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新学期】(最新语文版)2014届八年级语文下册名师课件:南京大屠杀 (知识储备+自主学习+部分重点释疑)

文档属性

名称 【金榜新学期】(最新语文版)2014届八年级语文下册名师课件:南京大屠杀 (知识储备+自主学习+部分重点释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19 17: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南京大屠杀 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年、1986年两次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中国人民决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2.报告文学的特点
(1)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
(2)文学性: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3)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1.正音辨形
蛊惑( ) 徘徊( ) 俘虏( )
蹂躏( ) 撰写( ) 汩汩( )
步lǚ ( ) jiǎo( )幸 lán( )褛
zhēnɡ( )狞 绑fù( ) 蹒shān( )
答案:ɡǔ huái lǔ lìn zhuàn ɡǔ 履 侥 褴 狰 缚
跚﹒﹒﹒﹒﹒﹒2.据义填词
(1)     :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
(2)     :人世上再没有那样凄惨的了。
(3)     :原来指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4)     :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心灵或身体突然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恐惧感觉。
(5)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答案:(1)令人发指 (2)惨绝人寰 (3)凶神恶煞 (4)毛骨悚然 (5)熙熙攘攘3.走进文本
(1)文中记述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答案:①1937年12月13日燕子矶大屠杀; ②1937年12月15日下关大屠杀; ③1937年12月18日草鞋峡大屠杀; ④井敏明、野田岩、田中军吉疯狂杀人。(2)文中具体写了哪几个典型的受害者?
答案:①静缘:一个中国尼姑,1937年12月15日逃跑时被日本兵抓住轮奸虐待,之后神经失常,半个世纪的岁月仍然无法抹平心中的裂痕。
②少妇和小孩子:在燕子矶大屠杀中,少妇被害,小孩侥幸存活,却留下终身残疾。
③国民党军人幸存者:草鞋峡大屠杀中的幸存者。1.勿忘国耻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答案:(2)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作者写本文有什么用意?
答案:①让我们记住这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自强奋进,振兴祖国,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②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年、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企图否定南京大屠杀,作者写作此文正是为了警告那些企图抹杀历史的人:中国人民决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思潮和势力抬头。(3)文章中引用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的数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说明这个史实是历史上早已查证、定论了的,日本右翼势力要否认这一史实,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也是否定不了的。2.语言品析
(1)课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让血淋淋的事实更加鲜明、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抒情和议论更能体现作者的态度和感情的激荡。请仿照下面参考示例,对相关语句进行品味或批注,体会其深层含意。
参考示例: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大江东去,逝者如斯。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点拨:
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
赏析:夹叙夹议 。其中末句的议论,强调了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的重要性。一试身手:
①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答案:议论。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民族的光荣,也应牢记祖国的深重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
②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
——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答案:抒情。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 (2)在介绍这段灾难的时候,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的教育意义更深入人心,使文章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文章开头用     引出叙述,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心,引发读者思考。课文着重记叙了三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以     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的疯狂暴行,提醒中国人民     ,强我中华。
答案:静缘遭遇 铁证如山 牢记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