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6 23:1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2023.1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8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露天球场、草根球队、没有明星、球技业余,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的篮球赛却“火”了。借助现代科技的翅膀,乘着互联网的东风,这项“村级”赛事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各大平台26个官方账号同步直播,网络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亿人次。网友们按照“CBA”“NBA”的命名规则,给这项比赛起了一个既亲切又响亮的名字——“村BA”。
每逢“村BA”开赛,球场内座无虚席,球场外的屋顶上、山坡上也都是观众。到了关键场次,甚至经常出现彻夜观战的场景,当地人称之为“天亮文化”。“天亮文化”的流行,源于村民们对体育最纯粹的热爱,以及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篮球赛的火热,正是当前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是全民健身理念扎根生长的生动注脚。由此可见,“村BA”的火爆“出圈”,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核心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体育工作思路。人民身体健康,不仅是每个人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眼下乡村篮球赛的火爆“出圈”,为解决“群众体育弱”的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要加大公共健身设施供给,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水平;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进一步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供给;要发展壮大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重视和发挥各种人群和各种行业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借助线上平台普及运动健身知识,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激发群众健身热情。
有评论说,乡村篮球赛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上场”。创造条件,搭建更广阔的群众体育舞台,便利渠道,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群众体育的火热与发展,必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可能性,
(取材于张昊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的篮球赛在互联网平台上被称为“村BA”,这个称呼表达了网友对这项发端于乡野的体育赛事的偏爱。这项乡村赛事的走红,为我们的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宝贵启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优秀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但是总体来看,这方面的供给还是偏少、偏散、偏弱。有些地方文化产品缺乏、形式单一,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有些地方在文化建设中盲目照搬城市的做法,缺少自发生长的、能和本土联结的文化产品,多是浮光掠影,无法扎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建设体现着人的精气神、价值观,对乡村振兴起到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不能长期处于短板、配角、从属的地位。如果乡村自己的文化不能搞起来,只是把城市那一套移植过来,就不是真正的乡村文化振兴。“村BA”的走红,让我们看到乡土文化本身具有的强劲活力和强大动能。乡土烟火气中蕴含着最本真的文明基因和精神品格,做好自己的事情、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才能真正提升乡村的文化自信。
事实上,回望这些年“火出圈”的乡村文化盛事,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特质。无论是近期风靡全网的贵州“村BA”,还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鸣惊人的河北省阜平县马兰花儿童合唱团,抑或是助4000余名乡村女孩实现足球梦想的“追风计划”,都展现出乡村文化振兴特别的深度和广度,彰显了乡村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村BA”火了之后,有不少地方准备学习,搞起当地的乡村体育赛事。这当然是好事,但也不可盲目照搬。台盘村的“村BA”看起来是一炮走红,实则已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霜、三代人的积淀,并非短时之功。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文化火种,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文化特长,乡风乡俗、家规家训、农事技艺等,都是优秀的乡村文化资源,是有滋有味的文化瑰宝。尊重文化的群众性,让乡村文化向着更加广阔、更有开创性的方向发展,每个地区都能打造属于自己的“村BA”,从而让乡村文化尽快振兴起来、自信起来。
(取材于郭少雅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村BA”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场地条件、竞技水平有限,但影响力却远超“CBA”“NBA”等赛事。
B.为了满足群众需求、丰富当地人民的夜生活,比赛时间都安排在晚上。
C.其火热反映出当前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表明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D.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台盘村的村民人人都上场参加了这场盛大的比赛。
2.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前农村文化产品还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亟待填补。
B.振兴乡村的根本是塑经济之“形”,其次是铸文化之“魂”。
C.优秀的乡村文化项目,影响范围可能不局限于本乡本土。
D.乡村文化活动可有多种形式和内容,不仅仅是文体活动。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共健身设施完备的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的水平就高。
B.体育明星参加健身直播活动有助于激发群众健身热情。
C.具有乡土烟火气的乡村不宜开展城市的各类文化活动。
D.振兴乡村文化并非短时之功,至少要经历三代人积淀。
4.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村BA”的走红为振兴乡村文化提供了哪些启示。(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共18分)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1】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及城陷,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取材于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释;【1】张巡;唐朝名臣,安史之乱时为真源县令。叛军进入河南后,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杀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牺牲。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竟与巡俱守死 竟:最终 B.从而尤之 尤:尤其
C.沮遏其势 沮遏:阻止,遏制 D.颜色不乱 颜色:脸色,神态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翰以文章自名 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B.不为许远立传 虽至愚者不忍为
C.城陷而虏 外无待而犹死守
D.小人之好议论 天下之不亡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能通知二父志
不能告诉别人他们二人父亲的志向
B.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怎么却说许远这般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呢
C.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怎么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
D.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率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余部下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本文的初衷在于弥补李翰未为许远立传的遗憾。
B.许远困守城池时没有任何援兵,因为当时国家已灭亡。
C.文中以人死、绳断为喻,论证了城池陷落责不在许远。
D.作者赞扬张巡、许远,斥责了怯战自保和诬蔑功臣者。
9.作者认为,许远以身殉国,值得后人纪念。简要概括本文中许远的形象特点。(6分)
10.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1】,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路》)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2】,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注释:【1】偲偲;相互切磋、督促的样子。【2】谅:诚信,信实。
孔子说,君子“无友不如己者”。有的学者将“不如”翻译为“比不上”,也有的学者翻译为“不像”。你赞同哪一种?请结合以上材料中的一则或多则,简述理由。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
夏日李公见访
杜甫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旁舍颇淳朴,所愿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水花晚色静,庶足充淹留。预恐尊中尽,更起为君谋。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贫居类村坞”二句,交代了诗人居所的环境和位置,“僻”字呼应了首句的“远”字。
B.“傍舍颇淳朴”二句,写出诗人与乡邻和谐相处,“易求”两字突出了邻家的“淳朴”。
C.“墙头过浊醪”二句,写放在墙头的酒过于浑浊,诗人请客人不要嫌弃,尽情畅饮。
D.“巢多众鸟斗”六句,以雀鸟、树木、鸣蝉、莲花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图画。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描写了盛夏时节的乡村风光,是杜甫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佳作。
B.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厌恶官场的黑暗,毅然辞官归隐田园后的心情。
C.本诗的结尾表达了作者为友人的前程细心谋划,充满关爱的温情。
D.本诗以白描的手法表现平常生活细节,自然真率,读之亲切有味。
13.“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之一,本诗在内容上起伏变化、表达上回旋纡折,就体现出这种风格。请结合具体诗句,从内容或表达中选择一个方面加以赏析。(6分)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10分)
(1)自古以来,许多诗歌中都表现了将士们为国而战的豪情。《诗经·秦风·无衣》中的“______?与子同袍。______,修我戈矛,______”,抒发了慷慨赴战、同仇敌忾之情;高适《燕歌行》中的“相看白刃血纷纷,______”,表达了为国捐躯、不计个人私利之志;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通过描述自己亲历的两场抗金战斗的场景,传达出收复失地的壮志。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抒发了游子思妇之愁:“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和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6分)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一位才女创作的诗,贾宝玉无意间听见她吟诵,悲恸不已。对这段情节,脂砚斋有一句批语:“读去非阿颦断无是佳吟,非石断无是情聆赏。”
(1)批语中的“石”指贾宝玉,“阿颦”指谁?(1分)
(2)依据原著,谈谈你对这句批语的理解。(5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天水碧
天水碧,是一种颜色。在过去的很多年,我一直不知道,世界上居然有一种颜色,有如此诗意的表达。天水碧,那该是一种什么颜色呢?
记得初学绘画,刚接触色彩的时候,老师就告诫我:不要灰了啊,记住,一定不能灰了!老师是一位很有名的油画家,他特别忌讳画面呈现出灰感,他点评学生的作品,只要是不满意,统统只用两个字:灰了!他说的“灰了”,源自西方的色彩理论。纯色中加入越多灰色,颜色就越浅、越暗。我们学习绘画,首先学的就是这套理论。那时我对中国色彩毫无认知,还不知道灰在中国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颜色。我甚至不知道中国绘画还有色彩一说,我所看到的中国画不就是黑白二色吗,比西方绘画简单多了!再说我那时也不关心这些,沉重的学业压力,让我感觉自己整个人正陷落在一种灰色的情绪之中。
后来听《中国美色》色卡设计者苏超的讲座,才对中国色彩有了新的认识。讲座中提到很多有趣的中国传统经典配色,如“百草霜”,光看字面你根本无法判断它具体是一种什么颜色,这个“霜”字容易让人联想到白色,但事实上它是一种深灰色。为什么是深灰而不是霜白呢?“霜”字的表达到哪里去了?原来,“百草霜”最初出自《本草纲目》,本是一味中草药,是从锅底刮下来的草木灰,因如霜般薄薄一层而得名。类似这样的颜色,古人那里还有很多。汪曾祺老先生曾在他的散文中感叹中国颜色“老僧灰”传达出的丰富内涵,认为其美感简直无法言说。读到这段文字,我当即就怔住了,是那种被雷电击中的感觉。头脑中浮现出一位清癯的僧人出现在空寂的寺院中,太阳静静地照耀。老僧灰不仅是一种颜色,还是一种意象、一种境界、一种氛围的缭绕,多么静谧,多么安详,多么美好。所以,中国色彩远不止大红大绿,正如中国元素也远不止青花瓷、中国结。
对色彩的理解,西方人重逻辑,其理论基于实验和细胞学说;中国人重体验,其理论是通过感知、想象而获得。中国色彩的美妙就在于,听到它的名字,看到它的形态,便会让人莫名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和诗意,仿佛可以通过色彩和古人对话。
再后来,读到北宋欧阳修《浣溪沙》中的名句:“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天碧即天水碧,深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诗意的颜色,就这样出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后宫里,宫女们将染好的碧色丝帛晾在庭院中,夜间丝帛被露水浸润,意外呈现出一种柔和清雅如天水般的浅绿色,李煜见了十分欣赏,命名为“天水碧”。这种若有若无,近乎青和绿之间的染色,由此成为一时风尚。这以后天水碧就常常出现在宋代诗人的笔下,晏殊有“夜雨染成天水碧”,舒岳祥有“此花蔓生枝自劲,天水碧染雪藕纱”,周密有“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等等。除丝帛外,宋代还出现了天水碧笺纸。只有在宋人理性审美的历史语境下,天水碧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时尚。
中国古时的各个朝代,我最倾心的是宋朝,尤其是北宋。远离了汉唐的豪迈、饱满、奔放和张狂,代之以平淡、典雅和沉静,宋更自信、更成熟、更内敛了。“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这也是欧阳修的诗句。柴窑号称中国历代诸窑之冠,但久已失传。雨过天青色,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呢?我常常闭上眼睛,沉入一种冥想,然而我终究想象不出。据说只有北宋的汝窑瓷器与之类似。我曾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过一只汝窑笔洗,通体呈现出一种纯净的天青色,散发着温润、淡雅、宁静、含蓄、柔和的气息,美得令人窒息。
关于宋代文化,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有过权威论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宋代独特而渊深的美学意识,是其文化土壤、文化精神所孕育出来的,它的形式、格调和趣味,有别于唐代审美,是一种文化型美学。宋人更能按照自己的性情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华夏民族的精神质地是“诗性信仰”,而宋代将这个信仰变成了社会生活,全社会都向往一种“诗意的生活”。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教授邹其昌说,宋代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和辉煌区段,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理想、审美形态、审美话语、审美精神,郁郁乎文哉,对后世的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色是一种语言,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中国的传统颜色,表达的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一种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相比小时候,我现在对灰似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灰比别的颜色更内敛一些,低调一些,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意思。我还喜欢上了林忆莲唱的《灰》:“偶尔微风触动,树影的梦流过……”因为运用鼻息的技巧处理,唱出了别样的深情与温和。
(取材于许含章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位清癯的僧人 清癯:清瘦
B.美得令人窒息 令人窒息:让人沉入冥想
C.造极于赵宋之世 造极:达到最高点
D.郁郁乎文哉 郁郁乎文哉:多么丰富多彩呀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人重逻辑,认为灰色代表消极;中国人重体验,认为灰色代表积极。
B.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妙,就在于光看字面根本无法判断它具体是什么颜色。
C.为了染出诗人笔下最具诗意的颜色,南唐的宫女们用露水浸染碧色丝帛。
D.宋代美学体现了宋人的性情,具有独特的价值,影响了当今的中国审美。
18.文中多处写到灰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19.作者在文中说:“只有在宋人理性审美的历史语境下,天水碧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时尚。”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
①自2017年以来,北京市持续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创建工作,群众身边环境得到显著提高。②2020年,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正式起动。③专家建议,深入推进整治提升工作,要______,______,______。④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背街小巷通过整治提升,“蝶变”成为和谐宜居的新家园、城市治理的新亮点、文脉传承的新载体。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句的“自”字去掉不影响句子意思。
B.①句中画线的语句没有语病。
C.②句中“起动”应换为“启动”。
D.④句中“蝶变”换为“蜕变”,句意不变。
(2)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入③句横线处,构成语意连贯的句子。请按正确的排列顺序,将序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甲】与居民开展有效沟通
【乙】建立反映民意民情的渠道
【丙】激发居民共同参与街巷整治的主动性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常有一些出人意料又令人感佩的言行。请从《红岩》《呐喊》《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他(或她)的言行怎样出人意料,又为何令人感佩。要求:写明作品和人物,言之有理。
(2)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们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很多反映革命文化的作品,还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一些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学校文学社计划汇集这样的材料,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请你为这本作品集拟一个恰当的书名,并陈述命名的理由。
(3)请以“驶向春天的小舟”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天水碧》中说,“中国色彩远不止大红大绿,正如中国元素也远不止青花瓷、中国结”。中国元素不仅包括传统的元素,也包括现代的元素。优秀的中国元素凝结着华夏民族文化精神,体现着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
请以“谈中国元素”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冰心有一首小诗:“青年人,珍重地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请以“请你着笔”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2023.1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3分)C 2.(3分)B 3.(3分)B
4.(6分)
答案要点:
①要满足乡村人民对文化的热爱、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乡村人民对优秀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强烈需求。
②要扎根群众,创造条件,便利渠道,搭建广阔的群众文化舞台,让乡村人民人人都能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③要充分发挥各地自身的乡村文化特长,深入挖掘各地独特的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找到适合本地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④可借助现代科技、互联网平台,加强智慧化建设,普及乡村文化知识、激发群众文化热情、扩大乡村文化影响力。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5.(3分)B 6.(3分)D 7.(3分)A 8.(3分)B
9.(6分)
答案要点:
①一心抗敌,毫无个人私念,襟怀大度。
②英勇无畏,忠君爱国,尽忠职守。
③性格宽厚,德高望重。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5分)
答案示例一:
赞同“比不上”:孔子认为君子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君子要修养仁德,就要与仁德之士为友,与直爽、信实、见闻广博的人为友会对仁德修养有益,与虚浮、圆滑、夸夸其谈的人为友会对仁德修养有害,所以要与比自己贤能的人为友。
答案示例二:
赞同“不像”:孔子认为,君子不要跟不像自己的人交朋友,君子通过学问来交朋友,通过交朋友来帮助仁德的成长,好朋友间要相互切磋督促,所以要与志同道合的仁德之士为友。
【评分参考】言之成理即可。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8分
11.(3分)C 12.(3分)D 13.(6分)
答案示例一:
诗歌开头写“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本是炎炎夏日,李公为避暑气,特来诗人居住的郊野林间做客。诗人留客人在家饮酒,却突然“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清风吹进屋中,客人惊讶不已,以为竟然到了初秋,盛夏的季节与凉爽的感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客人的错觉。诗人以出人意料的转折,写出了村居生活的幽静闲适,体现出“顿挫”的风格。
答案示例二:
“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几句写屋檐下鸟巢众多,鸟儿们争斗不止。院中树木枝叶繁密,蝉鸣声此起彼伏,诗人嘴上对客人抱怨着“这些东西实在是吵闹,谁说我的草庐幽静呢”?其实心里却暗自得意,雀鸟鸣蝉的自在生活恰好反衬出远离都市喧闹的清幽闲适,诗人以似嗔实喜的手法曲折地表达了对村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体现了“顿挫”的风格。
【评分参考】结合诗句4分,内容或表现手法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14.(10分)
(1)岂曰无衣 王于兴师 与子同仇
死节从来岂顾勋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2)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3)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5.(6分)
(1)(1分)林黛玉
(2)(5分)答案示例:
这句批语的意思是:只有林黛玉才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只有贾宝玉才能有这样深情的共鸣。《红楼梦》中的诗词,大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葬花吟》是林黛玉思想、性格、才华的集中体现,也是喻示她命运的“诗谶”,所以唯有林黛玉能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是有“木石前盟”的灵魂知己,也只有他能真正理解、体会、欣赏林黛玉的情思和才华。
【评分参考】符合原著,言之成理即可。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6.(3分)B 17.(3分)D 18.(6分)
答案要点:①全文多处写灰色,写出了对中国色彩从不理解到深刻领悟的过程:初学绘画时学习西方色彩理论,不了解也不关心中国色彩,认为灰色是暗淡、压抑的,后来听讲座、读散文对中国色彩有了新的认识。从“百草霜”“老僧灰”中感悟到中国色彩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境,现在对中国色彩中的灰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欢它的内敛低调、深情温和。②运用欲扬先抑的笔法,为后文对中国色彩的感悟赞美作了铺垫。③通过前后对灰色认识的对比,揭示出中西方色彩理论的区别,表达了对中国色彩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境的感悟和赞美。
【评分参考】①4分,②③各1分,意思对即可。
19.(6分)
答案要点:
①天水碧是一种柔和清雅的浅绿色,极富诗意。
②宋代的理性审美是平淡、典雅、沉静的,天水碧的色彩特点符合这种审美。
③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高峰,才能培养出文化型美学,全社会都向往“诗意的生活”,从而形成了这种理性的审美。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6分)(1)(3分)B
(2)(3分)乙、甲、丙【评分参考】每空1分
21.(10分)
【评分参考】参考高考微写作评阅标准。
22.(50分)
【评分参考】参考高考作文评阅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许,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尽严谨,但(实际上)还遗憾有所缺失:没有为许远立传。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接纳张巡,(他)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把)指挥权交给张巡,(自甘)在他手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成就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与张巡死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后代才智低下,不能完全明白二位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投降了叛贼,(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尺寸大小的地盘,来与叛军对峙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如蚂蚁般力量微弱的援助,(他)想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叛军拿国家灭亡和皇上已死的(假)消息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把他们的话当作真的。外面毫无(援兵的)依靠却仍然死守,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期知道自己(要)死在哪里了,许远不怕死也是很明显的了!哪有城破、自己的部下都战死,(他却)独自蒙受愧疚耻辱乞求苟活的?即使最愚昧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怎么)却说许远这般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呢?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城门守卫,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城门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指责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拉断它,绳的断口必定有先裂开的地方,旁观者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先受侵害和先裂开的地方,这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他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像张巡、许远所达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不能避免(小人的诽谤),其他人又怎么被非议呢!
当二公刚开始守城的时候,怎么能知道别人最终(也)不来救援,(从而预先决定)弃城逃走呢?如果此城不能守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他们没有救兵并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余部下,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成功,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一座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来个濒临灭亡的士兵,迎战百万天天壮大的敌军,保护江淮地区,阻遏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议论的人)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二公,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等同于逆乱者,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跟随张巡 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一直在围城之中,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那时已六十多岁了,我那时还幼小,粗略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他)说:张巡身高七尺多,一口胡须活像神灵,等到城破后,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月份日子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