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第八单元拓展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六上语文第八单元拓展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7 20:1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走近鲁迅
走近鲁迅
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
第八单元阅读链接
—— 六年级上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鲁迅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可以输入一两个词语和大家交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鲁迅。
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
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
——根据《鲁迅日记》整理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鲁迅笔下的“迅哥儿”
阅读鲁迅作品是走近他的重要途径。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笔下的“迅哥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课文《少年闰土》
旧时私塾中“对课”是一种学习的基本训练,也就是对对子。般由易到难,由塾师出题,出对一字、二字至五字、七字不等。三味书屋就有这样的塾规,每天晚上“对课”完毕后才能放学。鲁迅因为好读书,对这种训练得心应手。鲁迅有一个姓高的同学,又笨又懒,还经常偷看寿先生的课题,告诉鲁迅要为他代笔。有一次,他偷看的课题是“独角兽”,鲁迅告诉他要对“四眼狗”。对课时,寿先生果然出了这个题,同学们有的对“两头蛇”,有的对“九头鸟”,鲁迅对的是“比目鱼”。寿先生说:“‘独’不是数字,且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且有‘双’的意思,可见用心之苦。”对鲁迅大加赞赏。那姓高的同学果然回答“四眼狗”,寿先生很生气,因为他正戴着一副老花眼镜,便怒冲冲地责问道:“‘独角兽’是麒麟,‘比目鱼’是箬蝶,都是实在的物体,‘四眼狗’是什么东西?这是刻薄地骂戴眼镜的人,真是不长进!”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还有一次对课,先生出题“陷兽入井中”,鲁迅对“放牛归林下”,此语出自《尚书》:“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仗工整,还有典故可据。
《走近鲁迅》
作者:萧振鸣
鲁迅笔下的“迅哥儿”
1.“捕鸟”片段;
2.“对课”片段。
读了刚才的几份资料,少年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回顾与讨论
鲁迅笔下的“迅哥儿”
百草园里走出的顽童
三味书屋里公认的学霸
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
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
1927年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
……
——根据《鲁迅日记》整理
世人眼中的“战士”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笑谈“碰壁”
我吸了两支烟,眼前也光明起来,幻出饭店里电灯的光彩,看见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看见杀人者于微笑后屠戮百姓,看见死尸在粪土中舞蹈,看见污秽洒满了风籁琴,我想取作画图,竟不能画成一线。我为什么要做教员,连自己也侮蔑自己起来。但是织芳来访我了。
我们闲谈之间,他也忽而发感慨——
“中国什么都黑暗,谁也不行,但没有事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教员咧,学生咧,烘烘烘,烘烘烘,真像一个学校,一有事故,教员也不见了,学生也慢慢躲开了;结局只剩下几个傻子给大家做牺牲,算是收束。多少天之后,又是这样的学校,躲开的也出来了,不见的也露脸了,‘地球是圆的’咧,‘苍蝇是传染病的媒介’咧,又是学生咧,教员咧,烘烘烘……。”
从不像我似的常常 “碰壁”的青年学生的眼睛看来,中国也就如此之黑暗么?然而他们仅有微弱的呻吟,然而一呻吟就被杀戮了!
——鲁迅《“碰壁”之后》
世人眼中的“战士”
“碰壁”之后
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阿累《一面》
鲁迅
(1881——1936)
世人眼中的“战士”
《好的故事》
世人眼中的“战士”
笑对人生
“美丽,幽雅,有趣”
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作“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作“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 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 他会忽而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而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而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而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而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1.“碰壁”社会背景介绍;
2.鲁迅《“碰壁”之后》片段;
3.阿累《一面》片段;
4.陈丹青《笑谈大先生》片段。
读了刚才的几份资料,你觉得长大后的鲁迅身上还有儿时的天真和调皮吗?
回顾与讨论
世人眼中的“战士”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秋夜》
活跃至今额“金句届顶流”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网络上被“变身”最多的两条“金句”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全是套路。 ——某网友
每到周末,我可以做两件事情,一件是宅在家里,另一件还是宅家里。 ——某学生
活跃至今额“金句届顶流”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 ——《夜颂》
活跃至今额“金句届顶流”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华盖集》
活学活用
从来如此,便对吗?——《狂人日记》
救救孩子……——《狂人日记》
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鲁迅《“公理”之所在》
1.阅读作品,积累金句;
2.尝试创造,活学活用。
活学活用
世人眼中的“战士”
留待后人解锁的“X先生”
鲁迅笔下的“迅哥儿”
世人眼中的“战士”
活跃至今的“金句届顶流”
才学渊博的学者
潇洒通透的名士
古道热肠的侠客
深夜不眠的孤独者
未出道的资深设计师
民间版画收藏家
孝子慈父
情书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