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
1.哈尔滨在寒冷的冬天,最常见的降水形式是( )。
A.雪 B.雨 C.冰雹
2.生活中,( )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A.吹泡泡 B.打篮球 C.喝盒装饮料
3.小朋友,你看过电影《闪闪的红星》吗?剧中的主人翁潘冬子为红军送盐治疗伤口,可真是费尽周折。他将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溶液后倒在自己的小棉袄上,到达红军驻地后,将棉袄用水反复洗,洗过的水倒在锅内,加热后很快在锅内出现了食盐,潘冬子的这种做法属于( )。
A.溶解和蒸发 B.溶解和过滤 C.蒸发和过滤
4.我们制作的“热气球”升空的原理是( )。
A.袋子中的空气没有了 B.袋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比重变轻而上升 C.袋子变轻了
5.“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8C,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和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影响( )。
A.交通运输 B.人们生活 C.农业生产
6.( )是过滤用的工具。
A.蒸发皿 B.滤布 C.三脚架
7.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时,这时的风向时( )。
A.北风 B.南风 C.东风
8.搅拌棒的作用是( )。
A.使食盐充分溶解 B.把水搅浑 C.让食盐无法溶解
9.冰在没有完全融化成水时,温度( )。
A.始终保持在0℃ B.逐渐上升 C.逐渐下降
10.用雨量器没得24小时内的降雨量是12毫米,说明这天下了( )。
A.小雨 B.中雨 C.大雨
二.填空题(共8题,共34分)
1.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 )。它没有固定的( ),但有一定的( )。
2.空气的特点有( )、( )、( )。
3.水( )的温度是100℃,( )的温度是0℃。
4.地球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后,有时会形成( ),再回到( )。
5.风向标是 ( ) 的仪器,测量风力的仪器叫 ( )。
6.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叫( )。
7.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 )。
8.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 )、( )、( )。
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
1.观察某种不熟悉的物体时,我们都可以用看、听、摸、闻、尝的方法。( )
2.用酒精灯烧水时,冒泡就说明水沸腾了。( )
3.同等条件下,一块冰激凌会比一块冰融化得快一些。( )
4.24小时的降水量在25.0毫米~49.9毫米为大雨。( )
5.整个百叶箱都是白色,为了避免太阳直射。( )
6.做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时,加热完后要立即用手把蒸发皿拿到桌上。( )
7.过滤时可以用滤纸,不可以用滤布。( )
8.纸撕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本质没变。( )
9.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
10.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 )
四.连线题(共1题,共8分)
1.能否溶解。
小苏打
醋
沙子
面粉 能溶解
食盐
食用油 不能溶解
酒精
高锰酸钾
五.综合题(共2题,共18分)
1.探索影响水溶解的因素。
1.你认为溶解的速度与( )因素有关?
2.根据你填写的因素,从下列材料中圈出实验材料
碎冰糖5克 冰糖块5克
碎冰糖5克 冰糖块5克
3.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其他条件相同时,( ),溶解得快。
2.在学习了空气单元之后,小明回家还想利用装水的玻璃容器、去掉底部的矿泉水瓶子和乒乓球继续研究空气的性质。
(1)小明先将矿泉水瓶拧紧瓶盖,竖直扣入水中,看到如图1的现象,原因是( )。
(2)小明又将矿泉水瓶的瓶盖取掉,再次竖直扣入水中,看到如图2的现象,现在瓶子里的空间被( )占据。这一次,水能进入瓶子中,还由于空气具有( )的特点。
(3)小明再将矿泉水瓶的瓶盖重新盖上,但是在瓶盖上扎了一个很小的小孔,那么将瓶子竖直扣入水中后,立刻看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会在瓶子的( )。五分钟后,乒乓球可能在瓶子的( ),原因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B
5.B
6.B
7.A
8.A
9.A
10.B
二.填空题
1.液体;形状;体积
2.能占据空间;有质量;会压缩
3.沸腾;结冰
4.降雨;地球表面
5.测量风向;风力计
6.天气
7.放出热量
8.搅拌;加热;小颗粒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连线题
1.如下:
五.综合题
1.水的温度;热水、冷水、冰糖快各5克;热水中冰糖
2.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水和空气;会流动;底部;中部;水从瓶子下端流入瓶子中,把空气从小孔中“挤”出去了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