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课件(共33+27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3《马说》课件(共33+27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4 14:48:03

内容文字预览

(共33张PPT)
23.马 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读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名马,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呢?这些马为何那么有名呢?
项羽的坐骑——乌骓马
刘备坐骑——的卢马
曹操坐骑——绝影马
……
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材
整体感知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
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被提拔任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辞焉”。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韩愈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 之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
祗 骈 槽 枥 粟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zhǐ
pián
cáo lì





整体感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3.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奴仆
同“袛(只)”,只、仅
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1
虽然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槽
整体感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这样
吃一次
同“饲”,喂
2
同“现”,显现、表现
犹,尚且
怎么
才能
美好的素质
有时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整体感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白
面对
马鞭
才能
用马鞭驱赶

加强诘问语气
3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字词归纳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1.通假字
“祗”同“袛(只)”,只、仅
“食”同“饲”,喂
“见”同“现”,显现、表现
字词归纳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或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仆役。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是马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2.古今异义
字词归纳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代词,它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助词,不译

其真不知马也( )
其真无马邪( )
策之不以其道( )
代词,它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3.一词多义
字词归纳

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而伯乐不常有( )
介词,因为
介词,按照
表转折,但是
表顺承,来

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鞭子
用鞭子打
3.一词多义
字词归纳

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才能
能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通“饲”,喂

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动词,吃完
动词,竭尽
3.一词多义
字词归纳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4.词类活用
句式归纳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5.文言句式
句式归纳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朗读品味
第三部分
(1)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3)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层次划分
整体感知
1
2
点明中心论点
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1
讽刺食马者的无知
行文脉络
朗读品味
吟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一段段末的“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方法提示:
吟读,就是按照诗文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朗读品味
课文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
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情形,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以“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朗读品味
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以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里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以感叹句“真不知马也!”作结,由一个“也”字收住,既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情,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
朗读品味
有感情地吟诵课文第3段,体会这一段中流露出的多种语气。
方法提示:
进入情境,注意句式、虚词,体会情感,旁若无人地、抒情式地吟读。
朗读品味
第3段开头排比句式一泻而下,“不以其道”“不能尽其材”“不能通其意”中三个“不”从三个角度表现“食马者”不知马,要读出作者的愤愤不平和嘲讽的语气,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谴责“食马者”有眼无珠,千里马近在咫尺却视而不见,要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呜呼!”起势抒怀,要读出慨叹的语气,两个“其”字感情深沉,第一个“其”字加强了诘问的语气,第二个“其”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一锤定音是“不知马”,点出了问题的实质,要读出痛切愤慨的语气。
课堂检测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A
A
课堂检测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 
(8)其真不知马也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才能,美好的素质
等同,一样
怎么,怎能
正确的方法
识别,了解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马说》的文章大意,大题了解了本文的整体结构和框架,请同学们下课后还要仔细阅读,体会其中的深意。
课下作业
将本文写成一篇小文章,向同学介绍。
板书设计
马 说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马说》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重点 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名马,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呢? 那这些马为何那么有名呢? 正所谓“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这些马能名垂千古有自身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材。但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赏识它们的人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 项羽坐骑——乌骓(zhuī)马;刘备坐骑——的卢马;曹操坐骑——绝影马…… 本身有才能;拥有者懂马,能尽其材。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层层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了解知识 1.根据课下预习,介绍本文作者。 2.根据课下预习,介绍本文背景。 3.了解文体知识——说。 4.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通读文章,读准字音 听录音泛读,自读,互读 2.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教师进行总结) 3.字词知识归纳 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4.划分层次 5.行文脉络 三、品读虚词,领悟情感 1.吟读品“也” 师:课文每一段都用“也”字结尾,这些段末的“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吟读课文的方式来细细地品悟一下。 (师生吟读品悟,交流展示) 2.美读精段 师:课文第3段感情充沛,一气呵成,写得非常精彩。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吟诵这一段,体会这一段中流露出的多种语气。 四、课堂检测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  (8)其真不知马也   根据课下预习,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通读课文,小组间疏通文意,互相补充、纠错、总结 归纳总结,做资料卡片。 学生吟读品悟,交流展示 学生品读交流 学生回答 本环节考查学习课下预习的情况,学生先进行简单回答,教师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韩愈及写作背景等。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学生间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虚词表达的语气。吟读品“也”,领悟“也”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的同时,也理清了全文的论述层次;美读精段,品析“不”“其”二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通过赏析排比句式、反问句式,理清精段的句式特点。 此环节意为检测学生当堂的听课情况。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马说》的文章大意,大题了解了本文的整体结构和框架,请同学们下课后还要仔细阅读,体会其中的深意。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将本文写成一篇小文章,向同学介绍。
课后反思 亮点:层次清晰,结构明确 不足之处:习题略显基础 课堂教学建议:可增加习题难度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说》(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执策而临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填空题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2.按照要求默写句子。
(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目前,腾讯推出“成长守护平台”微信公众号,家长绑定孩子的QQ及微信,即可查看孩子的游戏时间、消费记录,甚至还可以设置禁止一些游戏。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还可以“一键禁止所有游戏”。
某班据此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看‘成长守护平台’”,请你参加讨论并简要陈述看法。(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
同步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二、填空题
1.(1)吃/同“饲”,喂 
(2)马鞭/用马鞭驱赶
2.(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示例 (1)反对(或不需要)。“成长守护平台”实际上是监视学生玩游戏,对学生不信任。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培养其自制力,而不是“一键禁止”。
(2)赞成(或需要)。中小学生缺乏自觉性,容易沉迷网络,需要外力严格要求。“成长守护平台”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真正守护着学生的成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23.马 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读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精读细研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1
精读细研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倍受
侮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凄惨而死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1
精读细研
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1
精读细研
1.“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食或尽粟一石。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精读细研
3.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 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2
精读细研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分析问题:
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
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
精读细研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食马者: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3
精读细研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解决问题:
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3
精读细研
3.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3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2.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5.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合作探究
2.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合作探究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代称
合作探究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
①要能遇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合作探究
5.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描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知识拓展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托物寓意
知识拓展
人才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王安石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魏源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孙中山
拓展探究
1.托物寓意,抨击现实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文章以“伯乐”指代能够识别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以“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知人才的统治者,深入分析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
写作特色
拓展探究
2.脉络清晰,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作者先从正面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伯乐对千里马来说是如此重要,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并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辛辣的讽刺。最后以“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
写作特色
课堂检测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
《马说》是经典名篇,文章篇幅短小,仅151字,言简意赅,但引人深思,是“神完气足”之作。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下作业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才一旦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就会被埋没,甚至终生不能施展抱负。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只要你有才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练就本领,以备“千里之行”。课下请同学们以《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
板书设计
马说
现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原因: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结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怀才不遇 满腔悲愤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马说》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
重点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回忆上节课所学 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精读细研,感知文本 第一段: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段: 1.“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3.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段: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3.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二、合作探究,深入文本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2.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5.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体会主旨,知识拓展 1.体会本文文章主旨 2.知识拓展——关于“人才”的名言 3.写作特色 四、课堂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互相交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互相补充,进行总结 小组合作,思考问题,互相补充 学生总结归纳,积累知识 学生回答 通过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问题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理解难点进行合作探究,挖掘课文寓意,既突破了难点,也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通过对文本的整体学习,体会主旨,归纳写作特色,进行积累,培养学生积累、归纳的能力。 此环节意为检测学生当堂的听课情况。
课堂小结 《马说》是经典名篇,文章篇幅短小,仅151字,言简意赅,但引人深思,是“神完气足”之作。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是一种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才一旦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就会被埋没,甚至终生不能施展抱负。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只要你有才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练就本领,以备“千里之行”。课下请同学们以《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
课后反思 亮点:注重朗读体验,注重启发思维,注重知识积累。 不足之处:习题略少 课堂教学建议:适当增加习题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说》(第二课时)同步练习
一、课内阅读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二、课外阅读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而意常不足(        )
(2)度终不可禁(        )
(3)亦如是(        )
(4)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
2.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
他 日 谒 公 遂 问 向 时 马
3.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翌日,   令诸子乘之,亦如是。
A.沈宣词 B.客 C.王公遂 D.李公蔚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提示:直,价值,价钱。)
5.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 选出正确的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
6.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本文,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三、语言表达
当今社会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同步练习答案
一、课内阅读
1.(1)有时 (2)通晓 (3)等同,一样 (4)怎么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的现实。
4.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才能的机会,要有能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二、课外阅读
1.(1)满足 (2)估计,推测 (3)这样 (4)买
2.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3.C 
4.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5.此处的“售”是“买”的意思,从“李公蔚市贡马”“后入飞龙”等可知李公蔚是买马的,从“一阅遂售之”可见李公蔚买马的果断、坚决。
6.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
三、语言表达
示例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如果没有比尔·盖茨对网络的贡献,我们怎能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如果没有兢兢业业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怎能有“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升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