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式微》和《子衿》,走进了诗经的世界,今天,让我们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整体感知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唐代诗人。绛州龙门
(今山西万荣)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
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
《滕王阁序》等。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精读细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译:三秦辅卫着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县尉的别称。
到,往。
三秦:指关中地
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出外做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山。
精读细研
译: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泪贴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近邻
无须,不必。
岔路口
精读细研
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用“风烟”来修饰“五津”,显示杜少府任所的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
精读细研
你觉得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示例一:我认为“辅”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示例二:我认为“望”用得好。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精读细研
怎样理解尾联的含义?
从正面写离情而转为劝勉。劝勉朋友不要悲伤,体现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精读细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从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两方面写人的深厚情谊和思念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所以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精读细研
颔联写的是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精读细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概括主题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意,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体现出诗人高远旷达的志趣。
总结
首联,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所“辅”。“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望”,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暗寓惜别之意。
颔联,诗人与友人同病相怜,诗人劝慰友人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颈联,蕴含着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空间的哲理,表现出诗人乐观旷达的态度以及与友人深厚的友谊。
尾联,慰勉友人不要泪沾手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名作,一洗往昔送别诗离别的低沉凄苦,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课堂小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诗人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伤。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道理,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而无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伤感悲戚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整体感知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代表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
《夜归鹿门歌》等。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求取,谋取,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整体感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译: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涵虚:指水映天空。虚:天空。
撼动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与天空浑然一体。太清:天空。
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译: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渡
指太平盛世。
坐视,旁观。
闲居、平常家居。
精读细研
你觉得首联、颔联中哪个词用的好,说说理由。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平”字写出了水的充盈和湖面之阔;“涵”“混”两字呈现了洞庭湖的无边无际,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势。
精读细研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不仅表现了洞庭湖的壮阔与活力,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营造了雄伟壮阔的意境。
你觉得首联、颔联中哪个词用的好,说说理由。
精读细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否只是描写洞庭风光的诗歌?
不是。诗的重点在:赠张丞相。
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求取,谋求,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精读细研
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采用了类比的手法,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赏识。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民谋利,深感惭愧。“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垂钓”与“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是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总结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和磅礴气势。
第一、二句写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面开阔,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湖山相映,浑然一体,美丽极了。
第三、四句,写在这浩瀚的湖面上,水汽蒸腾,涛声轰鸣,似乎撼动了落在湖滨的岳阳城。
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描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总结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正式向张九龄表白心事,表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隐居并非本愿,还是向往出仕求官的,只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接着,诗人向张九龄发出呼吁。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匠心独运。
精读细研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主题概括
课堂小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从而抒发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借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描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景象与壮伟景观,达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成为难得的山水佳作。
课堂检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从内容上看本诗是一首 ,从体裁上看是一首 , 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2.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
五言律诗
首联
这两句诗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基调低沉的特点,字里行间体现作者昂扬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课堂检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细读这首诗的题目、颈联、尾联,谈谈作者这首诗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渴望出仕,为世所用,希望得到张丞相的引荐。
课堂检测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C
课下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给同学描绘两首诗的画面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写景——气势宏伟
依依惜别之情
高远旷达之志
抒情——友情深厚
思念——劝慰友人
壮别——点明主旨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湖水——平
渴望入仕
积极进取
波撼——城
端居——耻
观钓——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2.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抒发的情感。
重点 朗读诗歌,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抒发的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式微》和《子衿》,走进了诗经的世界,今天,让我们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 本环节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首先学习第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整体感知,了解背景 1.通过预习,请同学们介绍本文作者。 2.《式微》的背景是什么? (教师进行总结) 3.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 4.根据课下注释,梳理文意。 (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二、精读细研,理解文本 1.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2.你觉得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3.怎样理解尾联的含义?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5.颔联写的是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进行引导、纠错、总结) 7.概括主题: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意,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体现出诗人高远旷达的志趣。 (教师进行总结)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三、整体感知,了解背景 1.通过预习,请同学们介绍本文作者。 2.《式微》的背景是什么? (教师进行总结) 3.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 4.根据课下注释,梳理文意。 (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四、精读细研,理解文本 1.你觉得首联、颔联中哪个词用的好,说说理由。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否只是描写洞庭风光的诗歌? 3.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教师进行引导、纠错、总结) 4.主题概括: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课堂检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从内容上看本诗是一首 ,从体裁上看是一首 , 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2.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细读这首诗的题目、颈联、尾联,谈谈作者这首诗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学生通过课下预习内容进行回答,互相补充 学生听泛读,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文意,互相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互相讨论,进行回答 学生通过课下预习内容进行回答,互相补充 学生听泛读,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文意,互相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互相讨论,进行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了解背景,进行朗读,初步感知文本。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节奏,并梳理文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回环往复之美。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行讨论,进一步感悟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理解情感,感受古诗内涵之美。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行讨论,进一步感悟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理解情感,感受古诗内涵之美。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行讨论,进一步感悟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理解情感,感受古诗内涵之美。 通过课堂检测,考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课堂小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诗人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伤。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道理,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而无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伤感悲戚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从而抒发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借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描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景象与壮伟景观,达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成为难得的山水佳作。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给同学描绘两首诗的画面
课后反思 亮点:结构明确 不足之处:学生合作探究较少 课堂教学建议:可以适当添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囗,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这样写有何妙处?
2.同学们朗读“无为在歧路”一句时,有人认为重音应放在“无为”上,有人认为重音应放在“歧路”上,你赞同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二、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歌颔联中“蒸”“撼”两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中哪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同步练习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1.遥远的五津仿佛隐约可见一样,这是诗人的想象,暗含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2.示例:我赞同重音放在“无为”上,“无为”突出“劝慰”“劝勉”之意,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劝勉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伤心。要坦然面对。
二、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1.“蒸”“撼”两个词语锤炼精妙,富有表现力,写出了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以及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2.诗人以写洞庭湖为发端,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巧妙过渡,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2.“蒸”是“弥漫”之意,写出了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的朦胧景象,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撼”是摇动之意,写出了波涛翻滚汹涌的气势,突出了洞庭湖的壮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