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
《7大小多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认识“多、少”等12个生字,认识反犬旁和鸟字边2个偏旁。会写“大、少”等5个生字和竖折折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只”的短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巩固认识生字,学写“鸟”字和竖折折钩。
2.积累量词,背诵课文。
难点:
了解量词“头”“群”的正确使用,并用恰当的量词来表示不同大小、不同数量的事物,并在生活化情景中,正确、规范使用量词。
【教学、学法】
1.以学定教,复习识字方法,运用思维导图归类整理生字。
2.以教导学,检测量词使用,根据数据分析调整教学策略。
3.以评促学,多元互动评价,推送生活场景积累运用量词。
【学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来到欢乐农场,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还进行了归类。我们来看获得点赞数最多的作品,一起来拼读一下吧。
2.(出示词语图片)这些词语,大家还会读吗?男女生合作读。
3.生字宝宝都放在儿歌里,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设计意图:唤醒旧知,复习回顾。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在平板电脑上,借助思维导图对生字的读音,识字方法进行归类。】
二、再读课文,巧识量词
1.联系第一张插图,巧识量词“头”。
(1)瞧,农场里,谁来了?它们在比什么?一起来读第一节。
(2)找一找,同学发现了哪两个量词?(相机板书:一头、一只)
农场里,还会有哪些动物呢?用“一头( )”说一说。
小结:用“一头”说的动物个子都很大,用“一只”说的动物个子都很小。
2.联系第二张插图,巧识量词“群”。
(1)“多和少”分别用什么量词呢?一起来读第二节。
(2)同学又发现了哪两个量词?(相机板书:一群)农场里,还会有哪些动物呢?用“一群( )”说一说。
小结:原来,多的用“一群”。
3.(出示“鸟”的小篆体)大家猜一猜,这像哪个字?
点拨:古代的“鸟”是这样写的。随时代的变化,鸟的嘴巴变成一撇,头部变成了横折钩,身体变成了竖折折钩横折,羽毛和爪合为一横。
(出示田字格的“鸟”)
(1)看:
仔细观察,怎样把“鸟”写在田字格里?
提示:①短撇从竖中线起笔,点要写在竖中线上。
②竖折折钩一笔写成。(板书新笔画“ 竖折折钩 ”)
(2)写:
老师范写“鸟”,学生跟着书空。“一撇横折钩,一点竖折折钩,一横要写长”。
写字前,读读写字歌。
(3)对照(评字、修改):
谁来评评他写的“鸟”字?
(4)组词:
“鸟”组个词。(相机板书组词)
4.在果园里,“大小”,比“多少”又用什么量词呢?自由读第3、4节。
汇报:大——个,小——颗,多——堆,少——个。
5.果园里还有什么水果呢?
(1)(相机板书:一个)用“一个( )”说一说。
(2)(相机板书:一颗)用“一颗( )”说一说。
(3)生活情境中,感知“一堆”,拓展量词“篮、箱、车、袋……”。
6.看插图,读儿歌。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7.拍手读儿歌。
【设计意图:①借助图文,认识量词“头、只、群、个、颗、堆”。②创设生活情境拓展量词,进行量词的语用训练。③对照插图,检查学生对儿歌的认识。】
三、整合练习,趣辨量词
1.结合课后练习,推送平板游戏。
根据课文,把量词送回家。要求:拖一个量词,读一个词组。
2.反馈。点评错得最多的词组,相机指导正确使用量词。
3.齐读课后练习中的六组量词。
【设计意图:借助平板交互学习的优势,对儿歌中量词的认识进行二次检测,对仍未掌握的量词,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学习。】
四、创设情境,巧用量词
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量词。
1.书中的量词。(出示已学课文图片)谁来说说,这里有什么量词?
2.课室里的量词。量词除了藏在书里,还藏在课室里。你能说什么量词?
3.在课前,同学们也找到了生活中的量词。现在请同学们戴上耳机、打开平板,看看同学们都找到了什么量词?
要求:①认真听,仔细看。②浏览后,给同学点赞。
汇报。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的作品。
点评:①规范使用量词。②展示图片、录音。
五、总结提升
其实呀,量词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我们要正确使用量词,用好量词。一起来拍手读全文。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小、少、牛、果、鸟”。
2.和家长一起朗读《7大小多少》。
3.进行课外阅读《量词歌》、《什么美》。
【板书设计】
7 大小多少
一头( ) 一只( ) 一群( )
一个( ) 一颗( ) 一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