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作者介绍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知人论世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02
03
注意生词
注意语音语调
感受诗人的情感
目录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朗读指导
LOGO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蟠蜂,有的地区又叫烛柚。
篱落:篱色。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LOGO
八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呛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蜂。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婷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LOGO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蜂,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禽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LOGO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LOGO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蟠斗。所见所闻,或明 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LOGO
5、冷暖两分,"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蟠蜂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LOGO
6、"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LOGO
7、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LOGO
8、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LOGO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芭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蚝蜂。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
提问?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情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