列关系。)
6.①《红楼梦》象征着民族的精神,厚植着文化自信的底蕴,能帮助我们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力;②帮助了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社会、人生等的认识,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③它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读懂中国。
7.C(次要人物没有心理描写。)
8.①渲染了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了冷酷的背景(环境本身),衬托主人公约纳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与凄冷(人物形象),为下文他的悲惨生活做了铺垫(情节结构)。②《祝福》中的“雪花”给热闹的“祝福”营造了阴冷不祥的氛围(或以寒冷的“雪花”反衬热闹的“祝福”)(环境本身),为下文祥林嫂的悲惨死去起了衬托的作用(人物形象),并与结尾处的“雪花”首尾照应(情节结构)。
9.①客观的叙述: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对约纳的言行举止和内心活动进行如实的交代,并没有进行评价,从而使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等更多的内容,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判断,创作手法客观。②精简的白描:文章开篇就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例如对约纳等客时魂不守舍的“一动不动”的静态描写以及开始载客时“抖缰绳”“眼珠乱转”的动态描写,一静一动,寥寥数笔,就准确展现了约纳内心的苦恼,也为下文诉说其丧子之痛作了铺垫。③热烈的抒情:文章在写约纳目送三个青年后,作者以反问发端,直接站出来代替约纳直抒胸臆,深化了对人情冷漠的旧制度的批判的主题。
10.D(首先,根据句意进行判断,“计不顾后”意为“不考虑将来”,句意连贯,应断开,故排除A、C;其次,根据句式进行判断,“功废名灭”后断开。)
11.C(前一个北指失败,后一个北指溃败的军队)
12.A(由“齐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可知,“多年攻打”错误。)
13.(1)因此,他的功业可与三王(禹、汤、文武三代圣王)争高下,名声与天地同存亡(并存),希望您能加以考虑!
(业∶功业;争流∶争高下;毙∶存亡;其:希望。每处1分,句意1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谨:认真地;申:讲、告诉;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颁白:头发花白。每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燕国进攻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燕将留守聊城,齐将田单围攻聊城,士卒死伤惨重而城久攻不下。鲁仲连于是给燕将写了一封信,把信绑在箭杆上,射进城中,信上说:“我听说聪明的人不去做违背时势、有损利益的事,勇敢的人不去做怕死而毁掉荣誉的事。现在您为一时的激愤牺牲了自己,失去了聊城,并没有在齐国表现出自己的声威,这不是勇敢;战功被废弃,名誉被毁灭,后世不称颂,这不是聪明。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齐国已无心南顾,认为失掉南阳的害处不如收回聊城的好处(大),所以决计要收回聊城。齐、燕在聊城已相持一年,聊城已经疲惫,我认为您是无法抵御的。齐国必然要在聊城决一胜负,您千万不要犹豫不决。现在燕国大乱,君臣失策,上下糊涂,燕将栗腹率百万之众,却连打五次败仗,万乘的燕国被赵国围困,国土削减,君主困窘,被诸侯所耻笑,您可曾知道?现在,您以残破的聊城与齐国大军对抗,整整一年不能解围,您的军事才能已经显示给天下了。为您考虑,不如停战休兵,保全装备,去回报燕王,燕王必定高兴。民众看见您将如同见到父母一样,朋友会兴奋地夸奖您,您的功绩可以显扬。您对上辅助孤立的国君,以控制群臣;对下养育百姓,帮助游说之士,改革政治,移风易俗,功成名就可以传闻于天下。而且我听说,专门注意细枝末节的人,是做不出有威望的大事的;不能忍受小耻辱的人,是建立不起荣誉和美名的。从前,曹沫做鲁国的将军,三战三败,失地千里。如果他脚不离开战场,不考虑将来,出战只知拼死拼活,则不过做一个战败被擒的将领罢了。曹沫认为战败被擒的将领,不是勇敢,功业废弃,名声泯灭,后世无人称道,不是聪明。所以曹沫不顾三战三败的耻辱,退而与鲁君合谋,曹沫把这当作自己的际遇。齐桓公是诸侯之首,被诸侯朝拜,而曹沫凭着一支宝剑,便挟持桓公于柯邑的会盟坛上,面不改色,义正辞严,三次战争所失的土地,一天就完全收复,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声威远及吴、楚,名声传到后世。因此,他们的功业可与禹、汤、文武三代圣王争高下,名声与天地并存。希望您能加以考虑!”燕将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于是停止战斗,收拾行装,撤军而去。所以,解除齐国聊城之围,拯救百姓免于死亡,这都是鲁仲连游说的功劳啊。
14.C(颈联通过设问手法,表明了自已年少时志向远大,而不是“少不更事、狂妄无知”,更没有后悔之意。)
15.①对光阴逝去的感慨。首联写南渡归来二十多年,但岁月无情,任由光阴逝去,有着无尽的感叹。②对现实无奈的感叹。颔联写现实中只能是无所依赖,十分烦闷,夜不成寐但又无可奈何之态。③惦念着边防战事,抒发报效祖国之志。尾联写自己虽然身在江湖,但做梦依然是想着上战场,能够报效国家。
16.(1)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①如火如荼 ②引人注目/引人瞩目/举世瞩目 ③总而言之/一言以蔽之 ④保驾护航
(如火如荼: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保驾护航:保护某事物能让其能正常发展。)
18.一系列高技术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彰显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先进地位,更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和尊重。
(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成分残缺,在“解决”后加上“方案”;②语序不当,交换“瞩目”和“尊重”。)
19.①“负责承建……负责执行……负责建设……”,句子结构相似,构成排比句式。(1分)②句式整齐,朗朗上口,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增强了语势。(1分)③阐明了中国企业在本届世界杯中输送出了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也表达了“中国制造”在本届世界杯基建中的重要作用。(1分)
20.①甲烷同样应受到关注 ②又是另一种“碳源” ③仍难免会出现遗漏
(①此处对应“二氧化碳由于在大气中的含量高,最先得到关注”提出观点,结合“而甲烷增加了2倍。同时,甲烷还能……”可知是说甲烷也需要关注,故填“甲烷同样应受到关注”。②此处说是对上面内容的阐释,结合“作为还原态的甲烷,经过燃烧等化学反应后,会转化为二氧化碳”可知,转化后还是碳源,故填:又是另一种“碳源”。 ③此处承接前文还原态的甲烷“碳源”的特点,呼应“忽略还原态的甲烷”,谈推导实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和施工图就会有遗漏,故填“仍难免会出现遗漏”。)
21.A(“地球之肾”,比喻,把“湿地”喻为“肾”。A.“泉流”,比喻,把“琵琶声”比喻为泉水流动的声音;B.“不盈尺”,夸张;C.“花溅泪”,拟人;D.“管弦”借代,代指乐器奏出的音乐。)
22.立意:
1.青年在担负时代使命中成长。
2.青年承担使命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
3.涵养家国情怀,方能承担使命。
4.强化青年担负时代使命的责任。
5.时代使命不可逃避和推托。
例文:
做一名特立独行的当代君子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国旗下讲话。
大家或许还记得钱理群先生对“极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警告,记得李镇西老师关于“这个优生打了谁的脸”的辛辣讽刺。然而多年过去了,这些现象依然时常见诸报端:某生为挣取高额高考奖学金,连续几年考上北大,又弃之不顾;某大学寝室常常昼夜游戏,视逃课为家常便饭;某青年为成网红,假称徒步西藏……
同学们,这些都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样子,时代的接力棒即将交到我们的手里,时代呼唤我们抵抗流俗,做一名特立独行的当代君子。
特立独行的意思是志向高洁,不同流俗。因此,特立独行的当代君子是有定力的,这种定力让我们经得住花花绿绿世界的诱惑,而不至于被流俗裹挟着随波逐流。特立独行的当代君子的定力首先表现在看轻流俗看重的东西,无论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奇装异服,还是让人难以自拔的王者荣耀;无论是为获得出国留学推荐资格而做出的媚态,还是为挣取高额补习费而一再补习的疯狂。作为特立独行当代君子的我们,是不屑在这些方面浪费精力的,满地的六便士,我们愿意选择抬头看看月光。特立独行当代君子的定力还表现在看重流俗看轻的东西,读书与娱乐,实干与空谈,尊师重教与羞辱老师,精神高度与追名逐利,我们都有着清晰的抉择。
同学们,面对流俗,特立独行的当代君子会时常仰望星空,历数特立独行的古代君子们用责任和担当创造的精神坐标,从而明确我们的使命与方向。无论是烛之武夜缒而出的不计前嫌,还是老臣触龙毅然劝谏赵太后的远见卓识;无论是信陵君救赵保姊的家国大义,还是杜甫登高悲秋的忧国忧民;无论是张载立心、立命的殚精竭虑,还是顾炎武有责任于天下的宏阔胸襟,还是孙中山愿诸君将振兴中华的责任置之肩上的谆谆劝勉。这些历代君子创造的精神坐标具有强大的磁场,吸引、感召着在秦砖汉瓦之上仰望星空的我们,让我们离流俗越来越远,离特立独行的古代君子越来越近。通过这些精神坐标,作为特立独行当代君子的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来路,从而更加清晰地明确自己的使命与方向——有责于国家。
面对流俗,特立独行的当代君子有着强烈的羞耻心,我们既以“为所不当为”为耻,又以“不为所当为”为耻,在羞耻心的驱动下,作为特立独行当代君子的我们,在与流俗的抗争上,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我们都是敢做、敢为的人。面对摔倒的老人,我们不会再三犹豫,而是果断地将他扶起;面对校园欺凌,我们不会躲躲闪闪,而是该动口时就动口;面对痴迷于游戏的室友,我们不会视而不见,而是循循劝导;面对考试弄虚作假,我们不会视而不见,而是毅然检举;面对耻学于师的言论,我们不会随声附和,而是大声疾呼“古之学者必有师”;面对险恶的疫情,我们不会信谣传谣,而是建言出力……
责任召唤,使命必达。梁任公先生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其责任和使命,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履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抵抗流俗,做一名特立独行的当代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