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10.小石潭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读
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课前导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此地,他也写了另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今天我们就跟随他一起,走近小石潭,感受小石潭。
整体感知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因官终柳州(今属广西)刺史,人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代表作有《小石潭记》《江雪》《黔之驴》《捕蛇者说》等。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失意使他心情抑郁,于是他常在闲暇之余游山玩水,借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整体感知
篁竹( ) 清冽( )
坻 ( ) 嵁 ( )
参差(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
huáng
liè
yǐ
chí
cēn cī
kān
chù
xī
suì
qiǎo
字词识记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整体感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名词作状语,向西
竹林
以……为乐
名词作状语,向下
1
格外
听到,听见
疏通文意
水中高地
小岛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藤蔓
缠绕
蒙盖
牵连
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整体感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水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
整体感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
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大约
表示约数
依傍
2
穿透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整体感知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交错的样子
3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它的源头在哪里。
整体感知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寂静
凄凉
因为
深
凄清
停留
于是,便
离开
4
译文: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整体感知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跟随着同去
5
译文: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某处。
闻水声
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大约。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
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不可久居
古义:待,停留。 今义:住,居住。
古今异义
字词知识归纳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副词,大约。
动词,可以,能够。
介词,自,由。
动词,跟随。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可
为
从
一词多义
字词知识归纳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介词,因为。
清
环
以
一词多义
字词知识归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日光下澈
潭西南而望
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词类活用
字词知识归纳
皆若空游无所依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词类活用
字词知识归纳
字词知识归纳
近岸
似与游者相乐
心乐之
下见小潭
形容词作动词,接近、靠近。
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词类活用
句型归纳
如鸣珮环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为“如珮环鸣”。
谓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石底卷以出”。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
倒装句
句型归纳
斗折蛇行
坐潭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省略主语“溪水”,可补充为“(溪水)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可补充为“(我)坐(于)潭上”。
应为“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省略句
整体感知
本文的题目是“小石潭记”,这里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是用来记游,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认真读课文,梳理作者的游踪。
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潭上景物
整体感知
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其周边景物的。
①表明游踪变化的词语: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②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的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近及远,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边景物的特点。
整体感知
补充:“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
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心乐之(快乐)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解析】“乐”是“以……为乐”的意思。
A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 B.不可久居
C.凄神寒骨 D.潭西南而望
【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向西;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D项,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B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似与/游者/相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解析】正确的停顿是:似/与游者/相乐。
C
课堂检测
4.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
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
了,幽深极了。
【解析】B项正确的翻译应为: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B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小石潭记》的作者及作者的写作背景,梳通了《小石潭记》的文意,并且归纳了特殊字词和句式的用法,下课后请同学们进行预习,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2.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
3.读完本文,小石潭的奇特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举出其中一处,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潭上景物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0《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小石潭记》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梳理文脉,背诵课文。
重点 结合注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难点 理解文意,梳理文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预习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此地,他也写了另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今天我们就跟随他一起,走近小石潭,感受小石潭。 学生根据图片,背诵古诗,提出作者 通过图片引出之前学过的古诗,从而引出作者,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一)预学展示,走近作者 师:课前同学们查阅了柳宗元的生平简介和写《小石潭记》的背景,请同学们进行解答。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因官终柳州(今属广西)刺史,人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代表作有《小石潭记》《江雪》《黔之驴》《捕蛇者说》等。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失意使他心情抑郁,于是他常在闲暇之余游山玩水,借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师: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称感。同学们根据朗读示范,放声自由朗读,感受其韵味。 (师播放朗读示范音频) 3.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教师明确。 (生自主学习并进行交流,师明确) 2.字词知识归纳 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三、划分结构,找出行踪 1.本文的题目是“小石潭记”,这里的“记”是什么意思? 2.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认真读课文,梳理作者的游踪。 3.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其周边景物的。 4.对“移步换景”进行解释 补充:“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 四、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A.心乐之(快乐)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B ) A.从小丘西行 B.不可久居 C.凄神寒骨 D.潭西南而望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似与/游者/相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 )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 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 了,幽深极了。 学生根据课下收集的资料,进行回答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听音频朗读,进行学习 同桌互读,进行评价。 学生小组间自主翻译,代表回答,最后总结疏通。 归纳总结,做资料卡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是用来记游,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上景物 ①表明游踪变化的词语: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②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的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近及远,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边景物的特点。 学生回答,互相纠错。 本环节意在检查学生课下预习的情况,通过预习了解背景资料的基本情况,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采用多种方式诵读,使学生读得顺畅,从而便于学生对后面句意的理解及对内容的把握。 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在学生能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老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背诵,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打下基础。 本环节意在考查学生对课堂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小石潭记》的作者及作者的写作背景,梳通了《小石潭记》的文意,并且归纳了特殊字词和句式的用法,下课后请同学们进行预习,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2.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 3.读完本文,小石潭的奇特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举出其中一处,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2.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 3.读完本文,小石潭的奇特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举出其中一处,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课后反思 亮点: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需充分考虑文本解读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采用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解读策略引导学生学习。 不足之处:基础知识设计较多,学生掌握有限,还需要课下进行识记。 课堂教学建议:可以疏通一段文意,进行一段赏析,给学生缓冲的机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0《小石潭记》(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佁然(yǐ) 隶而从者(lì)
B.珮环(pèi) 寂寥无人(liáo)
C.清冽(liè) 往来翕忽(xī)
D.日光下澈(chè) 参差披拂(ch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若:是。
B.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潭西南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二、古诗默写
1.《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练习
1.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2分)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填写内容。要求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3分)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冲它哭,它便冲着你哭;你冲它笑,它便冲着你笑。这恰如:悲观的人,把挫折视为烂泥潭,一点点陷入人生的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差”应读“cī”。
2.A 解析 若:好像。
3.C 解析 C项对“明灭可见”的理解错误。根据小溪曲折的特点,想象其情景,“明灭可见”应译为“时隐时现”。
二、古诗默写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综合练习
1.秋色人似画中游
2.示例:乐观的人,将失败当作垫脚石,一步步登临理想的高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10.小石潭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读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也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风景如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一起去欣赏小石潭的美景。
精读细研
小丘
篁竹
水声
西行
伐竹取道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移步换景
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
小潭
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动词?试着进行评价。
1
精读细研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
精读细研
1
近景
远景
由近及远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小石潭及其周围景物的?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小石潭岸边石头形态的多样。
写出了树枝藤蔓婀娜多姿、青翠欲滴之美。
精读细研
鱼儿活泼欢快的动态
鱼儿的静态
动静相应,妙趣横生
第2段对“鱼”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虚实相生,写水的清澈
寓情于景,表现作者内心的愉悦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
精读细研
站立远视的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北斗星曲折的样子和蛇蜿蜒前行的样子表现了小溪的弯曲。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身:蜿蜒曲折
岸势:参差不齐
第三自然段写小潭源流,作者依次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溪两岸凹凸不平的情状。
3
精读细研
“似与游者相乐”这个句子有什么妙处?
由景及情,写这群憨态可掬又活泼伶俐的小鱼好像故意挑逗游人,与人共享山水之乐似的,这个句子以小鱼的自由自在来比衬人的心情,比一般的直截了当说出自己心情的欢快更有意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
精读细研
第四自然段是怎样描写小潭周围景色的,突出了小潭的什么特点?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开头的“隔篁竹”,进一步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情景交融,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表现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情感,反映出他当时压抑的心境。
4
精读细研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小石潭凄清冷寂的环境特点;又由景及人,传达出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凄苦落寞,表现了他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有什么作用
4
精读细研
①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
②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因此,这几个人心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5
寓情于景
精读细研
找出课文中写小石潭的水的句子。
①闻水声,如鸣珮环。②水尤清冽。③全石以为底。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朗读这些句子,用一个字概括“水”的特点。
清
水—清
精读细研
作者是如何表现潭水的清的?用了什么手法?
“闻水声,如鸣珮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声比作珮环撞击发出的声音,写出了水声清脆悦耳的特点。“水尤清冽”从视觉上直接写了水的清。“全石以为底”,正是因为水清,才能看到潭底是“全石”,这是从侧面写出了水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也是从侧面写水清。作者只描写了游鱼、阳光、影子这几个具体景物的静止和活动的画面,并没有直接写到水清,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无处不在写水清。
水—清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小石潭的其他景物也都各具特色,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处景物进行分享(参考“水—清”的方式)。
2.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3.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生动细致精美异常,作者是怎样做到这点的?在写法上对我们作文中的写景有何启发?
赏析方法: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②朗读相关的语句;③抓住重点字词品味景物特点;④分析描写方法。
合作探究
小石潭的鱼“乐”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手法,先描绘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鱼儿的数量、活动;“佁然不动”,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憨态可掬,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子,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一些鱼儿飞快地游往远处,这是活动的画面。“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嬉乐,这是作者把自己游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
鱼—乐
合作探究
小石潭的石“奇”
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石的特点——“奇”。
石—奇
合作探究
小石潭的树“美”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写其颜色,“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其形貌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小石潭的树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美。而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树—美
合作探究
小石潭的源流“曲折”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和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溪—曲
合作探究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情感的第一个层次:隔篁竹→听到水声→内心之“乐”
情感的第二个层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水、奇石、郁树→内心愉悦→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
情感的第三个层次:西南而望→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 →幽深不可测的内心感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孤寂、凄凉的心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情感
合作探究
绘声:“闻水声,如鸣珮环” →写出流水清脆悦耳
1.课文写水、写树、写石、写鱼‥‥‥细腻生动,这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绘。
绘色:“青树翠蔓” →写出了树木的青翠葱郁
绘形:“全石以为底‥‥‥为岩” →写出石形多姿多态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写出树形变化万千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出水形曲曲折折
“犬牙差互”→写出岸形交互错杂
绘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写出鱼影鲜灵滋润
绘神:“似与游者相乐” →写出游鱼自由闲适
写法
合作探究
2.作者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景物。
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 →是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是点
由面到点,有序体现作者的感知
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 “潭西南而望”→是远
“下见小潭”“坐潭上” →是近
远远近近,多层次展示小潭的景致
动静互衬(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是静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是动
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清幽雅静
写法
课堂检测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
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课堂检测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
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课堂检测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 宣 上 恩 德 以 与 民 共 乐 刺 史 之 事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因为本其山川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1)山水之乐 (2)乐其地僻而事简
B.(1)在乎山水之间也 (2)幸生无事之时也
C.(1)名之者谁? (2)修之来此
D.(1)山行六七里 (2)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
/
像鸟的翅膀一样
情趣
根据
起名,命名
B
课堂检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_______
和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 _______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
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幸其民乐
其岁物之丰成
喜与予游也
与民同乐
课堂小结
怀才不遇的柳宗元,他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像吴均一样“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面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小石潭,他选择“记之而去”,这其实体现的是柳宗元的人生态度。他有着高贵的灵魂,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在柳宗元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圣贤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呢?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一个人生命题。
课下作业
学完《小石潭记》,写一篇随感。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侧面)
游鱼:活泼(动静)
特写镜头
小潭溪流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
快乐
凄苦
环境清幽
孤寂凄苦
发现:闻声 伐道
全貌:全石以为底
青树翠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0《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小石潭记》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摹的写法。 2.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摹的写法。
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也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风景如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一起去欣赏小石潭的美景。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 本环节承接上节课所学,引出课题,接着走进课文。
讲授新课 一、浏览石潭,体会美景 1.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动词?试着进行评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小石潭及其周围景物的?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4.第2段对“鱼”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5.第三自然段写小潭源流,作者依次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似与游者相乐”这个句子有什么妙处? 7.第四自然段是怎样描写小潭周围景色的,突出了小潭的什么特点? 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有什么作用 9.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最后进行总结) 二、潭水之美,体会写法 1.找出课文中写小石潭的水的句子。 2.作者是如何表现潭水的清的?用了什么手法? (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最后进行总结)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小石潭的其他景物也都各具特色,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处景物进行分享(参考“水—清”的方式)。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3.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生动细致精美异常,作者是怎样做到这点的?在写法上对我们作文中的写景有何启发? 四、课堂检测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 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 宣 上 恩 德 以 与 民 共 乐 刺 史 之 事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因为本其山川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1)山水之乐 (2)乐其地僻而事简 B.(1)在乎山水之间也 (2)幸生无事之时也 C.(1)名之者谁? (2)修之来此 D.(1)山行六七里 (2)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_______和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 _______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学生根据问题思考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之间进行质疑、补充 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情感,学习写法。 从具体语句中体会潭水之清,并探究其写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根据分析“潭水之清”的方法分析小石潭的其他景物。 根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分析本文写法,同学间互相探讨。 学生做题,进行回答 本环节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段落的不同描写,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体会小石潭的美,培养学生美的感受。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析语言,学习评析句子的角度,从名家名篇中学习文章的描写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抓住景物特点,帮助学生揣摩分析作者情感,体会寓情于景的特点。并通过插入作者的相关背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心情由乐而悲的缘由,依据文本,具体深入而非概念化地理解作者“悲”的由来。 考查学生课内外的阅读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怀才不遇的柳宗元,他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像吴均一样“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面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小石潭,他选择“记之而去”,这其实体现的是柳宗元的人生态度。他有着高贵的灵魂,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在柳宗元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圣贤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呢?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一个人生命题。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学完《小石潭记》,写一篇随感。
课后反思 亮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抓住特征写景、寓情于景的写作方式,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等核心目标的突破,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带领学生感悟柳宗元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内容略多,学生不好接受。 课堂教学建议:可以再多分出一个课时。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0《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二、综合练习
1.仿照示例,赏析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展开联想仿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句。
我喜欢仰望湛蓝广袤的天空,因为它使我的心沉静;我喜欢丈量巍峨高大的山峰,因为它使我的心谦虚; , 。
课内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的作者是 , 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
(2)佁然不动( )
(3)悄怆幽邃( )
(4)隶而从者( )
3.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
4.“影布石上”的意思是鱼的影子映在石上。请结合第二段的内容,说说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有哪些。
5.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D 解析 本文着意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凉、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哀、凄怆的感情。
二、综合练习
1.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2.示例:我喜欢纵观广阔无垠的大海 因为它使我的心宽广
三、课内阅读
1.柳宗元 唐
2.(1)清凉 (2)静止不动的样子 (3)凄凉 (4)跟随
3.水特别清澈,以整块石头为底,潭岸岩石形状各异,岸边树木茂盛秀丽。
4.日光折射入潭中,将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原因是潭水清澈。能够看清鱼影投在石上,原因是石潭面积小。
5.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谪后遭遇坎坷、前途迷惘相似;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