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17:2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散步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受到长辈的百般呵护,宠爱。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引导学生发掘本文主旨,感悟亲情。
教学工具
教案、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能力目标:学习“以小(故事、细节、情节)见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的写作方法。领悟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问答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同学们看到大屏幕,这些都是老师拍到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有情侣、有夫妻、有母子、也有一家三口,同学们来大声告诉我,他们这是在干什么?(生答:散步)是的,这个场景我们肯定也经历过,同学们回忆一下,在美好的夕阳下,阳光拉长你和家人的影子,在这些时候,你和你的家人会聊一些什么呢?(生答:学习、生活)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课堂新授
1.介绍作者
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得“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步》、《花样年华》,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
2.一读课文,规范字音。(学生轮流朗读)
字词识记
嫩芽(nen) 霎时(sha) 拆散(cha) 熬过(ao) 分歧(qi) 水波粼粼(lin)
3.二读课文,自读课文,强化理解。(学生轮流朗读)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三读课文,思考问题:
一问: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两个字概括课文)
明确:散步。
追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散步?
明确:时间:初春 地点:田野 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再问: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两个字概括)
明确:分歧
追问:什么分歧?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存在这个分歧?
明确:母亲的心态——求平稳;儿子的心态——猎奇
三问:谁来解决分歧?为什么?
明确:我。因为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追问:分歧时如何解决的 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明确: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其实,这里是一对难以决断的矛盾,就是尊老和爱幼,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该如何决定?其实应该顾老的一头。因为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四问:最终选择了哪条路?为什么?
明确: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追问: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明确:对孙子的疼爱
(最终,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五问: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说的线索,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事呢?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结构:“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六问:这篇课文通过一家祖孙三代散步,描写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婆媳情,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家人间“相亲相爱”或“互敬互爱”(板书:相亲相爱)。
5.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怎么样?各是怎么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找到课文原文后,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我”——孝顺(板书:“我”---孝顺)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才应该多走走。”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语言描写)
我在此时设置了一个疑问: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文中的“我”是很孝顺的,很听母亲的话,母亲本不愿出来,我为什么此时却没有听从母亲的意见?这与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不相违背呢?
明确:我正是因为母亲年老体弱,所以才劝说母亲多走走。我对母亲的想法不是消极的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这样更能体现出我的孝顺。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C:“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我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动作描写)
母亲——慈爱(板书:母亲——温和慈爱)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表明,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语言描写)
B:“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小孙子的心愿,体现了母亲的温和慈爱。动词“摸摸”足以看出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儿子——聪明伶俐、乖巧懂事(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A:“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说明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
B: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说明儿子乖巧懂事。
妻子——贤惠(板书: 妻子——贤惠)
A:“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总是”表现出妻子的贤惠。
【写作特色】:一次平常的散步,一点小小的波折,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板书:“小”“大”)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板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学们来说说看,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这种以小见大的事例?
三、课堂小练
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亲情无处不在,它不仅在莫怀戚先生的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每个人的心中,只要你用心观察。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写自己家庭中的亲情故事。(运用人物描写方法)
四、拓展延伸
父母的身教胜于言传。责任和孝心会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中年人(我和妻子)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的承接,还是给下一代的示范。生命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
听了同学们的感悟,老师也有很多感慨,就用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吧。
如果有一天
我们的父母也老成了我们的孩子
我请你,请你们,也记着做他们的父母
像他们曾经对待我们一样,藏起生活的艰辛与坎坷
微笑地为他们撑起一片温馨的天空
请记得摊开他们的手掌
数一数上面的千沟万壑…
这样
我们的生命原野就会永富春意
我们的生命就会永远朝着那无限的绵长的路走去
五、课后作业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洗洗碗、扫扫地、陪陪父母,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