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了解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的史实。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以及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
中国文人心中的宋朝
我可能生错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对文人最友善。 ------袁腾飞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你让我穿越10回,我还是去宋朝”。
-----高晓松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北宋建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照 “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
北
宋
赵匡胤相继灭亡后蜀、南汉及南唐,其弟宋太宗继位后灭吴越、闽南、北汉。北宋统一战争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消除南方割据政权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用一场刀光剑影,换来黄袍加身
看窗外霜叶飘零,砸疼彷徨眼神
月光入秋更深,揣测着人心得几分
江山如何坐稳,一声叹息一缕白发成┅┅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上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措施
军事上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兵将分离政策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政治上
①中央:
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二府三司制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夺其权
地方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经济——制钱谷
宋太宗时设转运使,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经济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
中央
地方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1.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削弱宰相的权力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了皇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宋代文臣
唐朝武将
VS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朝尚武轻文/宋朝重文轻武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材料一: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材料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材料三:宋太宗在位22年,举行8次科举考试,共取中6000余人。任用的宰相9人,科举出身的占6人。两宋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人,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
②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提升了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材料四: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问题思考
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作用)?
积极:
消极:
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②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①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的财政支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冗官 冗兵 冗费
四·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之因
冗官
冗兵
冗费
养兵、养官负担沉重,财政出现危机
对内:积贫
四·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之因
宋辽 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
辽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每年给辽“岁币”。
宋夏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双方达成和议,北宋每年给夏“岁赐”。
军事实力衰弱不振
对外:积弱
原因:
冗官冗兵冗费
积贫积弱
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却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范仲淹
(989-1052)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开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夭折。
王安石
(1021-1086)
三、王安石变法
(二)变法之过程
宋神宗
(1048-1085)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变法”。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市易法)等手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积贫
积弱
富国
强兵
王安石针对哪些问题进行变法?目的是什么?
(三)变法之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方田 均税法
农田 水利法
军事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
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
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为保丁;保丁
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军事力量
“开源”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四)变法之成效
变法展开以后,青苗法每年都能带来将近300万贯收入,募役法也能带来将近400万贯收入,各项变法收入加起来,最终积蓄了可供朝廷使用20年的财富。
——温伯陵《王安石变法背后的宋朝经济》
宋神宗熙宁年间,北宋王朝在王安石的新政推动下,以军事开边为杠杆,全面启动了对西部边疆的有效开发。从而使汉蕃杂居地区的经济文化及其管理制度,得以和中原先进地区靠拢接轨,初步改变了北宋在西北防务上的积弱局面。
——任树民《王安石与北宋西部开发》
增加了政府收入
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一定程度上
改善积贫局面
一定程度上
改善积弱局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变法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政治上对立
生活中仰慕
保守派司马光
改革派王安石
君子之争
(五)变法之结果
(1)进步性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
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
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
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
然沉重。
评价
【想一想】王安石变法缘何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1)失败原因:
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且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③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2)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
经济富裕,却用于供养禄蠹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检测提升
A
A
3.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4.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
A.宋太宗 B.宋徽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C
A
C
6.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7.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C
A
1.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据统计,中国皇帝共有400多位。其中,赵匡胤登上皇位的方式是( )
A. 嫡长子继承 B. 外戚夺权
C. 朝中大将夺权 D. 宦官专权
C
二次达标
2.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
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举制的完善 B. 理学的兴起
C. 事权的分割 D. 租佃制的发展
C
3.宋夏议和之前,在宋夏之间的不断战争中,宋朝被动
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研究其原因应该是( )
①宋朝重文轻武,不重视军队建设
②宋朝文臣不悉军务,却掌握军政大权
③宋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削弱
④宋朝军队将领处处受制,往往会错失战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D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夺其权、制钱谷。
陈桥驿兵变:960年宋朝建立,定都开封。
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视。
表现:重文官轻武官,注重文教,发展科举制。
影响:增加取士名额,提高社会文化素养,社会安定;军队战斗力弱,官吏冗余,财政支出增加。
王安石变法:解决三冗危机、财政问题。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变法。
板书设计
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当皇帝。
杯酒辞去石守信,牢牢控制了军队。
中央相权要分割,分化事权削相权;
地方文臣任知州,三年一换频调动。
节度使税权取消,转运使把财赋收。
重文轻武政策好,政权稳定社会安;
文教事业得发展,文治局面大兴盛。
歌谣巧记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