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9.桃花源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新课导读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新课导读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根据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世外桃源
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散文家,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jìng)节先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诗人、散文家,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故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象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邑人 间隔 俨然 屋舍 黄发垂髫
缤纷 怡然自乐 阡陌 豁然开朗
yì
jiàn
yǎn
shè
tiáo
bīn
yí
qiān mò
huò
字词读音
整体感知
听音频,划分节奏
晋/太原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整体感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3.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朗读课文
注意: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称感。
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沿着,顺着
职业
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偏义复词,此处指远
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遇到
两岸,这里指溪的两岸
新鲜美好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惊异,差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
尽
繁多的样子
疏通文意
1
整体感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整体感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就,随即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仅容一人通过
空旷,广大
整齐的样子
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可以互相听到
都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快乐的样子
2
整体感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整体感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从哪里来
详细
同“邀”,邀请
听到,听说
全,都
询问,打听消息
说
躲避
妻子儿女
同邑的人,同乡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
整体感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不必
邀请
到
停留,暂时住下
说,谈论
告诉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对、向
感叹惋惜
3
整体感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整体感知
4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已经
沿着、顺着
先前的
得到,获得。这里是“找到”的意思
到
做记号
拜访
整体感知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随即,不久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打算,计划
没有实现
5
整体感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1.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例句:芳草鲜美。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例句:屋舍俨然。
今义:形容很像。
仿佛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例句:仿佛若有光。
今义:似乎,好像。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例句:阡陌交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字词知识归纳
2.古今异义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例句:无论魏晋。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延 古义:邀请。例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时间)向后推迟。
字词知识归纳
2.古今异义
不足 古义:不值得,不必。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扶 古义:沿着,顺着。例句:便扶向路。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向 古义:先前的。例句:便扶向路。
今义:方向。
志 古义:做记号。例句:处处志之。
今义:志向,志愿。
字词知识归纳
2.古今异义
舍 古义:离开。例句:便舍船。
今义:舍间。
闻 古义:听到。例句:鸡犬相闻。
今义:听见。
果 古义:实现,完成。例句:未果,寻病终。
今义:果实。
字词知识归纳
3.一词多义
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居然)
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作)
设酒杀鸡作食(动词,制作)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欲穷其林(代词,那)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自己的)
得其船(代词,他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指渔人)
字词知识归纳
字词知识归纳
4.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向前、往前)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林尽水源(“尽”后省略介词“于”)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后省略宾语“之”,指桃花源中人)
③此中人语云(“语”后省略宾语“之”,指渔人)
(2)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能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第二部分(2—3):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整体感知
根据划分部分,完成下面的线索顺序图。
进入桃花源
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做客
离开
发现
请同学们依据渔人行踪,用自己的话讲述该故事。
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疏通完文意,请同学根据渔人的行踪,尝试着背诵一下。
课堂检测
1.下列句中画线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仿佛若有光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解析】A项,“鲜美”古义是鲜艳美丽,今义是形容食物的味道好;B项,“仿佛”古义是隐隐约约,今义是指差不多,好像的意思。C项,“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D
课堂检测
2.对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解析】B项,“交通”意思是“交错相通”。
B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解析】B项,“要”同“邀”,邀请。
B
课堂检测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解析】解答这类题,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和意义来划分。A项,正确的断句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项,正确的断句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项,正确的断句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C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桃花源记》的作者及作者的写作背景,梳通了《桃花源记》的文意,并且归纳了特殊字词和句式的用法,下课后请同学们进行预习,思考以下问题:
1.描绘了桃花源哪些景象,并进行概括。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4.世界上真的有桃花源吗?“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
1.如此美丽、神奇又幸福的地方,世上真的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桃花源记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写作背景。 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难点 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频 学生准备:查阅陶渊明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根据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学生回答诗句,并总结出成语为“世外桃源” 本环节从时下应景之物“桃花”切入,让学生交流有关桃花的诗句,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课堂气氛活泼,并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一)预学展示,走近作者 师:课前同学们查阅了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和写《桃花源记》的背景,请同学们进行解答。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散文家,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jìng)节先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诗人、散文家,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故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2.写作背景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象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师: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称感。同学们根据朗读示范,放声自由朗读,感受其韵味。 朗读指导:古人称断句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师播放朗读示范音频) 3.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教师明确。 (生自主学习并进行交流,师明确) 2.字词知识归纳 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三、划分结构,找出行踪 1.读文章,划分结构 师:通读课文,说说课文能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根据结构,画出行踪 师:请同学们根据划分部分,完成下面的线索顺序图。 3.依行踪,说故事 师:请同学们依据渔人行踪,用自己的话讲述该故事。 4.依行踪,试背诵 师:我们已经疏通完文意,请同学根据渔人的行踪,尝试着背诵一下。 四、课堂检测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中画线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仿佛若有光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对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学生通过课下查阅,简单说明。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听音频朗读,进行学习 同桌互读,进行评价。 学生小组间自主翻译,代表回答,最后总结疏通。 归纳总结,做资料卡片。 第一部分(1):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第二部分(2—3):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同学们畅所欲言。 根据故事,试着背诵。 学生回答 本环节学生先进行简单回答,教师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采用多种方式诵读,使学生读得顺畅,从而便于学生对后面句意的理解及对内容的把握。 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在学生能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老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背诵,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打下基础。 此环节意为检测学生当堂的听课情况。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桃花源记》的作者及作者的写作背景,梳通了《桃花源记》的文意,并且归纳了特殊字词和句式的用法,下课后请同学们进行预习,思考以下问题: 1.描绘了桃花源哪些景象,并进行概括。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4.世界上真的有桃花源吗?“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 1.如此美丽、神奇又幸福的地方,世上真的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预习: 1.描绘了桃花源哪些景象,并进行概括。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世界上真的有桃花源吗?“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课后反思 亮点:《桃花源记》流传了1600年,至今仍传唱不衰。这篇美文中有不少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以及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因而积累文言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不足之处:基础知识设计较多,学生掌握有限,还需要课下进行识记。 课堂教学建议:可以疏通一段文意,进行一段赏析,给学生缓冲的机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落英缤纷( )
2.仿佛若有光( )
3.阡陌交通( )
4.咸来问讯( )
5.便扶向路( )
6.诣太守( )
7.欣然规往( )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B.来此绝境
C.遂与外人间隔 D.无论魏晋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其中/往来种作
三、默写题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 。”②“ , 。”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 。”
四、翻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同步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繁多的样子
2.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3.田间小路
4.全,都
5.先前的
6.拜访
7.打算,计划
二、选择题
1.C 解析 A项,“交通”的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运输事业”。B项,“绝境”的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D项,“无论”的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为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2.A 解析 A项中“之”为助词,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3.B 解析 正确停顿应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默写题
1.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①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四、翻译
1.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村中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9.桃花源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哪位同学可以简单描绘一下桃花源的画面呢?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根据图片背诵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发现桃花源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1.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什么?
1.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整体感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进入桃花源
精读细研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环境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这几句话语言极其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情景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2.进入桃花源
整体感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做客桃花源
整体感知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做客桃花源
精读细研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3.做客桃花源
渔人“具言”:桃花源之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严重。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整体感知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离开桃花源
精读细研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若将其内容写出来,效果有何不同?
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
此处若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精读细研
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宁和平、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罢了。
整体感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再寻桃花源
精读细研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合作探究
如此美丽、神奇又幸福的地方,世上真的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
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寻向所志”,却“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驥“欣然规
往”,却“未果,寻病终”。
合作探究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呢?
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作者渴望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合作探究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从未改变。
合作探究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的。这种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幻想。
课堂检测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C
课堂检测
2.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相似点: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课堂小结
在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年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即使官场污浊,他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择了归隐,求得精神的寄托;田园梦破,继续寄梦于桃源,给世人一方心灵的乐土!现如今,我们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一步步地实现,这是一个比桃花源更值得期待,也更切实的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吧!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林
由远及近
由景及人
进出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自然风光
生活状态
社会风尚
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
沿溪行
逢桃林
遣人随往——遂迷
子骥规往——未果
神秘
课后作业
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将它画下来吧。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桃花源记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2.探究桃源理想,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难点 探究桃源理想,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学生准备:预习上节课所留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哪位同学可以简单描绘一下桃花源的画面呢? 学生描绘画面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自己的话把桃花的美好意象和桃花源中美好的景象相融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讲授新课 一、看图背诵,分析段落 (一)发现桃花源 1.同学们根据图片,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2.师:在这一段中,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并分析它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二)进入桃花源 1.同学们根据图片,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2.师: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找到相关语句,并进行分析。(教师进行补充) (三)做客桃花源 1.同学们根据图片,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师:请同学们思考,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教师进行讲授,帮助学生理解,并根据学生所答进行总结补充) 师: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四)离开桃花源 1.同学们根据图片,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2.师:“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若将其内容写出来,效果有何不同? 3.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教师进行引导,讲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总结) (五)再寻桃花源 1.同学们根据图片,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师: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呢?(教师根据学生所答进行总结) 二、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如此美丽、神奇又幸福的地方,世上真的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呢?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三、课堂检测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2.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同学根据图片提示背诵课文 学生进行回答,相互补充 同学根据图片提示背诵 从“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境”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同学根据图片提示背诵 同学根据课下预习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同学根据图片提示背诵 学生进行回答,相互补充 同学根据图片提示背诵 学生根据课下预习进行回答,互相补充 小组进行讨论,回答问题,相互补充 学生回答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在图片中想象美景,背诵课文,印象更深,培养兴趣。 每背诵一段,分析一段,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通过问答的形式,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有利于培养其质疑的能力。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把桃花的美好和谐意象和桃花源中的人与社会相融合,逐步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课堂小结 在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年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即使官场污浊,他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择了归隐,求得精神的寄托;田园梦破,继续寄梦于桃源,给世人一方心灵的乐土!现如今,我们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一步步地实现,这是一个比桃花源更值得期待,也更切实的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吧!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将它画下来吧。
课后反思 亮点:注重想象画面,学生自主学习,探讨问题。 不足之处:中心思想没有进行总结。 课堂教学建议:可以最后进行中心思想的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同步练习
一、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 ,一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 并序》《归园田居》《 》《五柳先生传》等。
二、选择题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三、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复行数十步( )
(2)屋舍俨然( )
(3)具答之( )
(4)此中人语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二)对比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满井游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聂政之刺韩傀也
B.屋舍俨然 吴广以为然
C.于是冰皮始解 于是鴟得腐鼠
D.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为何若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一致的是( )
A.欲穷其林 泉而茗者
B.渔人甚异之 作则飞沙走砾
C.复前行 红装而蹇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 【甲】通过渔人的所见的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选文【乙】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选文【乙】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甲】【乙】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同步练习答案
一、文学文化常识
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记
二、选择题
A
三、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1.(1)又、再 (2)整齐的样子 (3)详细 (4)告诉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 结合景物描写和对桃花源中人的言行的描写来概括。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景色优美,人民生活安乐。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的纯朴好客。从桃花源不易被发现,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桃花源是一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二)对比阅读
1.C
2.D
3.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