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荷花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 荷花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7 20:1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荷 花
你们见过荷花没有?
说一说荷花是什么样子的
挨打
东挨西撞
āi
挨挨挤挤
翩跹
翩翩风度
piān
翩翩起舞
我会认



āi
ái
(挨边)(挨着)
(挨打)(挨饿)

(仿佛)
(佛像)(拜佛)


课文写了些什么?请概括段落大意。
第1自然段:写“我”到公园看荷花。。
第2、3自然段:写荷花姿态各异,像一大幅活的画。
第4、5自然段:写“我”观赏荷花入了迷。




课文按照“闻花香—赏荷花—变荷花”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晰。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1.这两句话写出了荷花的什么?
2.“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说明什么?
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并小组交流:
1.“我”为什么要往荷花池跑去?画出有关的句子;
2.荷花池的荷花有什么特点?
1、(长、钻、伸、露、探、冲)
2、( 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
“冒”字用的好。因为它写出了荷花钻出水面的样子,把荷花写活了,同时也写出了荷花的顽强的生命力。
小组交流: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
刚开
全开
将开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
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
3、荷花
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画家”指的是谁?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对荷花的赞美。赞美了荷花千姿百态,并充满了生机; 第二层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于各种植物以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神奇的“一大幅活的画” 。 画家指的是大自然 。
2.跟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如果你看到这一池荷花,你会想些什么或者说些什么?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我”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
3、荷花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想象
表明“我”看荷花入了迷,也流露出“我”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我” 到底是不是一朵荷花呢?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这种陶醉之后的清醒,正是作者沉醉其中、忘我心境的真实写照,表现出“我”被荷花的美深深吸引了。
我会写
花瓣
书写指导:三部分都要写窄、写紧凑。左边辛字下竖变为一撇,中间是瓜字、不要写成爪字。

bàn
结构:左中右
组词:豆瓣 一瓣蒜
造句:这些小花的花瓣都掉了。
音序:B 部首:瓜
莲蓬
书写指导: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逢字夂要写扁、撇和捺宽展、丰字要窄。

péng
结构:上下
组词:蓬蒿 蓬头散发
造句:莲花长出了可爱的小莲蓬。
音序:P 部首:艹
破裂
书写指导:上边列字要扁,衣字上横稍短、撇和捺中间起笔要舒展、竖提的竖要短。

liè
结构:上下
组词:裂开 身败名裂
造句:我和小明的朋友关系破裂了。
音序:L 部首:衣
姿势
书写指导:上宽下窄,执字要扁、丸字撇上有一点不能丢,力字横稍长、折钩收笔左拉。

shì
结构:上下
组词:地势 仗势欺人
造句:小明摆出的姿势太难看了!
音序:S 部首:力
停止
书写指导:首笔竖要长、居中, 第三笔竖要短、靠左,右边有一短横、左边不出头。

zhǐ
结构:独体
组词:止步 学无止境
造句:一番哄劝后,小丽停止了
哭泣。
音序:Z 部首:止
闻到——清香


喜热
爱爱
荷自
花然
一大幅活的画
看到
荷叶——挨挨挤挤
荷花——千姿百态
想到——“我”仿佛成了荷花
综合拓展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有关“荷花”的诗句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