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阅读欣赏:哲理诗阅读赏析
一、看图猜诗,走近哲理诗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看图猜诗,走近哲理诗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看图猜诗,走近哲理诗
哲理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一、看图猜诗,走近哲理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看图猜诗,走近哲理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一、看图猜诗,走近哲理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1.阐述自然之哲理
2.阐述社会之哲理
3.阐述理想之哲理
4.阐述艺术之哲理
二、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1.阐述自然之哲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哲理感悟:常常是指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虽然经过很严酷的打击,但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只待条件一成熟,又会向世人展现出惊人的力量。
字面解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的青青野草。
二、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1.阐述自然之哲理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哲理感悟: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字面解读:春天到来,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波浪退让给后起的波浪。
二、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2.阐述社会之哲理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己亥岁》
哲理感悟:充满对比和画面感的诗句,控诉着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不幸和灾难,振聋发聩,警醒世人。
字面解读:不要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位将军凭借战功封侯是以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二、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2.阐述社会之哲理
朱门酒肉臭xiù,路有冻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哲理感悟:“酒肉臭”“冻死骨”的对比,反映了当时人民苦难的生活以及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字面解读:有钱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还有冻死的老百姓。
二、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3.阐述理想之哲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哲理感悟:短短一句诗就阐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诗人不敢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字面解读: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二、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3.阐述理想之哲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哲理感悟:诗人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彰显出自己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字面解读: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二、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4.阐述艺术之哲理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的《题张司业诗》
哲理感悟:张籍创作诗歌,看上去平淡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这种“淡而有味”的境界,看似容易写就,实则道路艰辛,非常不容易。
二、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4.阐述艺术之哲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哲理感悟: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不深刻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三、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1.借景喻理
2.即事说理
3.托物说理
三、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1.借景喻理
哲理诗中最常见的手法要数“借景喻理”了,也就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阐释某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三、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2.即事说理
哲理诗还常常会用“即事说理”的手法,就是通过某件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给人带来启示。
三、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2.即事说理
六尺巷
清·张英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三、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2.即事说理
六尺巷
清·张英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字面解读: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万里长城如今还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
哲理感悟: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点滴小利,转眼即逝,何必为了“三尺地”而坏了自己的德行!
三、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3.托物说理
哲理诗还会“托物说理”,也就是假托某件事物,来阐述某个道理。
三、哲理诗的表现形式
3.托物说理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字面解读: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那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
现在才知道: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哲理感悟:写画眉其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四、哲理诗的阅读方法
字面解读
形象分析
哲理感悟
四、哲理诗的阅读方法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屠tú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3.曈曈tóng tóng: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4.符: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辟邪。也作春联。
四、哲理诗的阅读方法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字面解读: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屠tú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3.曈曈tóng tóng: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4.符: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辟邪。也作春联。
四、哲理诗的阅读方法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创作背景】
1067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字面解读: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哲理感悟: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延伸阅读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1.腊酒:腊月所酿之酒。
2.足鸡豚: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豚tún:小猪,此处代指猪肉。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萧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6.古风存: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7.若:如果。许:容许。闲乘月:趁月明之时出外闲游。
8.无时:不定时,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乾道二年(1166),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