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优质课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阳楼记优质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0 19:3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岳阳楼记——范仲淹湖 北 黄 鹤 楼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学会辨认
古今异义的字;
2、准确翻译文中重点及难点文言句子;
3、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生字注音:谪守 属予 浩浩汤汤 怒号 冥冥 岸芷汀兰
偕忘 淫雨 朝晖 霏
樯 楫 芷
(zhé)(zhǔ)(shāng)(háo)(míng)(tīng)(xié)(yín)(fēi)(huī)(qiáng)(j í)(zhǐ)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1043年任参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做。他的作品收在《范文正公集》里。复习记文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2、滕子京“谪守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3、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进行详细描绘,原因是什么?说明他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有宽广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第一,“前人之述备矣”,因为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1.第一段写了什么?赞颂滕子京的政绩和交代作记缘由。①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1、重修岳阳楼的时间:
庆历五年(越明年)2、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百废具兴。3、滕子京在怎样的情况下重修岳阳楼的?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百废具兴。 4、重修岳阳楼的盛况是怎样的?(岳阳楼重修后的变化)

5、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什么?(表明作者作记缘由的是哪句话?)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2、滕子京“谪守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3、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进行详细描绘,原因是什么?说明他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有宽广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第一,“前人之述备矣”,因为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1.第一段写了什么?赞颂滕子京的政绩和交代作记缘由。1、第〈1〉、〈2〉、〈3〉句景物描写的对象是谁?
2、哪句话概括写洞庭湖的美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洞庭湖“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引领下文3、怎样描写站在岳阳楼上远眺洞庭湖的景象的?从哪两个角度写的?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浩淼。从时间上表现景象千变万化。4、“大观”与哪个词相照应?
5、“前人之述备矣”与上文哪句话照应? “胜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第二段写览物之人看到了什么景物?洞庭湖之景他们看到的洞庭湖之景有哪些特征?1、气势宏大
2、气象变化多端
3、南北流向之长第二段先写景再抒情,如何写景?1、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渲染浩瀚的气势。
2、接着从空间上写浩瀚的湖面。
3、最后从时间上写湖面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赏析: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
景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1、第三段写了哪些景物?霪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樯、楫、虎、猿2、这些景物体现了洞庭湖景观的什么特征?萧然凄凉3、通过这些景物又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朝廷中遭遇谗言诽谤,离开家乡,悲伤至极之情1、第四段写了哪些景物?春风、日光、波澜、湖光、天色、沙鸥、美丽的鱼、芷、兰、月影2、这些景物体现出洞庭湖的什么特征?明媚艳丽3、通过这些景观体现出作者的什么感情?因美景而忘乎官场世俗的喜悦之情翻看文章第3、4段,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一、阴雨凄凉 二、明媚晴朗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概括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第三部分⑤:抒发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政治抱负。1、本段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2、“古仁人”指什么人?
“古仁人之心”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古仁人之心(思想感情)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以物喜……忧其君”3、“二者”指什么?“二者之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者”:迁客骚人
“二者之为(思想感情)”:
以己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以物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4、哪一句表明作者旷达的胸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互文句)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5、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和高尚情操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翻看文章第5段,思考以下问题:1、“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类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之情和自己的旷达胸怀与政治抱负。2、本段表现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旷达的胸襟,
“先天下… …乐而乐”表达作者政治抱负。3、作者想要寻求怎样的古人品德?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从这理想的寻求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品?不贪图名利和富贵,清廉正直,忧国忧民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的“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中劝说君主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它在内容上有何联系?范仲淹的话源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
下”,是对孟子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民本思想,即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记叙一、赞颂滕子京的政绩和交代作记缘由。二描写抒情先描绘岳阳楼大观,再抒发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景“异”阴暗景色 ………悲
晴明景色 ……喜情“同”以已悲以物喜议论三、探求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居………君(忧民忧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