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2023年1月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美学身处新的历史方位,需要新的讲述,以推进学术、提升美育。关于如何讲述中国学问,哲学家冯友兰认为有"照着讲"和"接着讲"两种讲法:哲学史家是"照着讲",依照哲学史上的先贤大哲讲述,忠实于中国思想传统的历史论断;哲学家则不能仅限于此,以史上哲学家的讲述为起点,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反映新时代精神,这就是“接着讲”。
随着时代发展,学界对美学理论研究的认识不断推进。21世纪中国美学在“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基础上,还要“新着讲”,即在创造性吸收前辈学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丰富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北大教授朱良志近年的学术成果可谓是对“新着讲”的尝试。其最新出版的《一花一世界》至少可从三方面,让人认识到中国美学“新着讲”的可能。
其一,在关键概念上,挖掘并提炼中国原创美学思想。学科美学本是舶来品,在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多位前辈美学家推介下,逐步在国内发展起来。美学以及美学思想,在中国自古就有,如今呈现出开放发展的可能性。20世纪迄今的学界成果,中国美学叙述借鉴西方学说,在挖掘中国本土美学思想方面做出开创性成果。作者认为,从大环境、大文化视野看,美学研究者要有更开放的心态。人文社会科学在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时,应该有新的思考,要跳出过去的思路,将现代人的生活感受和思考容纳进去。作者非常重视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和艺术精神的再发现。他认为,“小中现大”“真性”“天趣”“时间性”等,都可以成为中国美学新讲述的重要命题。
其二,在研究方法上,深入挖掘古人艺术哲思的吉光片羽。中国古人的美学和艺术思想多以短篇、散论甚至只言片语形式留存,但体现着中国人丰富精粹的艺术见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当代学者要沙里淘金,以现代的逻辑叙述将其重新串联和解读出来。作者多年来深研古籍,整理散落在古人诗、书、画以及各种笔记文论中的思想精华,重新提炼,以其诗意的语言完成新的美学叙述。“一花一世界”是中国诗人、艺术家泛舟于知识瀚海时,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所表达的“以小见大”“小中现大”思想,是诗家吟唱、画家表现的主题,也是书法、音乐、戏曲、建筑、园林乃至篆刻、盆景等传统艺术创造所潜藏的精神追求。《一花一世界》所讨论的问题,在中国传统艺术哲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其三,该书雅俗共赏,适合当代人理解中华美学的精神内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向往更美好的生活,对美的追求不断提升,科技发展助力中华美学精神走向普及和深化。作者朱良志的美学普及读物《曲院风荷》《中国美学十五讲》《中国文化读本》等,都秉承雅俗共赏的美学叙述脉络,在娓娓道来中引导读者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
中国古典艺术蕴含诸多积极的、有现代意义的精神养分。从中摘取富含活性的美学元素,构述新时代的中国美学,是学术使命也是时代课题。中国美学“新着讲”,还需要更多学人的共同努力。
(刘丽娜《中国美学可以“新着讲”》,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照着讲""接着讲"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当今中国美学应该"新着讲"。
B.中国古人的美学和艺术思想是吉光片羽,以短篇、散论或只言片语形式留存。
C.朱良志的诸多美学普及读物,都不同程度地秉承雅俗共赏的美学叙述脉络。
D.作者认为要从中国古典艺术中撷取活性美学元素,构述新时代的中国美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便提出中国美学需要新的讲述的观点,介绍“照着讲”“接着讲”,其目的是突显“新着讲”更具美学意义。
B.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主体部分内容上层层递进,从三个层次来论述中国美学可以“新着讲”的可能。
C.文章主要以《一花一世界》为例来论述中国美学可以“新着讲”的观点,引《曲院风荷》等读物为例使文章举证不单调。
D.论述"在关键概念上,挖掘并提炼中国原创美学思想"时,作者用西方学科美学跟中国美学进行对比,给人印象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哲学史家的"照着讲",是依照哲学史上的先贤大哲来讲述:"接着讲"则是以史上哲学家的讲述为起点,有发展,有创新。
B.《一花一世界》可从多方面让人认识到,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能。
C.学科美学是舶来品,在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多位美学家推介下,逐步在国内发展起来,如今呈现出开放发展的可能性。
D.朱良志多年深研古籍,整理古人诗、书、画等的思想精华,重新提炼,完成新的美学叙述,从《一花一世界》中可窥其一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国家重要湿地50处。
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及其专项规划,湿地保护规划以“三区四带”为总体布局,结合我国湿地保护管理现状,提出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落实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实施保护修复工程、强化湿地资源监测监管、加强科技支撑、深度参与湿地保护国际事务等6项重点任务,以及出台保护国家重要湿地的相关政策,实施30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完善湿地标准体系等16项具体任务。
(摘编自《2025年我国湿地保护率将达55%》)
材料二:
在与《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同期举行的国际湿地展上,中国湿地保护成就得到广泛关注,许多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中国在湿地保护领域取得的进步,以及开展国际合作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11月5日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两地拉开帷幕。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认真履行公约责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各缔约方广泛合作。据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介绍,中国为42个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培训,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国际湿地展上中国湿地保护成就令人瞩目》)
材料三:
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共7章65条,是我国首次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的专门立法。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湿地保护制度建设,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同时,我国在湿地保护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等。
2021年1月20日,湿地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有利于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建立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为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法治保障。
(摘编自《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材料四:
生活中,人们会看到一些湿地经过修复后样貌发生明显变化。有的被修复湿地植被丰茂、水域幽深,碎石步道在丛林里穹弯绕绕,围堤形成的人工岸线外是白金色的沙滩:没有被修复的湿地,往往呈现连片的淤泥质海滩,随季节涨落的水域,从高处俯瞰仿佛是荒地,而这正是候鸟赖以觅食、停歇、繁殖的栖息地。
单纯从游客的角度,前者无疑更受欢迎。但从候鸟的需求来看,或是从湿地保护的角度出发,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然而目前,有的地方在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时,由于缺乏正确理念指导,缺乏湿地修复应有的边界意识,在无意之中把湿地保护变成了对湿地的侵占,造成某些候鸟栖息地丧失。
保护湿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生态更美好。在此过程中,需注意把握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合理有序开发利用。
摘编自《湿地修复要有边界意识》)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培训,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认真履行公约责任,对世界作出贡献的表现。
B.2022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是我国首次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的专门立法,体现了我国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C.要想建立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为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法治保障,就要考虑到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立法。
D.有的被修复湿地植被丰茂、水域幽深,碎石步道弯弯绕绕,人工岸线外是白金色的沙滩,这种修复不符合候鸟的需求,但对湿地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5.下列做法中,不属于对湿地进行有效保护或管理的一项是(3分)
A.在大江大河沿岸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等,以形成湿地保护网络。
B.大力发展不投饵的近海贝类藻类养殖、大水面放养、稻渔综合种养等健康养殖模式.
C.将红树林保护纳入湿地保护规划,同时兼顾当地居民生活及候鸟停歇觅食地等需求.
D.增加湖泊蓄水量,提升草原植被盖度,流域80%以上面积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原真性。
6.怎样才能有效遏止湿地开发中的一些乱象?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第一次狩猎
【美】阿瑟·戈登
父亲笑容可掬地问道:“我的棒小伙儿,都准备好了吗?”
杰里美忙不迭地点头,戴上十指防护手套,笨拙地拿起那支陌生的猎枪。
说完,父亲推开门,冷空气像小刀子一样猛地卷人,父子俩毫不畏惧地钻进黎明前的夜色中。
天出奇的冷,呼出的气息瞬间凝成一团白雾,举目望去,一望无际的沼泽,透明的水塘,在辽阔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旖旎。
若换作平时,杰里美一定会要求父亲等一下,他要用相机把眼前的美景记录下来。可今儿不行,今天是他的生日,14岁的杰里美要正式学习狩猎——猎捕野鸭。
其实,杰里美非常厌恶狩猎,虽然,在父亲的教授下,他学会了射击,但他一点儿也提不起兴趣来,每次看到父亲捕获的猎物,他的心都在隐隐作痛。
他对父亲的这次捕猎野鸭计划很抵触,不过他还是决定顺从父亲的决定,祖上的规矩,男子汉不能不会狩猎。
他尾随着父亲,蹑手蹑脚地来到一处便于伏击的地方——那是一个逼仄、面向海湾的小深坑。坑里横着一张湿漉漉的长条凳,旁边放着一个锈迹斑斑的弹药架。
只见父亲爬出土坑,艰难地在土坑四周水域布置着屏障。
天际泛白,水面也一下子亮了起来,目之所及,一群野鸭在晨曦中,披着金光徐徐地飞了过来。杰里美的心莫名地抽搐了一下,心脏仿佛提到了嗓子眼,甚至都快不能呼吸了。
为了摆脱恐惧,他拿起相机,拍了一张父亲身披银光的照片。拍照是他的最爱,拍完后,他把相机放在弹药架上,顺手拿起了猎枪,以掩饰心中的恐惧。
父亲布置完屏障后,深一脚浅一脚,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回来的,半蹲下的父亲,鞋子还在不断地往外溢水,两只手沾满污泥,青筋暴突。
“先把子弹上膛,等它们飞到你头顶的时候再上膛就来不及了。”
在父亲的注视下,他极不情愿地装上子弹,然后把枪膛合上。
“记着,你先开枪。”父亲激动地说,“你是知道的,我等这一天已经等了14年,儿子,就今天,只有我们爷儿俩,这是你的荣耀······”
话音刚落,父亲突然把枪架好,同时把右眼眯了起来,做瞄准状。
“看到了吗?远处有几只野鸭正向我们这边飞来,你把头压低,听到我的口令后立马开枪。”
眼前的一切,让杰里美的心再次痛了起来。他整个身子仿佛伴随着心在跳动,他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野鸭啊,野鸭,你们千万不要飞过来啊。此刻,真希望时光能够静止,这样它们就会,定格在那里,不会飞过来了。
可是,它们真的飞过来了。
“哇,有四只黑色的雄鸭,”父亲激动地说,“领头的那只,是绿头雄鸭。”
野鸭越飞越近,杰里美清晰地听到了野鸭翅膀的扑扇声。
“准备!”父亲低语道。
野鸭终于飞进了伏击圈。
三米,两米,一米……
“开枪!”父亲厉声道。
杰里美缓缓地将枪口举起,他的手指只要轻轻一扣,就足以触动那致命的决定生死的扳机。
犹疑间,领头的绿头雄鸭看见了他们父子俩,受惊的野鸭忽地腾空而起,四散飞去。他的脑际,还回荡着父亲“开枪”的命令声,父亲所希冀的子弹穿膛而过的“砰”的爆破声并没有响起。
野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离了猎枪的射程。它们只在眼前停留了片刻,悬浮在生死之门外。
整个世界瞬间安静下来,一阵风猛地吹过,芦苇荡沙作响。杰里美垂头丧气地握着猎枪,不敢直视父亲的眼睛。
“嗯,你这个家伙。”父亲带着责备的口气说,“怎么会这样?明明可以,野鸭近在眼前;你却不开枪……”
杰里美没有回答父亲的疑惑和愤怒,他拨回保险栓,把猎枪立在土坑边。
“因为,它们也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它们也像我一样,有父母,有姐妹,有兄弟,我不想让它们失去亲人,我真的不想……"说完,杰里美竟然伏在长条凳上,埋头哭了起来。
一个隆重的、代表男子汉气概的仪式,就这样顷刻间破灭了,杰里美想,他在父亲心中的形象也崩塌了,他曾经有一个机会,但他放弃了,他成了失败者。
父亲沉默不语,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俯下身对他说:“我的孩子,现在有一只针尾鸭飞过来了,要不要再试一下?”
杰里美依旧埋着头,带着哭腔说道:“不用试了,我下不去手,我真的做不到。”
“麻利点儿。”父亲喊道,“要不,真的来不及了,给,拿着!”
他犹疑地抬起头,父亲把照相机塞进了他的手里。
“快!快!快!拍它。”父亲兴奋地说,“它可不会一直停在那里。”
不远处,只见一只针尾鸭正在戏水啄食,父亲猛地击了一下手掌,针尾鸭应声弹射而起,水花四溅,双脚紧缩,项头高昂,双翅齐展,波光闪闪,转瞬间,针尾鸭不见了踪影。
杰里美激动地抱住父亲,说道:“我抓拍到它了!我抓拍到它了!”
父亲拍了拍杰里美的肩膀,说道:“孩子,你真棒。”
此刻,他深情地望着父亲,父亲的眼里饱含泪水,眼里是满满的骄傲、感动、支持和爱。
“孩子,我虽然喜欢狩猎,喜欢追逐,喜欢驰骋,但并不意味着你也一定要喜欢这些,做人最重要的是坚持原则和对万物的爱,有时候,不强求自己去做一件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更需要勇气。”
父亲顿了顿,虔诚地说:"你可以教我用这台照相机拍照片吗?"
(2022年第13期《小小说选刊》,菲菲译)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为儿子杰里美精心规划了捕猎计划,可杰里美非常讨厌捕猎,父亲的这次行动他非常抵触,但迫于父亲威严,杰里美不得不顺从了父亲。
B.小说多处语言运用有特色,"三米,两米,一米……",营造了野鸭离伏击圈越来越近的紧张气氛,“快!快!快!”独词句,节奏感强。
C.小说在描写景物时往往采用多种手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与本文中都有体现,本文在描写景物时采用了动静、视听、远近等手法。
D.面对从远处飞来的野鸭,杰里美没听从父亲“开枪”的口令,让野鸭飞离了,父亲的疑惑愤怒与后来的骄傲感动,体现父亲对儿子态度的变化。
8.杰里美在第一次狩猎中流露出了哪些心理?请简述。(6分)
9.小说标题,有人认为可换成“勇气”,你选择哪个?请陈述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遣之女乐二八①与良宰②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国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让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珠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塞人岂责子之今太子必如塞人也哉? 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③也。
(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①二八,指两队,古典礼乐舞以八人为一队。②宰,膳宰。③数,道数,情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B.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C.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日/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D.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生缚而禽之"与"今卒困于此"(《项羽之死》)两句中"卒"字含义相同。
B.“往视齐寇”与“子孙视之不甚惜”(《六国论》)两句中“视”字含义不同。
C.“为王视齐寇”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为”字含义不同。
D.“皆试引之”与“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两句中“引”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缪公时,西戎族非常强大,戎王却不知秦缪公送女乐与良宰的意图,终日沉迷酒色,还曾经射杀近臣,结果他落得被秦军生擒的悲惨下场。
B.宋王多次把派去察看齐寇的人杀了,最后派去的那位使者在听取他兄长的话之后,心里很矛盾,选择了谎报,最后却因此得到了赏赐。
C.齐王让淳于髡做太子的老师,淳于髡婉言拒绝他,表示自己难当此任,希望齐王挑选国中德高望重的人出任,为此,齐王又再次劝说。
D.齐宣王喜欢射箭,喜欢别人说他能用强弓,他弓力不过三石,他身边的人却骗说他弓力不下九石,如此,齐王终身都误以为自己弓力九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5分)
(2)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山居即事①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②,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③。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挨。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熟。
【注】①本词是作者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写于庆元三年(1197)闲居铅山时。②鸂鶒(xi chi),水鸟,又名水鸳鸯。③斛(hà),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后又改为五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从景物入笔,写鸥鸟与水鸳鸯,以动衬静,突显了山村环境的幽静。
B.词人读《离骚》痛饮以浇胸中块垒;赏竹啖肉句,流露出词人豁达情怀。
C.写飞泉,运用借代与夸张手法,与"一泓澄绿"比,画面显得更有动感。
D.“点破”描摹出鸥鸟轻盈的情态,“争”写出了群鸟戏水的热闹的场景。
15.本词下片和陆游诗《游山西村》在情感上有不少相似处,请简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诗歌中常能看到江、河的意象,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与杜甫诗《登高》中“________”,均写到了江。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当年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沦陷区
的人民,如今竟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一文中,开头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滕子京的政绩,
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之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当我们试图与每一座城市对话,感受每一座城市的心跳,品读每一座城市的成长历程时,歌曲成为了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城市历史文化的大门。
有一些城,讲述的是从荒芜到繁华的故事。如今“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米粮川”的宁夏川,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呈现的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和__①__的戈壁滩,八十年代后,宁夏川的面貌__②__,碧波荡漾的稻田让这里成为__③__的“塞上江南”。
有一些城,讲述的是激荡着革命豪情的红色故事。一首《火种》,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它诉说着共产主义革命的火种经历了多少磨难,才得以燃烧成火苗、火焰,直到火光冲天、震撼世界的艰辛旅程。
许许多多的城市故事汇聚起来,讲述的是一个辉煌灿烂的“中国梦”的故事;千人合唱、
万籁齐鸣的城市之歌,奏响的是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磅礴浩荡的时代强音。这首波澜壮阔的交响曲,是由千千万万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追梦者写就的,他们是一个个小小的音符,他们汇聚萤火之光,照亮了许许多多的城市,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奋进征程。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比喻,这两处比喻有哪些相似点,试作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铀分三种∶即铀-238、铀-235和铀-234。只有铀-235的原子核会发生裂变,同时释放出超过200左右兆电子伏特能量。在1克轴-235中所有原子核裂变时,释放能量可达820亿焦耳。
铀-235受到某种外力轰击,会发生裂变。这种外力就是中子。当一个中子轰击铀-235的原子核时,原子核会破碎,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这个过程称为铀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被称为原子能或核裂变能。如果新产生的中子,恰好又轰击到另一个铀-235原子核,____①____;以此类推,如果裂变反应不断地持续下去,核能就会连续不断地被释放出来。这就是____②____。在链式反应中,当大量的铀原子不受控制地发生裂变时,就会产生核爆炸。____③____,温和而稳定的进行时,铀-235就可以产生民用核能。
铀-235不同于煤:从能量角度看,铀的能量密度是煤的270多万倍,1千克铀-235球体相当于45节火车皮煤炭的能量;从含碳角度看,核能是无碳能源,而煤是高碳能源;从技术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角度看,核电为9至70克/千瓦时,为低碳排放,而煤电为230至800 克/千瓦时,是碳排放大户。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文段主要用什么方法来介绍铀-235?如果画波浪线句改成“铀的能量远远大于煤”,效果会怎样?(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调整语序,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的人因坚持自己的“冷”,却意外地“热”了;有的人因追求自己的“热”,却顷刻间“冷”了。“冷”“热”之间,蕴含着诸多人生哲理。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冷与热”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赣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中国古人的美学和艺术思想是吉光片羽”不对,曲解原文,原文是“挖掘古人艺术哲思的吉光片羽”;“以短篇、散论或只言片语形式留存”也不对,原文是“多以短篇、散论甚至只言片语形式留存”。
2.C(A“更具美学的意义”于文无据。B内容上应为并列关系。D“进行对比”不对,原文是“在蔡元培……推介下”和“中国美学叙述借鉴西方学说……”,并未涉及对比)
3.C偷换主语,“如今呈现出开放发展的可能性”的主语是“美学和美学思想”。
4.D“但对湿地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有误,根据原文,“从湿地保护的角度出发,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5.B根据材料四,这种人为的综合种养不是对湿地进行有效保护或管理。
6.①政策保证。如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湿地保护相关政策。②科学指导,有序开发。用正确理念指导,把握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把保护放在首位,实施保护性修复。③提供法治保障。通过建立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为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法治保障。④加强管理,落实到位。要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落实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强化湿地资源监测监管。(每点2分,答到3点即满分)
7.A“迫于父亲威严,杰里美不得不顺从了父亲”不对,杰里美不得不顺从父亲的原因还有祖上的规矩。
8.①厌恶。杰里美非常厌恶狩猎,父亲却要他去,他很抵触。②恐惧。杰里美来到捕猎地,“心莫名地抽搐”,显得很害怕。③无奈。“在父亲的注视下,他极不情愿地装上子弹”,显得十分无奈。④痛苦。“看到父亲捕获的猎物,他的心都在隐隐作痛”,看到飞来的野鸭,他的心“再次痛了起来”,两处都体现了杰里美的痛苦。⑤沮丧。未按父亲指令开枪,让父亲失望,“杰里美垂头丧气地握着猎枪”,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沮丧。⑥欣喜(感动)。父亲让杰里美放弃射杀野鸭而去拍摄它们,杰里美欣喜万分。(每点2分,写对3点即满分)
9.参考示例:
㈠“第一次狩猎”。理由:①“第一次狩猎”是小说的线索,也是小说主要情节,以此为标题,文章脉络分明,内容紧凑。②正是在第一次狩猎中,杰里美的形象才逐步丰满起来。③在第一次狩猎中,小说做人要有勇气、要坚持原则、对万物有爱的主题才逐步明确起来。
㈡“勇气”。理由:①父亲要杰里美从狩猎中培养勇气,再到杰里美拒绝捕杀,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勇气”。②杰里美拒杀野鸭的勇气,使其仁爱、有勇气的形象更饱满,父亲不顾祖上的规矩接受儿子的选择,也体现了父亲的勇气。③“勇气”是小说重要主题,以此为标题,使小说主题更鲜明。(理由每点2分,共6分。只有态度,没理由,不给分)
10.A根据后文“齐寇”,可以推断“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中不应断开,故排除B、C两项;“宋王因怒而诎杀之”,“诎”通“屈”,冤屈之意,从语法上看“怒而诎”作“杀”的状语,不应断,故排除D项。
11.D(A副词,“最终”;B动词,“察看、探看”/对待;C介词,“替”/“被”;D动词,“拉弓、开弓”/举起)
12.B“心里很矛盾”发生在听取他兄长的话之前。
13.(1)派去的人遇见他的哥哥,他哥哥说:“国家十分危险了,你将去哪里?”(赋分点:遇,碰见;“曰”前加主语“他哥哥”;危甚,非常危险;若,你;适,去。各1分,共5分)
(2)我哪能要求你让太子一定像我一样(贤能)呢?我本来是生下来就具备这种贤能。(赋分点:寡人,我;岂……哉,哪能/难道……呢/吗;责,要求;子,你;固,本来。各1分,共5分;要注意“寡人”的情境翻译,译“齐王”“大王”不给分)
参考翻译:
秦缪公时,戎族势力强大。秦缪公送给他们两队歌舞女子和优秀的膳官。戎王非常高兴,因为这缘故便经常大吃大喝,日夜不停。身边有人说秦军将攻来的人,(戎王)就(让人)拉弓来射杀他。后来秦军果然攻到,戎王醉醺醺地卧倒在酒樽下,最终被秦军捆绑活捉了。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人去探看齐军到了什么地方。派去的人回来说:“齐寇已逼近了,国人已恐慌了。”近臣都对宋王说:“凭着强大的宋国,弱小的齐兵,怎能出现这种情形?”宋王于是愤怒地冤杀了他。接着宋王又派人前往探看齐寇,派去的人又像前一个人样回报宋王,宋王又杀了他。这样的事发生多次,之后又派人前去探看。齐寇真逼近了,国人真恐慌了。派去的人遇见他的哥哥,他哥哥说:“国家十分危险了,你将去哪里?”他弟弟说:“替宋王探看齐寇。没想到齐寇已逼得这么近了,国人已经这么恐慌了。现在我担心的是,先前探看齐军动静的人,都是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被屈杀了;如今我回报真情是死,不回报真情恐怕也是一死。这该怎样办?”他哥哥说:“如果回报真情,你将比不回报真情被杀的人先死。”于是他回报宋王说:“竟不知齐寇在哪儿,国人非常安定。”宋王非常高兴。宋王的近臣都说:“先前被杀的人都活该。”宋王赏赐他很多钱财。齐寇攻到,宋王自己奔上车子,驾车狂驰逃走了。齐王想用淳于髡做太子的老师,淳于髡推辞说:“我才德低下,不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您不如挑选国中德高望重的人予以委派。”齐王说:“你不要推辞吧。我哪能要求你让太子一定像我一样(贤能)呢?我本来是生下来就具备这种贤能。你替我把太子教导得像尧一样,还是像舜一样?”现在齐王自认为贤明超过了尧舜,这怎么让人向他进言呢?齐宣王喜欢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他曾经所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拉着弓给左右侍从看,侍从们都试着拉这张弓,都只拉到一半就停了下来,都说:“这弓力不低于九石,除了您谁还能用这样的弓?”宣王的实际情况是所用的弓力不超过三石,但一辈子都自认为用的弓力是九石,这难道不可悲吗!除了正直之士,还有谁能不奉迎君主?世上正直之士寡不敌众,这是情势注定的。
14.C“借代”错了,应是比喻,把飞泉比作“明珠”。
15.①丰收的喜悦之情。辛词中“连麦垄”“堆蚕簇”与陆诗“丰年留客”,都描绘了丰收的情景,流露出喜悦之情。②对淳朴民风的赞美之情。辛词“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与陆诗“留客足鸡豚”,是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体现,流露出作者赞美之情。③村居生活的闲适之情。辛词“闲日永,眠黄犊”,陆诗“闲乘月”“夜叩门”,都流露出作者对恬静闲适村居生活的喜爱。(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满分)
16.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尽长江滚滚来⑵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⑶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每空1分,错字、漏字不给分,共6分)
17.①寸草不生②焕然一新③名副其实(物产丰饶)(每对一处1分,共3分)
寸草不生: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文中横线处的词描写的对象是“戈壁滩”,强调其土壤不适合植物生长。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语境是说“面貌”怎么样,应用“焕然一新”。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完全一致,强调名实相符,中性词。
18. ①两个喻体表现出“小”和“微弱”的特性,突出了“追梦者”的平凡与个体力量的微弱。②无论是小小的“音符”,还是微弱的“萤光”,他们都是构成整体的不可或缺的部分。③这两处比喻都突出了无数“追梦者”汇聚力量,给城市、时代以及我们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每点2分,答对2点即满分)
19.①便会引发新的裂变②铀核裂变链式反应③当链式反应得到控制/当铀原子裂变得到控制(每处2分,共6分)
20.㈠方法:作比较、列数字。(2分)
㈡效果:①不具体准确,不能有力地突显铀能的优势;(1分)②句式上不能与下文构成排比,结构不整齐,语势骤减。(1分)
21.铀分三种:铀-238、铀-235和铀-234。只有铀-235的原子核会发生裂变,同时释放出超过200兆电子伏特能量。1克铀-235中所有原子核裂变,释放能量可达820亿焦耳。(①冒号与“即”二者选其一;②“超过”与“左右”不合逻辑,删去其一;③缺主语,删去“在”“时”。每处1分,共3分)
22.作文(60分)
[作文解析]
一、读懂材料
材料紧扣“冷”与“热”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根据语境,此处的“冷”应是指不受欢迎的、没人过问或关注的、受冷落的处境;而“热”则相反,是指受很多人关注、欢迎或羡慕的处境。材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说,有的人主动自觉地较长时间地处于一种“冷”的处境,后来却意外地“热”了;有的人执着地追求一种“热”的状态,后来却一下子“冷”了。第二层是对前面两句的总结与升华,是引导考生思考由“冷”而“热”或由“热”到“冷”的现象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二、明确材料内涵
材料中的“冷”与“热”比喻的是人的处境,而由“冷”而“热”或由“热”而“冷”则指人的处境的变化。写出“启示意义”,即要求考生能够联想到体现这种 “冷“”热”变化的社会现象,同时能由此得到“感悟与思考”,即由果溯因,探究其中原因,从而启示我们为人做事的道理。由“冷”而“热”,是因为这种人为追求某个学业或事业的目标而默默努力、专心工作、持之以恒,正因为他的这个“甘坐冷板凳”或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他最后取得成就,而一朝成名天下知,成为受人关注、欢迎或羡慕的对象,即意外地“热”了。此处“意外”是就此人追求而言,表明“热”并非此人追求的目标。由“热”而“冷”,则因为这种人一味地追求“热”,比如成为“网络红人”或一夜暴富之人或权势滔天之人,结果或稍有一点“热”度或稍有一点“成就”,就会因名利而忘乎所以、忘记初心、骄傲自大、飞扬跋扈等,一下子打回原形、事业失败、跌入谷底甚或锒铛入狱,即顷刻间“冷”了。
综合材料及写作主题“冷与热”,可知此作文题要求考生能进行辩证思考,从而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创业或从事科研等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方能有所成就;而在取得成就之后,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要有危机意识,方能永葆事业蒸蒸日上;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时尚或博人眼球、大红大紫,而要做好基本功,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等等。
三、明确写作要求
引导语“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以‘冷与热’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点明了写作要求,在读懂材料内涵的基础上,“以‘冷与热’为主题”,写出“启示意义”。写作中,一是由“冷”而“热”与由“热”而“冷”两种现象均要涉及,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只写其中之一;二是要能举出类似社会现象加以佐证,不可泛泛而谈,只空谈道理而无事实;三是文章中心论点应落在现象背后的原因上,要指出“怎么做”。
四、参考立意
要耐得住寂寞,方能有所成就;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方能事业长青;不能一味地追求博人眼球,而要做好基本功;等等。
作文评分细则:
一类卷:48分以上 能扣紧“冷与热”主题,综合材料辩证思考,即把“坚持自己的‘冷’,却意外地‘热’了”和“追求自己的‘热’,却顷刻间‘冷’了”结合起来思考,准确地理解材料中“冷”与“热”的含义,写出启示意义,结构完整,且层次清晰,材料丰富,语言通畅。
二类卷:42-47分 能扣紧“冷与热”主题,能结合材料,只从“坚持自己的‘冷’,却意外地‘热’了”或“追求自己的‘热’,却顷刻间‘冷’了”一方面思考,较准确地理解材料中“冷”与“热”的含义,写出启示意义,结构完整,材料丰富,语言通畅。
三类卷:36-41分 能扣紧“冷与热”主题,能结合材料,但未体现冷与热的转变,能写出启示意义,结构完整,材料较为丰富,语言通顺。
四类卷:36分以下 对材料的理解有偏差,没扣住“冷与热”主题,只从冷或热单方面来写,逻辑性不强,文体特征不明显。
扣分补充说明
(一)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二)字数等扣分
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三)抄写试卷阅读材料的一律给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