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当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结合朗读,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感受“愁心”。
3.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体会诗人情感与诗词神韵。
难点:通过想象体验活动,体会诗歌中典型意象的运用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想象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午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提起唐朝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歌呢?和老师一起来回顾一下。当我们抬头仰望明月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吟诵那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我们被瀑布的壮美所震撼时,会想起他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我们提起他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时,脑中立即浮现那首《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的诗作还有许多,我们都知道,李白是唐朝最负盛名的诗人,被称为“诗仙”,一生创作大量的诗歌作品,现存诗歌1010首。今天我们还要再来要学习一首李白送给友人的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播放PPT)
二、初读:初晓诗意
(一)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齐读诗歌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注意学生读诗的特点,进行适当点评。
(二)释题
师:有哪位同学能够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预设: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写了这封信寄给远方的他。
师:说得挺好,能按照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个题目吗?
明确:(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强调停顿,并明确标题交代了哪些信息:事件、地点、人物,起因。
(三)范读
接下来听老师范读一遍,听的时候注意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何不同。(师范读)
师:老师读的怎么样?(有感情)因为我读懂了诗人的所写之景和所写之情,所以情感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你们想不想把这首诗读懂并朗读出情感?(想)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又抒了怎样的情。
三、再读:感悟诗境
(一)解读诗歌的一、二句,赏析“杨花、子规”两个意象
1. 我们来读诗歌的一二句,齐读。有谁能和我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预设: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听说你被贬到龙标,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师:说的不错。
2. 作者听闻好友被贬是什么心情?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预设:这两个字是“听说”的意思,有一股惊讶的感觉在里面。李白似乎是突然听到,被惊呆了。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有点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所以感到震惊、忧愁、愤懑等;听到朋友要去到比五溪还要遥远的龙标,五溪是指湘黔交界处的五条溪水,在唐代,这一带当时还是蛮荒之地,而好友要去的地方是比这蛮荒之地还要遥远的龙标,怎能不让诗人嗟伤呢。
师:通过杨花和子规来表现的。杨花和子规这两个意象在诗歌中传递自己独特的情感。
补充:杨花的特点 子规的故事
(1)杨花(落尽):漂泊无依
明确:首先,杨花点明时令,暮春时节,杨花落尽,说明美好的事物将尽(所以读这个尽的时候要重读),渲染悲愁氛围,其次看到柳絮飞落,随风飞舞,李白想起了他的朋友,他的朋友被贬,离开京城,贬到湖南,就如同这飞絮离开枝头一般,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所以李白此时的心情应当是?(悲愁)。
(2)子规(啼):哀愁
子规,在历史典故当中,杜鹃啼叫会流血的,传说是望帝杜宇所化,杜宇死后心系子民,日夜悲啼,李白对朋友被贬谪的悲痛,心也仿佛在滴血一般。(所以我们读这个啼字的时候声音要稍微延长一点)。而且子规这个意象在古诗当中多用来烘托哀愁。
3.如果将此诗拍成M V,你来做导演,用诗歌的第一、二句布景,再现李白当时和友人分别的场景,你们将会呈现出一副怎样的画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来说一说。
预设:杨花纷纷飘落,杜鹃在枝头悲伤地啼鸣,惊闻你被贬到龙标,我内心感到无比痛苦。
师小结:作者借杨花和子规这两个典型意象,除了点名诗歌时令,更重要的是渲染了凄苦悲凉的氛围。所谓不言愁而借景物,愁意自现,这种写法叫什么?板书(借景抒情)让我们带着这种哀愁把再来把第一句齐读一遍,注意重音。
四:精读:品味诗情
解读诗歌的三、四句,赏析“明月”意象
1.除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悲啼的子规,还有什么与王昌龄相伴?诗人又借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明月)先把这句诗读出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托给明月呢,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李白和王昌龄有什么样的处境,请看资料补充。
(补充背景资料)
王昌龄, 生于唐代武则天圣历元年,年长李白四岁,和李白是知交好友,其于开元十五年考中进士,先任汜水尉、校书郎、江宁丞,时人称赞其为“诗家天子王江宁”,指其诗作之高妙。天宝七年,因“不护细行”贬为龙标尉。
天宝元年,李白供奉翰林。后来,因为杨国忠和高力士等谄臣的诬蔑陷害,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逐出京城,二人的命运可谓极为相似,正所谓同病相怜是也。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即是作者在赐金放还之后,听说王昌龄“左迁”龙标尉的消息以后所写。
2.师:从资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李二人可谓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当时的处境,以及诗中的此情此景,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段李白和王昌龄二人之间望月的对白?如果李白望着明月,会对王昌龄说些什么?而王昌龄收到信,望着明月,又会回复李白什么?尝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先写下来,然后同桌之间互相对白。(可请二人上讲台表演)
预设一:王兄,你过得还好吗?你知道我多么牵挂你吗?我托月亮带来了问候,在此,我要深深祝福你!
预设二:昌龄兄,我与你深厚的情谊我记在心里,我让明月捎去对你的祝福,虽然你现在被贬为龙标尉,但是,只要你能为官造福,就是一个好官。
预设三:昌龄,别难过,不管身处何地,身兼何职,只要有一颗报效国家的心,那就是一个好官,为民服务,你就会感到快乐,振作起来!
师:如果你就是王昌龄,读到这样的来信,你望着月亮,会回复些什么?
预设一:李兄,你不愧是我的朋友,你这样关心我,我虽然被贬异乡,但收到这样的诗,心里十分温暖,我为有这样的一个朋友而自豪。
预设二:李白兄,多谢关心,小弟不胜感激,有你这么一个朋友,是我一辈子的福呀!
预设三:李白,我的好兄弟,谢谢你的关心,我一定会做好工作,不辜负你的一片心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鼓励学生带着情感把诗歌当场背诵下来。)
师:刚刚同学们已经置身诗境,切身体会明月所寄托的王李二人之间的丰富情感。其实明月因其皎洁,往往象征着纯洁、高尚;又因其不受时空的限制,随处可见,因此古人多有望月怀远的诗作,明月便成为了思乡怀人的典型意象,这些便共同构成了中国诗坛上的月文化。我们来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京口瓜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师:这些诗句都有什么共同点——借明月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
3.明确方法
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这首诗,刚刚通过分析,我们明白诗歌的第一二句是借“杨花、子规”这两个意象来渲染愁心,后两句借“明月”这个典型意象来寄托愁心,所以古诗中诗人的情感往往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出来的,我们要学会分析景物的特点,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情境,从而把握情感。同学们会背这首诗了吗?我们来试一试怎么样?(全班齐背诗歌)
五、群文阅读:积累拓展
过渡语:在李白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对天上那一轮明月的一往情深。刚刚老师也提到,在中国的诗坛上,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请同学们看课后练习五这几句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朗读诗歌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读整句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大家注意下,为什么作者认为,月是故乡明呢?怎样理解这个“明”?
明确:月亮代表着思乡怀人,我们可以读出诗人此时正在思念——故乡,正因为对故乡充满了无限思念,所以他觉得还是故乡的月亮最明亮,实际上是同一轮明月,但是因为诗人赋予它的情感,它便变得与众不同。现在能把整句诗的意思说一说了吗?
生:从今晚就开始进入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二)读整首诗
除了思乡之情,这首诗还表达了其他的情感吗?我们再来读一读整首诗。
明确:这首诗除了思念故乡,还有对亲人的怀念。我们是通过分析明月这个意象,进而把握整首诗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明月”是我们打开这首诗的“钥匙”。你们能利用这把钥匙,打开下面这几首诗吗?课后请同学们完成《玩月城西门廨中》《蝶恋花》《水调歌头》这三首诗的赏析。
六、总结全诗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通过想象置身诗境,明确了诗人是如何借“杨花”、“子规”等景物来抒发情感;也掌握了“明月”这个典型意象抒发的典型情感,通过群文阅读体验了诗歌当中的“月文化”,希望你们平时多积累写月的诗句或诗歌,成为一个月下有情思的人!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景 情
杨花
子规 愁心
明月
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