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爬山虎的脚》(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22:0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作者是叶圣陶,第三单元人文主题为处处留心皆学问,还有教导体会文章的生动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的一定的观察方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在第一次接触爬山虎的时候会有极大的兴趣,从而在课堂上会有积极的表现。但是会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与观察,并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语言表达不够充分。
本课的内容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阅读与理解事物,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①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彰显文化自信
②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句、段,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③小组合作,讨论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④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进学生的审美创造。
四、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中对爬山虎的脚的语言描写,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
五、教学难点
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六、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小组讨论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时间 设计意图、理念 (感悟心得)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用默写的方式观察学生的预习情况。给句子中的“着”字学生认读音节。 默写“嫩,叠,隙,瞧”,交换批改。说一说写这些字应该注意什么。认读句子中“着”字的音节。 5分钟 观察学生的预习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的知识。
展示“一顺儿”,提问学生出现在课文中的哪一部分,并提问学生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接着展示“空隙,弯曲,蛟龙,漾起波纹”,着重提问漾起波纹。 回答老师的问题,读准拼音。 4分钟 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明白教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以情景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衔接自然。
(二)“争做宣讲员,揭秘大自然”课堂内容及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理念
课前大任务要求: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把它的特点清楚生动地进行讲解,录成5分钟以内的视频,上传到“智慧阅读平台”与大家分享。 结合本单元的大任务,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如何以“揭秘爬山虎的脚”为题,把课文变成一个清楚、生动的科普宣讲? 提问:我们选择哪部分宣讲呢?哪部分是大家最想听的? 学生很有形声的和建议回答老师问的问题,对于爬山虎这个形象的认识 学生认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后回答老师所问的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4分钟 通过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熟悉动物或植物,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讲解课文做准备。 让学生熟悉课文,同时提出疑问,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提问引出课文的精华部分,抓住学习重点,能更加有效的讲解课文。
怎样把3-5段讲清楚、讲生动呢? 学生回答问题(方法:表演、互动对话、配图、提出疑问、访谈式、拓展) 4分钟 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方式,让课堂回归学生,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有利于学生主动的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组合作: 小组一起熟读3-5段。 小组分工,分别练习讲解。(注:可用平台图片、视频,可以自己画,还可以动作演示。) 拍摄,由一个同学负责上传到“揭秘爬山虎的脚”任务(教师下去巡堂走动,解疑答惑)并且进行表扬 ,让小组讲解,同时让其他同学评一评:讲清楚、讲生动了吗?怎么讲清楚、讲生动的?哪些值得我学习?我有哪些建议? 展示学生拍摄的视频 1.小组大声读3-5段并进行讨论。 2.小组分工练习讲解,和细心的讨论寻找资料理解爬山虎这个形象。 3.学生拍摄学习任务和模仿了这个形象,并对这爬山虎进行讲解,一个同学扮演一个学生进行解答。 学生上台讲解课文 学生大胆的点评,被点评的学生能接受好的建议。 15分钟 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去了解熟悉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让学生上台讲解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锻炼学生的讲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既有老师讲又有学生答,回归了学生为主体
1.教师讲述叶圣陶爷爷的故事并有感情的读爬山虎节选。 2.拜访叶圣陶,如果见到叶圣陶爷爷怎么描写爬山虎的?然后教师模拟回答 3.解读叶圣陶爷爷的生平故事 1学生也跟着老师一起读。 2.学生进行了提问 3.认真的倾听 5分钟 感受作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时间 设计意图、理念 (感悟心得)
师 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爬山虎的脚》,现在请同学们来完成几个填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的。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 )。 课文爬山虎的脚描写了爬山虎的( )和( )。 回顾课文,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和爬山虎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5分钟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生能从中学习到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叶爷爷的观察秘诀”课堂内容及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理念
提出学习建议: 通过仔细阅读文章,自学圈画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叶爷爷观察得特别仔细 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小组讨论 拍摄“叶爷爷的观察秘诀上传到平台” 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叶爷爷的观察秘诀是什么?和学习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结合小组组员的观点,总结一下叶爷爷的观察秘诀。请每组一个组员发表观点。 15分钟 通过活动探究,出示要求,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达到课堂上教以学生方法的目标,一课一得,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进行学法迁移运用。
教师请学习小组上台分享他们所观察到的爬山虎的形态变化,以角色扮演和一问一答的形式描述观察之后的收获。 上台发言,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变化,以及观察爬山虎的方法,扮演作者、爬山虎和提问的人,更形象地展示小组观察的成果。 10分钟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提出学后反思: 我体会到作者的表达.... 我体会到作者的观察... 我感受到爬山虎这种植物... 我发现我有了进步... 自主发言,进行学后反思。对课堂深刻印象的部分进行回顾,进行态度反思,和台上发言的同学表现如何,需不需要进行提醒这位同学下次不能这样了。 5分钟 能回顾当堂课的知识。整理课堂所学到的各种方法,有助于深刻理解各种方法,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可以进行态度反思,自己表现不好就提醒自己下次不能这样了,如果表现得好下次就再接再厉。
八、板书设计
用自媒体进行板书,通过课文中的“一顺儿”引出下面的“漾起波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加深印象。但是自媒体进行板书,少了笔画和笔顺的讲解,学生对笔画和笔顺就可能过多的依赖电子产品。对此可以多板书。
九、课后反思
1.在讲课文内容前教师先进行生字的检测,纠正字音,能让后续学生读通顺课文,读懂课文。 2.有联系生活,并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即“争做宣讲员,揭秘大自然”“叶爷爷的观察秘诀”,课堂有活动,学生有参与,有鼓励,有评价,课堂氛围有趣,学习氛围好。比如,让学生参与展示爬山虎这个动物的活动过程以及爬山虎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评价学生展示的成果,让学生之间进行反思,更好的参与教学活动。 3.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对“叶爷爷的观察秘诀”进行思考、进行角色扮演并让学生进行点评,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达到课堂上教以学生方法的目标,一课一得,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进行学法迁移运用。老师让每一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不落下一个学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真正做到了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所以,我认为这一位老师的讲课非常优秀。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有的学生还是比较拘谨内向的,我认为可以多给这些学生机会,锻炼这些学生的胆量,使这些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可以得到锻炼。 但是,还是有一些地方我们觉得可以改进的,自媒体进行板书, 翻页后就没有了,一些没听课的学生可能不知道讲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