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精彩回顾
歌曲 课型 类别归属 关键词
《东北风》 东北秧歌 热情、欢快、衬词、下滑音
《乌苏里船歌》 赫哲族民歌 说唱文学、衬腔、民间曲调
《五样热情的歌》 达斡尔民歌 殖民入侵、顽强抵抗
《嗡嘿呀》 朝鲜族民歌 伽倻琴、四度大跳、长音
《江河水》 ? ?
乐曲背景简介
《江河水》的原型是流传于东北辽南一带的一个古老曲牌。据考证最早见于元、明时期,后用于昆曲、京剧,已在民间流传数百年。原来曲牌的情绪悠扬、典雅,并无悲伤感情。
1953年由几位专业双管演奏员整理、加工,改编成双管独奏曲,乐曲情感哀怨、悲愤。
1959 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苦难岁月”一场,选用双管领奏的乐器曲《江河水》作为配乐。
《江河水》另有管子独奏曲,黄海怀将其改为二胡曲,还有填词改编的歌曲和合唱曲。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称“筚篥” [bì lì] ,约在隋代由新疆地区传入内地。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隋唐时期雕刻中已有大量管子演奏的形象。
宋《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胡部安国乐器有双筚篥,《唐乐图》所传也”,表明双管自唐以来已广为应用。
知识链接
管子是一种民间直吹管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多用于民间鼓吹乐、戏曲乐队和宗教音乐,常用以领奏。
管子一般用硬木制成,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
管子的种类分单管、双管和喉管。双管将两支管并排扎结一起而成,可以两管并吹,也可分开。东北双管流行于东北、华北广大地区,演奏时可两手各持一管交替吹奏。
乐器历史简介
第一次欣赏乐曲
新婚刚过,丈夫就被抓去做劳役,一去几年不归。可怜的女子决定去千里寻夫,可在路上遇到回来的人,得知丈夫早已死去,她悲痛欲绝,来到数里相送,与丈夫分别的河边失声痛哭……知道故事的人相对少些,但并不影响对音乐所表达情感的领会和感受。
所不同的是,在一代一代后人的心灵期待中,孟姜女的故事有了一个相对满意的结局——孟姜女哭倒了长城八百里,还留下了让后人凭吊不已的望夫石。而《江河水》,则只是一个弱女子望着逝去的江河水无助而凄惨的哭泣,似乎那淘淘的江河水就是她倾泄不止的眼泪。这也是这首乐曲震撼人心之处。
问题一:用一句话概括乐曲的内容?
问题二: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奏?
答:一个弱女子望着逝去的江河水
无助而凄惨的哭泣……
答:悲痛、倾诉地——若有所思地
——悲愤地
乐曲总共可分为
(引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大部分(除引子外)
几个部分?
引子部分
采用节奏自由的散板,由双管从低音区起奏,乐曲开始。
引子在反向下行后情绪逐渐平复,引出乐曲第一部分音乐主题。
特点:
第一部分
特点:
第一部分音乐由慢板的四个乐句“起、承、转、合”构成。四个乐句层层深入,不断掀起撕人心肺的情感波澜。
起 第一乐句为“起”句,速度徐缓,色彩暗淡,情绪低沉。管子的音色加上旋律前促后扬、音调下行,使曲调近似呜咽和哭泣,凄凉而悲切。特别是在第三小节跳进后转入低音区,使悲愤的情绪难以抑制。
承 第二乐句为“承”句,旋律连续两次向上到达最高音,表现出无比悲愤的情绪。
转 第三乐句为“转”句,节奏顿挫,断后即连,曲调委婉,中间连续出现相同旋律,像是戏剧中“垛板”一字一音,表现悲痛欲绝、泣不成声、独自叹息等情感。
合 第四乐句为“合”句,是第一乐句“起”句的旋律变化重复。
第二部分
特点:
力度较弱,音调平稳,好似人们在思索遭受深重苦难的原因。
虽然色调较前段明亮,但仍是一种欲哭无泪、悲伤凄凉的感情。
第三部分
特点:
乐曲第三部分是再现段落。旋律从由慢渐快、逐渐增强的上行音阶开始,好似再次以强烈、激越的情感和震撼人心的呐喊,表现出悲剧性的情感力量。
最后,音乐的速度越来越慢,音量渐弱直至全曲结束。
请听老师二胡示范乐谱各部分开头
思考它们的节奏等处理有什么特点?
答:第二部分开头弱起,与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力度弱、音调平稳,好像若有所思,营造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知识链接
问:谱子中有很多乐句很相似,它们出现最多的在第几部分?
答:第三部分,因为这是再现段落,本首乐曲是带再现的单三部的曲式结构
A B A
(引子)
呈示段
中段
再现段
再现单三部曲式
实践探究
请听老师二胡示范
思考音乐速度、力度等要素的变化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速度变化--------------
力度变化--------------
旋律变化--------------
……
欢喜/忧愁
情绪表达深浅程度
音乐内容改变
课堂结语
今天,老师非常荣幸地和大家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让自己获得了音乐美的享受。在我国的民族音乐宝库中,还有许多像《江河水》这样优美动听的音乐,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今后大家能够更加喜爱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让我们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