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22.《礼记》二则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读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众多光耀千古的作品,儒家典籍“五经”就是其中璀璨的明珠。你们知道“五经”分别指哪几部作品吗?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课前导读
“五经”中的《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课文——《虽有嘉肴》就出自《礼记》,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篇文章阐述了怎样的思想。
虽 有 嘉 肴
整体感知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作品简介
整体感知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嘉肴( ) 弗食( )
教学相长( ) 学学半( )
自强( ) 兑命( )
jiā yáo
fú
zhǎnɡ
xiào
qiǎnɡ
yuè
整体感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3.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虽然
味美
所以
美味的肉食
最好的道理
困惑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整体感知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教与学
说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字词归纳
《兑命》曰
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①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②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③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字词归纳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名词用作动词,吃。
名词用作形容词,味美。
②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好处。
③弗食,不知其旨也
名词用作动词,吃。
3.词类活用
字词归纳
学
学学半
同“敩”,音xiào,教导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人不知而不愠
不知其善也
了解,理解
知道
知
4.一词多义
句式归纳
A.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其此之谓乎?
(判断句,“也”表判断)
(倒装句,宾语“之”前置)
5.文言句式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精读细研
2.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
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精读细研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主要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教”的重要性,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委婉含蓄。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论据,用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二者是主从关系。
精读细研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
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教学相长
类比论证
层层递进
引用论证
精读细研
5.师生共同讨论: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见解一:“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
“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学与教相互促进。
见解二:“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
精读细研
6.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①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
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合作探究
2.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类比论证,引出论点。
合作探究
②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情境。
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类比说理的效果。
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
D
课堂检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不独亲其亲
B.使老有所终
C.不独子其子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D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课下作业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板书设计
虽有佳肴
类比论证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证作结——学学半
教学相长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礼记》二则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
重点 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难点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众多光耀千古的作品,儒家典籍“五经”就是其中璀璨的明珠。你们知道“五经”分别指哪几部作品吗? 师:“五经”中的《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课文——《虽有嘉肴》就出自《礼记》,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篇文章阐述了怎样的思想吧!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由儒家典籍的“五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下预习,介绍作品——《礼记》。 2.根据课下预习,介绍本文背景。 3.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通读文章,读准字音 听录音泛读,自读,互读 2.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教师进行总结) 3.字词知识归纳 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三、精读细研,感悟文本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2.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5.师生共同讨论: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6.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引导,进行总结) 四、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1.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2.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不独亲其亲 B.使老有所终 C.不独子其子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根据课下预习,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通读课文,小组间疏通文意,互相补充、纠错、总结 归纳总结,做资料卡片。 互相交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互相补充,进行总结 小组合作,思考问题,互相补充 学生回答 本环节考查学习课下预习的情况,学生先进行简单回答,教师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礼记》及写作背景等。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学生间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通过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问题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理解难点进行合作探究,挖掘课文寓意,既突破了难点,也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此环节意为检测学生当堂的听课情况。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课后反思 亮点:通过反复诵读走进课文,体会课文句式特点,感知课文的层次、语势,逐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体会其情感 不足之处:习题略少 课堂教学建议:可适当增加习题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B.教然后知困(困惑)
C.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家一样)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是故谋闭而不兴
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故外户而不闭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大道之行也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策之不以其道
D.说不清,道不明
二、课内阅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1)教学相长( )
(2)然后能自反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文章开头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好处
4.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过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细读原文,找出与之表达意思一致的一句话。
5.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所谓“教学相长”。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三、对比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学学半( )
②不知道( )
2.用现代汉语翻译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甲、乙两文的开头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析。
4.两篇文章都引用了《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5.两篇短文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请任选一句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BD
二、课内阅读
1.(1)促进
(2)反思
2.(1)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然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
(2)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
3.类比论证。形象地证明了应该学习的道理,浅显易懂。
4.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5.示例 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困惑不解的地方。这样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和老师、同学交流,都能促进自己的学习。另外,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可以互相促进。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三、对比阅读
1.①同“敩”,教导
②道理
2.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管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3.甲文用“嘉肴”作喻,乙文用玉器的雕琢作喻,都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出要论证的道理,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4.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道理论证,甲文证明了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乙文则通过引用证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就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例:教学相长。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提升自己。(紧扣原文,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